一个游客特意去看有名的赵州桥,看到以后,他非常失望,嘀咕道:“这座桥到底有什么可看的,这不过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桥,它到底有什么好?”
路过的一个和尚听到后回过头,对他说:“你这样说可不对,这座桥非常了不起,它是一座宽容的桥,也是一座神圣的桥。”游客不解地问:“你说它宽容神圣,那他渡过什么?”
和尚说:“它渡的东西太多,这么多年,它以宽大的胸怀接纳走在上面的一切,包括动物的粪便,毫无怨言。你说,它是不是一座普通的桥?”
游客哑口无言,他重新打量赵州桥,不由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我们的生活也像一座桥,每天不知有多少人在上面走过,有人带着欣赏的目光,有人带着恶意的践踏,有人说着风凉话,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一承受,如果心存怨怼,生活自然是种煎熬,如果心存宽容,自然可以毫无怨言地领略众生百态,对自己也是一种收获。
人的心如果宽阔如一座桥,让往来的人随意走动,所有的误会便不会加深,所有的冲突也不会激化,因为在你谦虚宽容的态度中,别人感受到了切实的理解和关爱,只要一个人在乎你们的关系,就不会继续放纵自己,而会尽可能向你看齐,让你们的相处更为和谐。
或者说,如果一个人像故事中的和尚,对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敬意,他自然不会变得狭隘,因为他能从他人的每一个举动中发现善、发现美,即使是普通的人、粗俗的举动,他也愿意以文雅的态度接纳,这本身就给人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人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恭敬他人,其实是在“抬高”他人,让他们也不愿做被人看低的事。
汉朝的张良年轻的时候,曾在下邳游玩,有天他走过一座桥,刚好桥上有个穿着麻布衣服的老人。老人看到张良,突然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傲慢地对张良说:“小子!你去把我的鞋捡回来!”
张良一愣,觉得这老人实在是无礼,但转念一想,这是个老人家,只好忍住怒气,下了桥捡起那双鞋,递给老人。老人对他说:“给我穿上!”张良心中又是一阵怒火,但想到已经取回了鞋子,干脆就把事情做到底,于是,他跪在地上给老人穿上鞋子。
老人穿上鞋,大笑着走掉了,张良目送那个老人。他走了大约一里路,突然折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后的黎明,你来这里和我相会。”
张良答应了,五天后,他在黎明时候来到桥上,没想到老人已经在那里等他,一脸怒气说:“和老人约好见面,你却比我后到,这是什么道理!你五天后再来吧!”说着甩手而去。
五天后,鸡刚一打鸣,张良就到了桥边,没想到老人又已经到了,依然说:“你怎么又来晚了!五天后再来!”然后又扭头走了。
又过五天,张良半夜就到了桥边,这一次,老人还没有到,过了一会儿,他才缓缓走过来,看到张良,欣慰地说:“这样才对。”说着从怀中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可以当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就会发达,十三年后我们还能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着飘然而去,再也没有出现。
张良回到家,从怀中取出那本书,是一本《太公兵法》。从此他经常诵读,终于成了一代开国大臣,帮刘邦平定了天下。
以现代人的眼光,桥上的那位老人实在有些倚老卖老的嫌疑,要求别人“尊老”,自己却没有“爱幼”的举动,可是,这不就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悖论:难道一个人对你不够恭敬,你就一定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报以同样的不恭敬?
在公共场合,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大吵,起因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方无礼,另一方觉得自己不能示弱,不能吃亏,才吵得不可开交?即使先开口挑衅的那一方粗暴无礼,那后开口应和的那一方,在旁人眼里又能好到哪去?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人看上去,后者和前者一样没有修养,扰乱公共场合的秩序。
对别人恭敬,有时候不是为了恭敬别人,而是在让自己变得更加庄严,更有威信。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名人们的各种状态,那些对任何人都恭恭敬敬的名人,总让我们觉得亲切和尊敬,而那些动不动摆谱,看人下菜碟儿的名人,则让我们没来由的反感。由人观己,我们不难总结出生活中的人际法则:恭敬地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不论他们做了什么,都不要抹去对人的那份尊重。
05.对现实妥协,人间自有青山
一个年轻人处处抱怨自己的生活,总是说自己怀才不遇,就因为大环境的不好,人心的险恶,他才不得不继续过此时这种不如意的生活。一个朋友听到了对他说:“谁的生活是如意的呢?你看那些花朵,不都是先把自己埋在土里,最后才能开花?”在开花之前,我们都是种子,愿不愿意埋起自己,努力向下扎根,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毕业于律师专业的乔易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不得不面对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妥协:降低标准,先找一份工作糊口。经过面试,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当了业务员。
刚到公司上班,乔易就发现公司里的很多人和他一样,不过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将这份工作当一个工作,大部分人不敬业,对本职工作不认真,他们不停地抱怨着,抱怨工作难做,抱怨待遇太低,抱怨保险行业不景气,抱怨专业不对口……干活也提不起一点兴趣。
尽管乔易也很认同这些观点,但是他认为“抱怨半天又没有什么用,不也照样得干吗?既然能找到这份工作,就要好好珍惜,力争把它干好吧。”就这样,他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一头扎进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干活。无论接受到老板的任何的指派,他都一丝不苟的完成,没有任何的怨言。有时候一天走十几个小时,推销说得口干舌燥,他依然兢兢业业。
但是,保险是一份让人很头痛、很难做的工作,乔易的工作开展起来也很困难,第一个月拿到的只是最基本的底薪。乔易的心思又开始活动。要不要赶快转行呢?想着下个月必须交的水电费和房租,乔易再一次妥协。他开始寻思怎么样做才能让人们愿意接受保险业务员。最后他决定,在社区里举办了一场场“保险小常识”讲座,免费为社区居民讲解保险方面的常识。渐渐地,社区居民们对保险产生了兴趣。
接下来,乔易的工作进行得顺利多了,业绩突飞猛进,也受到了经理的重用,同事们的欢迎,时间一长,乔易居然后来者居上,成了公司里的“顶梁柱”。而那些只会抱怨个不停的同事,还是业绩平平。不到两年,乔易成了公司的领导,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还在律师事务所抄文书,他这才知道,有时候妥协也蕴藏着机遇。
现实是个很让头疼的东西,它像个庞然大物,决定了你此时此刻的一切,你的经济基础,你的职业,你的能力,你的心态,都与它息息相关,且无法超越。为什么人总要向现实低头?因为在绝大多数时候,人的力量太过弱小,他们不具备改变现实的能力,只能暂时屈就。但有雄心的人,暂时就是暂时,没有能力的人,暂时会变成一辈子。
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即使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也等不到“子子孙孙无穷匮”,我们总在对现实感叹,心底都清楚想要改变无法改变的现实,是自不量力的做法,结果无非自寻烦恼。面对生活,我们不能凭着一时的锐气横冲直撞,而应该有策略地应对它。即使它给了我们最不如意的境遇,我们也要想想自己还没有到绝境,还有机会翻身。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妥协。
妥协,对于骄傲的人来说,是最难以忍受的字眼之一,妥协似乎就意味着认输。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时的输赢,并不代表一辈子的成败,往后退一小步换前进一大步,是巨大的成就。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不如意,想着眼前的安逸,顺着眼前的意气,只会作茧自缚,让处境变得更加不利。所以,人必须学会妥协,咬牙切齿也要妥协。
阿玉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她本人在这方面也特别有天赋,从小就会自己给自己做衣服。毕业后,她理所当然地进入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她的计划是先在这家不错的公司站稳脚跟,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期将来能够创立自己的品牌。
几个月后,阿玉就赶上公司要筹备一个大型时装展,每组成员都被要求交一份设计作品。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阿玉绞尽脑汁,最终她的设计脱颖而出。但是到了署名的时候,设计图上却署上了主管的名字。
知情的同事们都为阿玉抱不平,劝她将这件事情告诉总经理去,但是阿玉并没有因此而表现出受到委屈,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在同事们纷纷议论的时候,她总是一言不发。她安慰自己被利用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于是对主管依旧毕恭毕敬,工作也更加努力。
阿玉的表现让主管非常满意,不久,在一次公司的例行大会上,主管不仅表扬了阿玉,还建议总经理给阿玉升了职。阿玉相信自己能这么快升职,不只因为她的能力,还因为她对世事的洞察,对现实的妥协。
面对纷繁的人世,总有人大叫“不公平”,物不平则鸣,他们也的确有让人唏嘘的遭遇,可是,“鸣”一声对现实又有什么好处?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吗?恐怕这一声大叫,更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人们总是被有经验的人教导:少说话,多做事。
不要梦想生活有这样一种状况:所有人为你搭桥铺路,所有事都能按部就班,所有人都向你伸出友好的手,你只要从路的一端安稳地走,就能到达有掌声和鲜花的另一端。这根本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实是:不论你想要做什么,你都要首先认清生活本来的面目,认清自己的斤两,不断地把自己打磨成现实更需要的形状。想要开花,先要扎根,扎根,就意味着低下头,潜进去,把笔直的根脉一次次弯曲,为的是接触更肥沃的土壤。
这时候,宽容的心态依然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想得宽,才能真的坦然地面对最辛苦的工作,最艰难的处境,甚至是他人的白眼,自身的懊恼。在心宽的人看来,这一切苦难都是一个个音符,组成成功的前奏。
06.路在脚下,路也在手中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歌,尽管我们都曾听过,有时候却很怀疑这种说法,为什么经历的事越多,越是觉得无路可走?做一件事常常走着走着就碰壁,根本没法前进,也没有出路,只能按照平常人的标准,让自己也变得平庸,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其实,真正的路有时候不在脚下。
川藏铁路修路的时候,曾有记者采访修路的工人,沿途拍下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高原地区险峻的风光,也同样记录了工人们修路的艰难,要在山体上铺设铁路,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爆破,多少回勘测,多少次汗水,工人们的脊梁是汗湿的,表情是严肃的,与他们身后荒凉的高原形成一幅令人回味的画面。
记者问一位工人修路的感谢,是不是很累,工人只用点头和摇头作为回答。只在最后说:“在你们眼里,路就在脚底下;但在我们看来,路其实在手里。”面对这些将铁路铺到世界屋脊上的人,记者以近乎虔诚的心态记下了这一句话……
生活中最常见的不如意,就是想做的事做不到。为什么生活常常让我们失望?如果心想事成,何来失望?也许我们该注意的,是“心想”与“事成”之间那条漫长的路,那条路有时候是存在的,有时候却根本没有影子,无处寻觅。但只要你愿意动手,即使在世界屋脊上,公路和铁路也可以一条接一条的铺设。
我们应该学会修筑自己的路,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就要去创造希望。就像你想要去国外旅游,完全可以通过赚钱、学习语言等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生活并不比这件事复杂,只是需要你耗费更多的工序,关键在于,你究竟想不想做,你究竟吃不吃得了苦。
也有人把自己的生活“承包”出去,希望亲人朋友分担自己的压力,帮自己解决困难,但这样做,就等于把自己的路交到别人手上,你确定他们给你铺的路就是你喜欢的?想要始终把握人生的方向,就要尽早学会亲力亲为。
移民后,孙太太最不习惯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当她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国外的幼儿园,每天都在提心吊胆。孩子和一群金发碧眼的小孩一起玩,因为异类的长相经常受欺负,但幼儿园的老师根本不批评那些小孩,只告诉自己的孩子:“你要想想,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不再欺负你。”孩子回家后大哭,孙太太也一肚子气。
一个星期天,孩子参加幼儿园办的“走迷宫”活动,被困在迷宫里八个小时,好不容易才走了出来,回来后病了一场。孙太太实在受不了找到幼儿园,老师却奇怪地问:“这有什么问题吗?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了这个活动,他们都靠自己的能力走了出来,还有一个孩子走了九个小时,比你的孩子还多。”
“不是这个问题,在中国,老师都会关怀孩子,不会让孩子忍受害怕这么长时间。”
“抱歉,在美国,我们主张孩子的自主性,他们必须从小就学会保护自己,出了问题自己找办法解决,不然他们会成为废物。”老师说。
孙太太没法反驳,回家后只好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多多锻炼身体,锻炼口才,学习更多的东西,以获得小伙伴们的尊重。几年后,孙太太带着孩子回国探亲,惊讶地发现亲戚们的小孩成绩虽然好,但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会,而自己的孩子,却样样精通,谈起话来像个小大人。孙太太这才开始叹服国外的教育方式。
在外国的教育中,遇到困难自己找方法是最重要的事。在中国,人们习惯了父母师长安排自己的一切,从小到大,大事全听别人的,自己的主意少之又少,难怪成年后遇到困难,不是想躲就是想求助,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自助”。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当你下定决心,即使你像小孩子一样弱小、无助、对想要做的事一无所知,但只要从最简单的一步迈开脚,接下来就能发现你到了一个更大的地方,明白了自己究竟要学习什么、改进什么,如果继续走,你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大,当你达到目的,你也许已经走过半个地球,成了一个既有能力、又有智慧的人。
你的心不应该是狭窄黑暗的暗巷,而应该宽阔如平原,即使上面还只是一片野草,但也初步具备了开阔的形态和延伸的潜力。觉得没有路,就自己经营一条路,踏实地走下去,也不要忽略越来越美好的风景。路,在你的手中,也在你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