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有些人有些事我们避无可避,事业的忙碌,人际的复杂,生活的压力,让我们经常与周围的人产生摩擦。我们看不惯的事太多太多,有没有想过这只是因为自己太过计较?静一静,你不去想凡尘琐事,谁又能够打扰你?
01.寻幽觅静,此心长安
有这样一个催眠术,我们一个人就能做。没人的时候静静地躺在家里的床上,幻想你刚刚在睡梦中醒来,看到房间里有一个楼梯。你沿着楼梯下去,在楼梯转角发现一面大镜子,这时,你在镜子里看到什么?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自己,恭喜,你已经催眠了自己,镜子里出现的就是你的内心世界。
如今,“修身”已经成了一个时尚的话题,各种养生会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城市出现,瑜伽等运动在白领人士中流行。人们也喜欢去听一些名人的讲座,他们听的不是创业心经,而是如何在都市生活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孙小姐就喜欢每周去郊外的一座寺庙,听一位禅师讲讲人生,她说自己并不像皈依佛门,也不想做俗家弟子,就是喜欢和禅师谈话。禅师讲的不是什么大道理,有时候就是讲讲花草,讲讲茶道,她喜欢的是寺庙的那种氛围,喜欢禅师身上的静气,那是在大都会生活的她所缺少的,每次从寺庙回来,她都觉得自己的心静的像一潭水,平日梳理不明白的难题此刻纤毫毕现。她也从中获得了生气与力量……
人们追求的都是欠缺的东西,都市人最欠缺的,就是心灵中那一方清静。就像在镜子中看到的内心世界,有多少人看到平静的草原,幽远的森林,无波的琥珀,宽广的大海,温馨安静的家……不管以心理学的解释,这些东西象征着什么,它们都说明人们的心里,始终期望着一份宁静,一份安详。
再回头看看我们每天的生活:每天早上我们被闹钟惊醒,急急忙忙穿衣吃饭,奔向公车地铁;到了公司刷完卡,就要头不抬眼不抬地工作;中午吃一顿便餐,下午继续拼搏;晚上要在超市和网络上消磨很多时间,然后匆匆上了床,还要担心本月的生计,明天的工作。
我们烦恼,我们叹气,我们悲伤,我们彷徨,我们在世俗之中辗转反侧,因为累,所以只想做无聊的事,因为累,所以可以把计划的学习、阅读、欣赏无限期的拖延。我们始终不能有一份安心的感觉,让我们觉得生活尽在掌握之中。我们被生活推着走,或者被生活远远落在后面,我们没有半刻平静。
从前,在华山上有一座雄伟的寺庙,庙里有很多小和尚,因为年龄小,他们很难保持安静。好在寺里的住持是慈祥的,对这些小和尚的管教并不严厉,他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悟出道理,而不是通过自己强制的传授。这些小和尚们呢,他们每天在不坐禅的时候都在寺院中叽叽喳喳,打扫的时候也会玩闹起来。
有一个入寺比较早的和尚,年龄稍大,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于坐禅的生活。他曾经厌恶喧嚣,才选得此地出家,也正是这样才能够让他远离喧嚣,过上平静如水的生活。但是这些小和尚打乱了他的内心,他在坐禅的时候总能听到那些小和尚的喧哗和笑闹。虽然他很想教训他们,但是主持曾经告诉他要慈悲为怀,宽容待人,与世无争。没有办法,为了留得一方清净,他只能选择到寺庙外的树林中坐禅。
有一天,主持在小和尚坐禅的时候来到了树林,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坐禅,小和尚便一五一十地说了。小和尚说:“因为这里难得清净,寺院中的小和尚实在是太过吵闹了,为了修禅,我只能找得一方清净。”
住持笑了笑,问他:“这里的蝉鸣没有吵到你吗?”
小和尚答:“不去注意就不会影响到我。”
住持微微一笑,反问他:“那么你觉得小和尚的吵闹和蝉鸣有什么区别呢?”听完住持的话,小和尚恍然大悟。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到树林中坐禅。
俗世为什么让人不得清净?因为你太在意生活的琐碎,旁人的喧闹,这时候你也应该宽宽心,赶快别去想那些“凡尘俗世”,为自己寻觅一个清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应该有私密的心情,你可以安睡,可以打盹,可以自言自语,可以写诗作画,可以哼歌喝茶,这种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带点调皮与情趣的,最重要的是,这些事应该使你的心情平静,让你感受到平静,你的眼前,自然是海阔天空。
牢记这种平静的感觉,试着将它带入生活之中,你会发现每件事固然有它的麻烦,但也有它的可喜之处,家务是繁重的,但焕然一新的家是让人喜悦的;烹饪是繁琐的,但各种食材的搭配依然赏心悦目;家人难免让自己不快,但他们的笑容依然温暖自己的心……是的,只要你平心静气,世俗之间处处都有乐趣与发现。
保持这种平静的感觉,试着将它带入工作之中。难题不能解答,可以请教他人;工作杂乱无章,可以借助计划;时间太过紧迫,不妨理清轻重;只有你沉下心,事情才能更加清晰地摆在你的眼前,让你能够把握,渐渐的,你会觉得一切都得心应手。
心中无事萦绕,清静自然相伴。你还在为世俗烦恼?不要把它看做一锅沸水,把它看做一个湖泊,即使有波纹,也是一种天然的韵致。如果你能以这样开明宽广的心态看待世俗,你的心便可以定居在任何地方,生活中,处处都有你的“清静之地”!
02.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修养不够
想要觅得心中清静的人,害怕的不是人潮汹涌产生的噪音,而是害怕人性的丑陋面,当贪婪、卑鄙、狂躁等等性情在你眼前依次上演,你会感叹人心叵测,恨不得远离尘世。但是,人性本身有美有丑,其实你不该责备别人的“陋习”,而应该检讨自己的包容力不够。
人们都说陈生是个太过清高的人,他似乎不屑于和公司任何人接触,虽然是领导,但他和自己的下属很少有工作以外的言谈,就连与自己的秘书也很少交谈。别人和他多说几句话,他就会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不停地看表,让人尴尬不已。
对于陈生来说,他的确不想多和人接触,他总觉得他们说的话题很无聊,男的聊钱和女人,女的聊钱和男人,他觉得他们从里到外透着俗气,让他完全不赞同。所以,除了工作接触,他完全不想跟别人交流,他很希望能够多一点独处时间,让自己的耳朵能够远离那些鼓噪,或者接触一些真正有内涵、有修养的人,谈一些高尚的话题……
故事中的陈生看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不顺眼,这是很多现代人从未说出的心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人越来越自卑,总是觉得自己远远落后;现代人也越来越自大,总是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高人一等,别人远远比不上,这“某一方面”,往往是道德上和习惯上的某种优越感。
我们也不止一次地看过这样的人,所有人都在热火朝天的聊天,只有他在一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或者礼貌的微笑,表示他对话题一点也不感兴趣。也许我们也曾无意中做过这种事。我们常常觉得别人不够善良、不够忠诚、不够坦白、不够宽厚、不够内涵,其实,别人真的不如你吗?你的自我感觉会不会过于良好?
你有没有想过,将别人看低,是因为你端着架子,总把自己看得太高?说穿了,你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内心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恰恰说明你没有容人之量。你容不下别人的见解,别人的乐趣,别人的性格,在你看来,那些太俗。而你又有多雅?给别人一个孤僻的身影就是“雅”?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醒醒吧,你还没有屈原的才学和觉悟,就先不要故作高深,现在的你也不过是个为一日三餐打拼的年轻人。
吉米出生在渔民家庭,这个家庭世世代代以出海打鱼为生,吉米从小就能缝补旧渔网,捕捉鱼饵,修理船只。18岁那年,爷爷决定带他出海。
大海深处,爷爷教他如何使舵,如何下网,如何根据水颜色的变化辨识鱼群。就在他听得起劲的时候,老天突然变了脸,刚刚还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现在是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爷爷马上命令道:“快,赶快拿斧头把桅杆砍倒!”他不敢怠慢,立即抓起斧头用尽全身力气把桅杆砍倒。大海重新恢复了平静,祖孙俩用手摇着橹返航。他不解地问爷爷:“为什么要砍断桅杆?”爷爷说:“帆船前进靠帆,而升帆靠的是桅杆,就是说船要行得快,必须靠桅杆和帆。我们现在为何行得慢,就是因为没了桅杆和帆。”顿了顿爷爷又说:“但是,由于桅杆竖得高,又使船的重心不稳,遇到大的风浪就更加危险了。所以,我让你砍断桅杆,就是为了降低重心,使船能稳定下来。”
之后,他当上了造船公司的总经理。不过,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有这样两句话:“竖起桅杆做事,砍断桅杆做人。”他说,这是他的“座右铭”。
人在社会求得生存发展,就如船只在海上行驶,随时立着高高的桅杆,看似威武,实际上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做人如果始终摆着架子,就失了对他人的尊重,久而久之,人们也不会真心地尊重你,更别说和你友好相处,因为在他们看来,你没有基本的修养。
有句话叫“狗眼看人低”,人们也常常用这句话比喻那些清高的人、仗势欺人的人、势利眼的人,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俗语其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狗的视界十分狭窄,当它看站在它眼前的人,看到的不是实际的高度,而是比实际小很多,这种视界,不但给狗带来了骂名,还会给它带来实际上的危害,如果它看低老虎,岂不是要遭殃?
架子端得越高,视线范围就越窄。也许你会反对:“等等!高了怎么会窄?没听说过‘一览众山小’吗?”可是,那是要你切切实实地踩在最高的山坡上,可不是踩在高跷上,只能待在那么一丁点地方,东瞧西望还挺得意。所以,赶快把你的架子收起来,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差,你也没自己认为的那么好。
何况,只要你原因静心接触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不论多么“俗”的人,都有值得欣赏的一面,市场上斤斤计较的小商贩很俗吧?但他们的勤劳令人刮目;小区里谈家长里短的大妈很俗吧?但她们在家里既是贤妻也是慈母;公司里总在为升职烦恼的小职员很俗吧?但他们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有强烈的责任感……架子是什么?架子就是你把别人的优点踩在脚下;宽容是什么?宽容就是你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视线平行。懂得欣赏别人,你会发现世俗自有它的美,越看越顺眼。
03.不是人世纷扰,而是你太较真
心理负担太重的人,觉得生活是一副担子,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在为这担子增加重量,两个肩膀快要压垮的时候,哪里还能找什么内心平静,哪里还会想什么悠然南山,只觉得自己每天都有气,每一秒都疲倦,他们比任何人都想摆脱世俗,却也比任何人把世俗想得复杂。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平日靠划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维生。有一天,天气酷热难当,年轻人去邻村送货,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
正在这个时候,年轻人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顺着河驶了下来,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年轻人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年轻人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他的吼叫完全没用,当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年轻人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他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声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有的时候,我们会给自己树立“假想敌”,把一点小事想象成庞然大物,累计自己的怒气和火气,当我们几千斤的拳头落在轻飘飘的棉花上,那种失衡更让我们一大趔趄,损失更多。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假想敌”?为什么我们对着空船叫唤时,根本不想它可能是一条空船?那是因为我们太较真,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根本不愿意相信简单和轻松。
较真的人处处可见,因为看不惯,所以要辩个明白;因为争不到,所以要想个彻底;因为想不通,所以干脆否定;因为做不好,所以干脆自暴自弃……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较真,人们和现实较劲,和他人较量,和自己较真,没完没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有清静这回事,他们看到的,不过是纷纷扰扰,永无宁日。
仔细想想,你又在计较什么?不论你计较什么,都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一毫的助益,只会让你的心灵更被苦闷占据,甚至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能放宽心看透这一点,你就会陷入无限制的较真中,与他人冲突,与自己对立,每一天都让自己不舒服,何来清静?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最让人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博览群书,下笔如有神;二是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钱钟书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的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认为没有必要为了钱打扰自己的阅读时间。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非常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0年11月钱钟书80大寿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想要生活得平静,就要维持一个平静的空间,拒绝可能会带来麻烦的事。尽到本分,其余随缘,就是一种可爱的生活态度,尽管有时候这种拒绝稍显无情,但是,就像故事中的钱老先生,他不愿展示自己,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学术遗产,他把别人计较名利的功夫,全都用在潜心读书、潜心钻研上,自然比别人有更平静的心态,更大的成就。
有智慧的人应该适当远离世俗,这个“远离”并非避世,而是在某些时候,要与那些纷纷攘攘保持距离,不要陷进去。因为有的时候,即使你不想计较,别人也会拽住你计较,你总要给一两句解释吧,这一两句又会被人揪住。所以,干脆连最初的一两句都不要说,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猜吧,你们纷扰你们的,我静我的。
适度的距离不是孤僻,每个人都应该拓宽自己的生命,交更多朋友,尝试更多事,但不代表你要卷入是非,卷进名利漩涡,只要你把心态放平,自然既能体会人世之乐,也能领略物外之趣。北宋的范仲淹曾经写过这样一种境界,千百年后仍让人们向往不已,在此共勉,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