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俞樾八秩自寿联
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
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
俞樾(1821—1907),近代学者、文学家。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五年简放河南学政,被劾罢归,遂侨居苏州,曾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等书院及杭州诂经精舍,为晚清著名经学家。此联是他八十岁时撰写的自寿联。
上联第一个“三多”非指《庄子·天地》中所指的多福、多寿、多男子。而是指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八谈到“三多”时说:“三多事惟见《玉海》,载杨文庄公(徽之)言曰:‘学者当取三多,乃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也。’此言甚有味。今俗言多福、多寿、多男子,实无所出;华封人但言多男,不可强合。孙志祖《读书脞语》亦辨之,并云:‘若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则三多并非佳语矣。”第二个“三多”,俞氏则根据自己道德学业上的成就赋予它以新的内容:他弃官从教,注重道德教化,桃李满天下,是谓“多德”;藏书万余卷,又博览群书,著述繁富,是谓“多才”;注重开导、教化,“教授后生,觉悟顽愚”(汉·王充《论衡·刺孟》),是谓“多觉悟”。
下联的“四美”,原指美音、美味、美文、美言。典出晋·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四美之先标四美”事实也确乎如此:寿翁被誉为经学大师,黄以周、章太炎等出其门,其名远播日本,是为美名;寿登遐龄,是谓“美寿”;其孙俞陛云殿试一甲三名及第,曾孙俞平伯“性喜涂抹”,“更喜峥嵘头角在,倘延祖德到云昆”,即后来的作家、红学家,是谓“美儿孙”。充分表现了这位老寿星的自得自足的美好心态。
248.李鸿绪七十自寿联
七秩是今秋,敢云诗咏台莱,犹以辛勤图补拙;
百年数来日,惟愿性同姜桂,好将老健当成仙。
“秩”,十年为一秩,故70岁可称七秩。“今秋”,说明生日在秋天。“台莱”,草名,叶香可食。典出《诗经·小雅·崇丘》:“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上联用“敢云”二字以自谦,表示用山肴野蔌,吟咏“崇丘”诗歌,宴飨宾客以祝其寿。用“犹以”二字突出自己一贯的守则——辛勤图补拙,兼有继续自勉之意。拙,笨拙。语本宋·黄庭坚《跛奚移文》:“持勤补拙,与巧者俦”。意谓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可与巧者为伴。
下联的“百年”,即百岁,切题自寿。“姜桂”,生姜和肉桂,皆为辛辣之物,用以比喻刚强泼辣的性格。典出《宋史·晏敦复传》:“吾终不为身计误国家,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这里选用此典,借以自况自励,十分贴切。下联“惟愿”二字,委婉自陈本性。“好将”二字,自祝惟求老而健康当如神仙。语本清·马齐《陆地仙经》:“勤行无间断,可为陆地仙。”遣词造语,极有分寸。读之既能怡情,又能养生。
自寿联多是言志抒怀之作。作者往往借过寿之机,通过寿联,回首平生,抒发感慨,寄寓处世态度,表达生活情趣。下面两副自寿联,对于人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亦有启发:
李渔六秩自寿联:
霜雪盈头心转少;
儿孙满眼性犹痴。
选自《李笠翁一家言》。此联流露出笠翁晚年的心态,虽满头白发,但童心未泯,幽默诙谐的性格和对满眼儿孙的痴情仍然不减。
林昌彝七十自寿联:
七十古来稀,去日已多来日少;
百年曾有几?生时且乐死时休。
林昌彝(1803—1876)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九年举人。此联“可谓达人之言”。
(选自清·林庆铨<林昌彝之子>《楹联述录卷六·佳话》)
249.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板桥(1693—1766),清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这副104字的长联,是郑板桥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过60岁生日时写的。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别成一格,在艺术领域独具风姿。然而他放浪形骸,不慕名利神仙,自甘清闲淡泊,以诗酒书画为乐,被当时人目为“扬州八怪”之一。
这副自寿联写得洒脱有致,既有养生之道,又有乐生之情。上联写人生态度,把人生视为“作客”。首句“常如作客”,语本《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康宁”,语本《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上联说人生短暂,就得随缘而过,何必谈什么福寿康宁?只要囊中有钱可用,瓮里有酒可喝,锅里有饭可吃,摊开几页心爱的旧纸,毫无拘束地吟诗作词,兴趣广阔,天真烂漫,五官(鼻、目、口、舌、耳)灵敏胜过多种感官,如果这样,活到六十岁还显得年少。
下联讲淡泊明志,不要“空生烦恼”。《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下联说,如果想修道成仙,徒自空生烦恼。只要耳不闻喧扰之声,眼不见庸俗之人,心中无名利之念,随意采几枝鲜花戴在头上,早起晚睡,那么清闲一天抵得上两天,算起来六十岁已超过百岁了,比神仙还好。作者这种见解,与苏轼相仿。苏轼也有诗:“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轩》)。联语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深刻表达了他浮沉宦海,历睹时弊的那种愤世嫉俗的情怀,同时也阐述了他不求物欲、不随俗流的从容豁达的养生观。
清廷大臣李鸿章(1823—1901)也有一副化用郑氏联语,显示自己淡泊名利、故作清高的自题门联: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即称地上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