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赵氏“济世医苑”的家传源头,大约可以从其开山鼻祖赵铎说起,流传至今,已经整整相传了五代。一世鼻祖赵铎,生于清朝嘉庆5年,卒于同治2年,享年82岁,这在当时已被人们当作“长寿老人”而处处受敬。据《凤翔县志》中记载:赵铎身高八尺,威猛好武,善养生之道,一生精研岐黄之术,尤其以仲景《伤寒杂病论》为甚。曾经亲笔恭书《伤寒杂病论》一书,至今还保留在家中,我们赵家历代传人均将其视为传家之宝,珍爱有加。关于赵铎老先生之医林轶事及掌故,因为年代久远,我们现在也只能根据家父、祖父的心传口授而略述一二,以作所存。
一、求本溯源探微索奥
据传先祖赵铎学习岐黄之术,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是靠他艰苦勤奋自学而成,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文人求官不成则转而业医之故吧!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说,赵铎所业,就是这种“济世活人”的好行业。大家知道,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从秦汉之时开始,发展到清朝时期,上下两千年,历代名医辈出,各种医书汗牛充栋,这就为赵铎刻苦自学提供了基本条件。学习医学,一定要溯本穷源,绝不可舍本而求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人的这两句话也正是赵铎医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为了打好扎实的中医功底,赵铎采取了从源到流、从方到药的自学方法,先从攻读中医经典著作开始,逐书、逐篇、逐节、逐句地进行背诵和理解,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然后再继续研习历代各家之学术特色和独特见解,全面了解各自的发展概况,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自学效果。在赵铎求学的初期,所涉猎的书较多,然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他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二书,领悟更深,细作揣摩,悉心研读,以至于出口成章、言句成诵,此种学习情形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赵铎一生,酷爱学习,白首之年,亦未释卷。他在学习中以勤为特点,脑勤、口勤、笔勤,留下了不少著述、墨迹,从而成为赵氏家族颇为荣耀的“资本”。
二、首创诊寓济世活人
根据《凤翔县志》所述,赵铎经过十个春秋的潜心学习,在医学上终有所成,学宗医圣,善用经方,悬壶不久,即名扬乡里。为了更直接地解除众多患者的病苦,他亲自创办赵氏“济世堂诊寓”,凡是家族、乡里病人感到不适,他即想方设法予以诊疗,尽快解除病家之疾苦。久而久之,周围群众中的不少患者,也都络绎不绝地慕名前来求治,赵铎总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为医教诲作为指针,对病家从不拒绝,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地给予诊疗。由于他诊病准确,用药独特,因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一般医生,也正因如此,其声名鹊起,享誉一方。
在赵铎的为医生涯中,大概有两件济世活人的典型事件值得记颂。其一是在嘉庆年间,陕西关中地区伤寒流行,疫情非常严重,由于当时治病、防疫的水平有限,尚无得力的方法普救众生,在短短的时间里,病民如蚁、死者甚众,难计其数。面对如此残酷的病魔,赵铎和他的“济世堂诊寓”在当时发挥了可喜可贵的作用,他灵活运用中医中药这一治病工具,按照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则,结合疫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病机理,大胆处方用药、群防群治,不但挽救了不少病家的生命,而且也保住了众多乡民的健康。赵铎利用自己的特长,四处奔走,一心救赴,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立了大功。疫情过后,众乡亲为了感谢其德,特敬来“苍生大医”之匾牌,惜存至文革时被烧毁,然其济世活人之功名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另外一件值得记述的事则是宝鸡县令身患重病而被赵铎救治的往事。这件事发生在清朝同治初年,宝鸡县县令陈某突然患了乳蛾病,咽喉肿胀疼痛,水米难下,已延数日而病不见轻,求遍宝鸡四方名医而束手无策,诸药无功。县令的生命危在旦夕。此时赵铎已为耄耋之人,但其医名如雷贯耳,宝刀不老。他不但精于伤寒、温病的诊疗,而且对内外科疾病亦有独特之处,尤其在外科方面,善用针砭排脓疗疾。宝鸡县令病重将绝,无奈之中差人前来动驾求治,赵铎诊毕,一言不发,向其家属索来一叶扁刀,在火焰上烧了烧,令患者张大嘴巴,在周围人的帮助下,赵铎直接用刀刺破乳蛾,霎时脓血如注,盈口而出,不一会便倒掉了几大碗,县令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言欲进食,已见生机。赵老先生随后又给患者配了一些吹喉散剂,再嘱其服用其验方“玉枢丹”,调治数日而得愈。赵铎济世活人的高超医术,于此可见一斑。
三、贫富同视乐善好施
对于任何一位有医德的医生来说,在他的眼中只有病人的不同,而没有穷人、富人的区别,这一点也正是赵铎的行医准则。在他济世活人的生涯中,从不根据病家的贫富、贵贱而区别对待,对前来求诊之人,总是同等对待,态度和蔼,诊病仔细、下药准确,忧病人之所忧,苦病人之所苦,重义轻财,一心救赴,乐善好施。
岐黄之术乃仁义之术,无德之人绝不能成为众人齐颂的“大医”。赵铎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卫生条件差,疾病很容易发生,尤其是痨病、臌胀、消渴和皮肤病等,大多数患者是穷苦百姓,一旦患上这些病,常常是“牙挂树、腿息功”,不但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还要花不少钱来治病,许多人家为了治病卖房卖地、卖儿卖女。赵铎生活于乡间,在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中常常目睹了这些惨情,深知贫苦人看病之不易,尽可能减轻病人的花费,对于实在吃不起药的人,常常赊账、赠药,对无力归还药费的人一火了之,其慈悲的善心,在当地颇有声名。除此之外,大凡乡里举办公益性事情,他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慷慨相助,这也是一世鼻祖赵铎的美德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