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自身都会对传染性疾病产生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对传染性病菌的免疫力的大小。
——〔英〕塞缪尔·富勒
传染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这是因为传染病对人体的侵害是受很多条件制约的;况且,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抗病能力。
对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人们自身都会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这种抵抗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传染性病菌的免疫力。人体自身的这道最后防线,就像贴身自卫的一面盾牌,它的坚固与否,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提出了挑战。
那么,如何提高个人自身的免疫力,提高自身对传染病菌的抵抗力,在整个传染病预防环节中非常重要。
提高自身免疫力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行动,就像修筑防范洪水侵袭的堤坝一样,需一砖一石的积累。这是面对传染性疾病恶魔的侵袭,提高自身生命力的一项基础性预防对策。
1.传染性疾病不可怕
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侵害传染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
构成传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与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密切接触,相互对抗,相互适应。当人体防御能力低下时,病原体便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使人致病;当人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时,病原体即被消灭和清除,不会发病。病原体只是一种致病条件,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防御能力。
在传染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的防御机能的不同,传染过程的表现也不一样。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被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皮肤黏膜屏障或胃酸清除;也可由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被特异性主动免疫(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损害轻微,无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的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时才发现已被感染。大多数隐性感染者,病原体被清除后可获免疫,使免疫人群扩大。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称为健康携带者。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肌体的变态反应,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例疾病痊愈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少数显性感染者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4)病原携带状态
可分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排出病原体却无临床表现。病原携带者一般分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和恢复期携带者。根据病原体携带时间持续在3个月以下或以上又可分为急性或慢性携带者。各种携带者都可能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生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将其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导致发病,常见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以上五种表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互相转化,一般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且易识别。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取决于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侵袭力和病原体所含的毒力。毒力由毒素与其他毒力因子组成。毒素又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袭能力等,这些都给机体带来一定的损害。除此以外,病原致病能力还受入侵病原体的数量及变异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人工传代的变异使致病力减弱,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引起的变异使致病力增强,而病原体的抗原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继续引起疾病。
了解了传染性疾病的致病特点和感染情况,我们就可以从内心消除对传染性疾病的盲目恐惧,实际上,盲目的恐慌情绪才更可怕,只有正确认识和预防传染性疾病,我们才能完全战胜传染性疾病。
2.预防:扼住传染性疾病传染的“七寸”
传染性疾病曾经给人类带来一次又一次灾难,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与传染病进行着斗争。随着人类实践和斗争经验的积累,人们已经摸准了牵住传染性疾病传染的“牛鼻子”,这就是预防。
传染性疾病极易蔓延传播,有些传染病可以迅速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甚至在人群中引起大范围的蔓延。当然,传染病的传播是有条件的,只要我们破坏了其传播的条件,就可以终止传染病的传播;只要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了预防知识,就可以免受传染。
传染性疾病实现传播一般要实现三个条件的允许,而预防完全可以在这三个方面把传染病杀死在“萌芽”状态。具体说来如下:
(1)远离传染源
作为传染源,一般有传染病患者、染菌物体、带菌生物。平时生活中只要注意远离这些传染源,就能从源头堵死被传染的可能。
(2)切断传播途径
要在现实生活中,注意切断传染病菌的各种传播途径,如呼吸、水等,不给病菌有传播的可能。
(3)提高身体免疫力
做好内功,提高身体免疫力,是杜绝染病、降低染病几率的基础。
预防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良策,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防止传染病侵袭的“生命盾牌”。
3.提高人体免疫力:强化“免疫系统”战斗力
自然界中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人体经常与病原菌有接触,但是生病总是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具有天然的抗病能力,简称抵抗力(免疫力)。
人类的天然免疫力有以下几种:
[1]健康和完整的皮肤与黏膜,能有效地阻隔细菌侵入,并能抵御表面的细菌。若皮肤破损,病原体就可通过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内。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注意保护皮肤、黏膜不受损伤,如有破损应及时消毒包扎,防止病原体从伤口进入。鼻腔里的鼻毛和黏液可阻挡部分尘土与细菌进入气管,气管黏膜的纤毛向上运动将进入气管的细菌送到咽部,再通过咳痰排出体外。解大便每日约排出1012个细菌,排尿可以清除尿道黏膜上的细菌。
皮肤汗腺、唾液、胃液、阴道分泌物、精液、泪液、乳汁中都有抗菌物质,可消灭局部的细菌。
[2]人的血液、脏器组织中还有吞噬细胞和一些抗菌物质,可将进入血液、脏器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溶解掉。
是否传染上疾病,取决于病原菌与机体双方势力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取决于病原菌数量的多少、毒力的大小,如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多,人体的防卫能力相对较弱,就会生病。又如病原菌毒力强(鼠疫杆菌),侵入无免疫力的人体,少量的细菌侵入也可使人生病;反之,当进人体内病原菌的数量少、毒力小等,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强时,就不会生病,这就如同两军对垒,谁的力量强大谁就能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取决于病原菌侵入人体的路径、门户和定位的组织,如痢疾杆菌侵入皮肤伤口不会引起生病,只有经口吃进肚子,进入肠道才会生病。而破伤风杆菌只有进入较深的不透气的伤口,才会在那里生长繁殖而发生破伤风病。多数病原菌只有一个适合于它的侵入门户,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结核杆菌不论是“吃”进肚里、“吸”进肺里或经过皮肤伤口进入都会引起结核病。所以,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抵抗力强,病原菌入侵的门户不对,或进入人体的数量少、毒力小,就不会得传染病;小儿,老人,营养不良、体弱者,过度疲劳、受凉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就容易被传染上疾病。在病原菌数量多、毒力大,侵入的路径和门户适当时,身体强壮者也可染病。
4.人体中的抗体:防御传染病菌入侵的
核心力量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由糖和蛋白质(糖蛋白)构成的可溶分子。抗体通常是在抗原呈递细胞及T细胞、B细胞等免疫系统细胞配合下生成的。
抗原呈递细胞及T细胞、B细胞的特点可粗略地概括如下:
[1]当细菌等侵入体内时,由抗原呈递细胞收集其物质信息。
[2]得到其信息后,再由T细胞对与侵入者进行对抗的抗体是否应生产做出判断。
[3]实际上生成抗体的细胞是B细胞。在B细胞的表面上存在有称为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
三者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外部侵入的抗原,把异物侵入的信息传给T细胞,而T细胞表面也存在着抗原受体,能与抗原结合,T细胞吸纳了信息后本身活化。接着T细胞又和B细胞相互作用,把生产抗体的指令交给B细胞,后者演变成抗体生成细胞(浆细胞),才开始生成抗体。
当然也存在着反向的活动,即在抗体生成过剩时抑制抗体的生成,这可以防止体内抗体的散乱损失。
抗体产生后,具有与对外来侵入的物质(抗原)能特异地结合的功能,如能与细菌放出的毒素或细菌本身以及血清中的细菌结合。
细菌毒素是通过各种细胞表面上的受体而进入细胞的。在进入细胞前如果已经有抗细菌毒素抗体产生的话,那么当毒素进入细胞的同时,抗体就会与之结合。彻底与毒素结合的抗体,使得毒素不能对身体产生伤害作用。
抗体的这种功能是在巨噬细胞协同作用下进行的。巨噬细胞的表面上具有能与抗体的恒定区结合的受体,通过它们把抗原、抗体复合物吸纳进来。巨噬细胞好像体内的“清洁工”,将吸纳进来的复合物完全破坏,使其失去功能。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外,细菌如在细胞外,细菌本身会与抗体结合。随后由巨噬细胞表面对抗体特异的受体将这些复合物吸纳进细胞,将其破坏。这种活动称为调理作用。
再有,如细菌侵入含细菌的血清时也会发生几乎相同的作用,只是有一些不同之外,即血清中有补体。补体的作用是当细菌与抗体结合时有部分抗体与补体结合,补体的成分与抗体合作在细菌上钻开小孔,把细菌破坏掉。还有通过受体也可以杀死细菌。除此之外,一种被称为IgE的抗体则能引起变态反应。就这样,抗体在人体的体液中担负着抗争与消灭入侵病菌的作用,维护着人体的健康。
5.运动: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法宝
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运动健身。运动可以改变多种免疫细胞或因子的活性,从而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运动可作为一种调节自然免疫功能的重要手段。
(1)通过运动增加白细胞
白细胞含有多种免疫功能活性物质,在运动后白细胞数增加,尤以中性粒细胞增加明显。其增加机制为血液浓缩,肾上腺分泌增加,使白细胞从边缘池移动,类固醇增加,促使中性粒细胞从骨髓中移出。
(2)通过运动增加淋巴细胞
短时间小强度运动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加,中等强度或大强度运动也会引起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运动时限、强度有关。运动还会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人体免疫力。长时间大运动量则会损伤T细胞的功能。
(3)通过运动增加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免疫功能的效应细胞,运动后轻度增加。
(4)通过运动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力
自然杀伤细胞是肿瘤杀伤细胞。中低强度的运动显然是一种良性刺激,可提高NK细胞活性,而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则抑制NK细胞活性。运动后其活性增加,可能是与它的靶细胞增加有关。
(5)通过运动调节白细胞介素(IL)
白细胞介素由单核细胞产生,在细胞间起信息传递作用,对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有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是一种蛋白质或多肽,它开拓了运动与免疫的研究范畴。它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IL-1:IL-1主要能促进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和前列腺素的分泌,肌肉蛋白的水解,损伤性和感染性炎症组织的白细胞浸润。在运动后3小时均升高,长期活动的人,血浆中IL-1值明显升高。IL-1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对维持骨骼肌的平衡和肌肉损伤后的修复等有重要意义。IL-1在运动应激时,有稳定血糖的作用。
IL-2:长期训练可使鼠的淋巴细胞分泌IL-2减少。据报道运动后即刻T细胞分泌IL-2活性增加,运动后3小时显著增加,24小时恢复。
IL-3:IL-3是由活化的Th细胞分泌的造血生长因子,可刺激骨髓细胞增殖。IL-3与运动关系不大。
IL-4:IL-4由Th细胞产生,可刺激B细胞的生长,促进抗体产生。IL-4与运动关系不大。
IL-5:IL-5可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而产生IgM和IgG。IL-5与运动关系不大。
IL-6:IL-6由Th细胞产生,可促使B淋巴细胞的生长,促使抗体产生,长时间运动后,血浆中IL-6浓度迅速升高,24小时恢复,IL-6还参与感染期急性阶段反应。运动中IL-6可能是由局限于肌肉或其他器官的巨噬细胞释放的,且可能是诱导运动急性反应的主要因子,这可能是通过作用肝脏引起的运动急性反应。IL-6的增加可能与肌肉损伤或一般性炎症反应有关,但与肌肉损伤的修复可能无直接关系。
白细胞介素的作用机制如下:
[1]β-内啡肽浓度增加
β-内啡肽可促进巨噬细胞释放IL-1,运动可引起血浆中β-内啡肽浓度增加,尤其见于大强度运动、力竭性运动或不适应的运动,随着运动训练的持续,β-内啡肽效应也增加。推测β-内啡肽可能是运动引起IL-1增加的一种内源性生理诱导剂。
[2]增加肾上腺素分泌
运动中肾上腺素的分泌是增加的。中等强度运动时,血浆中肾上腺素浓度(0.5mg/ml)可明显促进单核细胞分泌IL-1,还证明肾上腺浓度过高则抑制IL-1分泌。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外周血白细胞上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量比未训练者高,长时间运动可激活淋巴细胞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
[3]抑制IL-1的分泌
在运动应激时,血浆糖皮质激素增加,可以抑制IL-1的分泌。有人研究,经常运动的人,巨噬细胞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提示经常运动者的糖皮质激素对巨噬细胞分泌IL-1的抑制作用减弱。此外,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2对IL-1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4]代谢因素
离心性运动后,红细胞的降解产物和肌酸激酶(CK)对巨噬细胞分泌IL-1有影响。
可见,现代医学运动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法宝。有关运动健身的意义与方法,在本篇的第三节还将专门介绍。
6.营养素: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动力之源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是指营养素而不是指各种食物,食物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含有各种营养素。人类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食物获得营养,其实质是通过食物得到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既有足够的数量,又有适当比例的营养素。
现代医学认为营养是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转变为可供给人体能量的整个过程的总称。从营养科学来说,就是要供给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所谓营养素指的则是维护机体健康以及提供生长发育和体力需要的各种饮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
生命所需要的三大营养素
营养均衡需要摄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委员会将营养素分为三大类:宏量营养素、微营养素及其他膳食成分。
(1)宏量营养素
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
蛋白质是所有生物细胞的基本构成物质。人体中含有63%的水和22%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由含氮的成分构成的,称为氨基酸。大约25种氨基酸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建造人体的细胞和器官。
碳水化合物也叫糖类。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人体最主要的热能来源。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脂肪称为中性脂肪,是人体健康的必需品,是生命活动的辅助剂,又是人体内不可少的基本营养素之一。
矿物质也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有:钙、磷、纳、钾和镁等。
(2)微营养素
微营养素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人体内含量低于万分之一的称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铬、铜、锌、碘、硒、锰等。
维生素是维护身体健康和调节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已经发现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有十多种。维生素不参加机体组织构造,也不供给热能,但对机体的新陈代谢却起着像激素和酶那样的作用。人体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都不大,但缺乏维生素可以引起物质代谢的障碍,严重缺乏还会引起相应的缺乏症。人体所需的一切维生素,都必须从食物中供给。
(3)其他膳食成分
其他膳食成分包括膳食纤维、水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膳食纤维素进入大肠以后,能刺激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减少粪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肠黏膜接触的机会;纤维又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降低致癌因子和毒物的浓度,有利于防止结肠肿瘤的发生。
水在维持生命方面比食物更为关键,没有水,其他营养素就像干河床上的泥沙,无法进入细胞为人体利用。
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黄酮类、多酚类、花青素类、番茄红素等,它们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