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98300000017

第17章 杜甫诗圣之谜

咱们上节课给大家讲了杜甫死亡之谜,一代诗圣离开了人间,可是我们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我们都知道叫做诗史,像历史一样,他这个人叫做诗圣,那是不是说杜甫在世的时候就像圣人一样享受着崇高的礼遇,获得了很多的光环,是不是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的追星族在追他,像李白那样,我们前面讲李白的时候讲过的,有的人就跟着他追,他到哪儿就跟到哪儿,真有这样的事情,杜甫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我们的回答是,不是,绝对不是。

大概还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十四五岁的时候,杜甫曾在一首诗里回忆道,说:“斯文催魏徒,以我似班扬”,什么意思?当时有两个很有名的文人,一个叫崔尚,一个叫魏启心,非常欣赏少年杜甫的才华,说他的才能能跟班固、扬雄相比,可是现在我琢磨呀,这也就是文学前辈,对一个文学少年的赞扬之语,这种赞扬多多少少得打一点折扣,而且这个诗写的时候,是杜甫向别人推荐自己,希望能够得到官员的提拔,而回忆他少年的时候,受别人赞扬的事,所以这个得打点折扣。杜甫青年的时候,我们知道,他跟李白、跟岑参、跟高适、跟王维、跟储光羲等,盛唐的一批大诗人都有过交往,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射箭,骑马,关系都不错,可有一样,这些大诗人到目前为止,现存的诗文里头还没有发现他们有对杜甫的诗文,有直接的,崇高的赞誉的这样的语句,这多多少少能说明一点问题。

一直等到杜甫晚年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时候,我们想有三个文人对杜甫的诗有过比较好的评价,可是有一样,都不是当代的知名诗人,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挺致命的,就是盛唐的诗人,自己编选当代诗人的诗集,叫做唐人选唐诗,我们发现在盛唐编选的集子里面,包括在中唐的时候的人编的诗集里面,很多诗集没有人选杜甫的诗,有选王维的,有选李白的,但是没有人选杜甫的,这也很能说明问题,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人选了,但没发现,但就现在发现的来看,杜甫的诗当时没有能够广泛的进入唐人选唐诗的范围。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呢?杜甫的诗可能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还没有大到那种影响力,像谁一样呢?像王维,像李白,没有。

画外音:看来杜甫在生前的名气远远不如像李白、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二流诗人,可是,在杜甫去世之后,特别是中晚唐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元稹、白居易、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当时的著名诗人,开始极力推崇杜甫,一些唐人选唐诗的集子中也有了杜诗的身影,那么,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而第一个将杜甫称作“诗圣”的人,又会是谁呢?

杜甫的这个出名他有一个过程,但他在世的时候声名不算大,甚而至于还有点寥落了,什么原因呢?杜甫的诗写的这么好,讲了这么多讲,你却告诉我们说他的诗不受欢迎,这里面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仅仅从文学上来讲,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就是盛唐的诗人,写诗,欣赏诗,欣赏什么样的?歌颂理想的,杜甫的诗,特别是他中年以后,大多数的诗是抨击现实,揭露黑暗的,盛唐人喜欢诗歌里面表现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比方说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喜欢这样的,杜甫的诗更注重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啊,这是从创作上来讲,还有格调上来讲,盛唐的诗人更喜欢明快的,乐观的,高昂的诗,杜甫的诗比较沉郁,比较委婉,比较浑厚,比较低回。

所以他当时的创作虽然在文学史上来看,我们现在来看,他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但是他可能跟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的趣味,审美的理想有点错位,这当然我们既不能苛求杜甫去迎合时代,也不能渴求时代来迁就杜甫,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评价上的错位。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诗圣之谜”,这个诗圣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最早开始把杜甫跟圣人的圣联系起来的是谁呀?很多人都想不到,就是宋代有一个婉约派的大词人叫秦观。秦观写了一篇文章,叫《韩愈论》,在《韩愈论》里面他把杜甫跟孔子放在一起比,他说孔子的学说,孔子的思想是集他那个时代集大成的,杜甫的诗就像孔子的思想一样,也是集大成的,可有一样,这是针对杜甫诗的艺术成就来讲的,我们经常都说杜甫的诗歌是古典诗歌艺术集大成的一个人。

等到北宋、南宋了以后,很多的文人把杜甫比作周公,我们都知道这周公是孔子很崇敬的一个人物,把杜甫比做周公,还有的文人把杜甫的诗跟《论语》,跟《孟子》并列起来,认为都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千呼万唤始出来”,总有一个人会直接的把杜甫称为“诗圣”的,这个人是谁,就是明朝的一个文人叫王稚登,大家不太熟悉,但这不重要,他说了一段话,说“余曷敢言诗,问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什么意思?就是翰林供奉李白那是诗仙,杜甫不是做过左拾遗吗,杜甫是我们的诗圣,这是就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材料来说,是第一次把诗圣这个称号跟杜甫这个名字直接的联系到一起。

到后来,有一位很著名的研究杜甫的明朝时候的文人,也是大专家,叫王嗣?,他在诗篇里面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又说“诗圣神交盖有年”,从这儿以后,杜甫是诗圣的这个称号就算固定下来了。

画外音:按道理,中国诗坛群星灿烂,唐宋两代的大诗人比比皆是,诗才可以与杜甫比肩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单单是杜甫一人获得了“诗圣”的尊称,“诗圣”杜甫到底“圣”在哪里?

你说他是诗圣这没错,我们愿意相信,可是杜甫究竟是圣在何处,这就是最重要的。我们说第一,杜甫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杜甫有一首诗很能说明自己忠君的程度,爱国的程度,他在诗里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自性固莫夺”,什么意思?我现在所处的这个朝代,碰着一个好皇上,“生逢尧舜君”说谁呢?唐玄宗,像尧舜一样的名君,所以我不忍心离开这样的好时代,我要为这个时代奉献我的一切,而且我忠君,我爱国的这个本性,像什么一样呢?“葵藿倾太阳”就像向日葵围着太阳转一样,太阳到哪儿我到哪儿。我们还都记得,安史之乱一爆发,杜甫就带着自己家里人逃难,他从当时的奉先县往北跑到了?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的富县,他一到?州,把家里人刚安顿好,按道理这兵荒马乱的,还不得跟家人呆在一块,你跑了家里人也不知道你是死是活,你也不知道家里人的情况,没有,杜甫刚听说唐肃宗要在灵武,就是现在的宁夏中卫县要继位,他就把家里安顿好,他自己只身就去找皇帝去了,结果我们都知道,半路上让安史叛军给抓起来,押回长安,押了一年,一年以后,他捡了机会逃出长安,按人之常情而言,他应该这会儿回到?州去看看老婆孩子还在不在了,是不是?这是个本能反映,但是他说了“葵藿倾太阳,自性固莫夺”,这是我的本性,从来不肯动摇的,所以他的这种本能使得他没有回家去,他跑到了当时的凤翔,皇帝在那儿,他见到了皇帝。

所以,我说你理解杜甫,你就想,当时兵荒马乱的,那么多的大臣被安史叛军抓了之后投降了,还有很多盛世的文人在太平时期歌功颂德,安史之乱一爆发就隐居山林,或者躲到南方去了,杜甫算什么,区区一个八品小官,又是往北跑,又是往南跑,就为了找谁呢?不是为了找自己家里人,就为了找皇帝,可是当时的唐肃宗刚刚继位,说白了,这皇帝的位置能坐到什么时候,两说,这个皇帝能不能带领大家打败安史之乱的这个军队,两说,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皇帝即是国家,我找着这个皇帝我就找着这个国家,我找着这个国家我就等于支持了我们国家正义的战争,我支持了正义的战争,我反对分裂,我就是大大的忠臣。所以,我们说这个思想上我们能看出来,他是自觉的,人的这个思想和行为,难就难在自觉这两个字,没有人逼他,皇帝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唐玄宗都跑到四川去了,他能顾得了谁,对杜甫来讲他说了“自性固莫夺”渗透到他的血肉里边,渗透到他的日常行为里面,他处处,时时,刻刻,他都想到皇帝,他想到皇帝实际上是想到这个国家,这是最难的。所以,我们说什么呢?这是一种执着的和坚定的一种信念,所以我们说这是杜甫之为“诗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画外音:杜甫忠君爱国的思想和行为确实是一以贯之的,从他历次的为官经历就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所以杜甫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愚忠,而是一种生发在心底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与理想,可是当面对朝廷与官场中的种种腐败和丑恶时,杜甫又将如何应对,诗圣杜甫还圣在何处呢?

第二,表现在哪儿呢?就是关注国事,洞察时事,你光关注国事还不行,你得洞察时事,前边是说你的态度,后边是说你的本事,杜甫因为困局长安十年,他生活在下层,可是他要求官,他不得在上层活动啊,他在上层活动的过程当中,目睹了种种腐败和丑恶的行径,都写在他诗里面,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兵车行》,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些诗句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诗具体写的是哪件事?就是唐朝和南诏的战争,这个南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现在的云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有贵州和四川的局部地区,也还包括现在的缅甸、老挝、越南的一部分地区,南诏在唐太宗的时候就臣服于唐朝,它自己是独立的,但是它臣服于唐朝。

这地方很重要,为什么要跟他搞好关系呢,这儿你不搞好关系,他要跟吐蕃联合起来,那唐朝的西南边境就很危险,可是当时的负责西南边境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这个人脾气坏,又急躁,还很多疑,他跟当时的南诏王没有搞好关系,关系搞的非常僵,结果发生武装冲突,这武装冲突一发生,你赢了也算了,他又打输了,一打输死了六万多人,他是杨国忠的亲腹,所以杨国忠跟唐玄宗说打胜了,还请功呢,他这儿请功不要紧,南诏王就火了,南诏王投靠了吐蕃,唐玄宗哪知道这些情况,他下令在长安,在洛阳,在河北一带广泛的征兵要攻打南诏,这当地的老百姓听说南诏这个地方,云南这个地方,多瘴疠之气,因为这个水土不服,实际上是水土不服,都很害怕不敢去,听说打仗还没开始,十个人先死了八九个人,都传说呀,所以不敢去,不敢去怎么办呢?就硬抓,抓着一个壮丁给你带上枷锁,然后直接给你送到队伍里去。

所以,那诗里边说得好“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根本不是戴上大红花,骑上大白马,欢送去参军的的场景,这整个是把人直接抓出去,跟投到死牢里头一样。那么,这样的一个情形,怎么可能打胜仗,所以杜甫是,首先关注国事,第二他洞察时事,他把这个问题一看就看到本质上,哪个是本质,第一,你这个战役本身就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役理上都站不住,肯定要失败。第二,你这个征兵制度有问题呀,有的战士十五岁就当兵,到了四五十岁了回来之后还要接着当兵,你这制度有问题,影响士气。第三是什么呢?穷兵黩武啊,青年壮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剩下一些妇女在那儿耕地,那能耕好吗,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生封建社会的根本,动摇根本了,你仗能得赢吗?再次,你在长安洛阳地区征兵,你还要收当年的租税,你把主要的劳动力都征走了,照样在收同样数量的租税,当地的人民怎么能够拥护你,你失去了民心,这仗怎么能打赢。

最后,说什么呢?“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是违反常情的一种呐喊,白居易原来在诗里面说什么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那是说想让自己的闺女当贵妃,去享福的,这个可不一样,生下男孩肯定死,为什么呢?长到一定岁数立马就拉走了,那么,使得人民发出这种有悖常情的呼唤,证明这个王朝发生了重大的问题,也是失民心的,所以我们说,从这些方面来看,杜甫的诗圣也是一个很重要体现的一个方面。

画外音:由此可见,关注国事,洞察时事,同样是诗圣的重要内涵,《兵车行》就充分反映了这一内涵,而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四处漂泊,历尽艰辛与苦难,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又是如何升华自己的情感的,对待黎民百姓,对待妻子儿女,诗圣的圣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杜甫之圣第三点,圣在推己爱人,心忧天下,他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几句,说:“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这说的是什么呀?我将妻子儿女寄放在郊县,因为杜甫当时在长安做官嘛,物价太高,只能把家里人先安排在郊县去住,回家探亲,说我们一家人在风雪当中不能相聚,我现在急急忙忙的往家里面赶,就是想和家里人共患难,同生死,可是等到我刚到家里头的时候,听见一家人哭成了一团,怎么回事呀?他说幼子饥已经卒,他说最小的儿子饿死了,他一进家门就遭到了这么一个重大的打击,说“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我作为一个父亲很失职,我在外面成天这么忙,成天求官,成天在外面跑生计,结果我的儿子饿死了,作为父亲非常的愧疚,“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我自己即便不悲痛,可是我听见邻居在哭我的小儿子,我心里边也特别的不好受,谁又能想到今年是个丰收年,我的儿子还会饿死,这是前半段讲的这个意思。

接下来,笔锋一转,很自然地一转,变成什么呢?说“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算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什么意思?“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像杜甫在当时八品官,有一种豁免权,可以不交任何的租税,可以不服兵役和徭役,换句话说可以不承担所有这一切的苛捐杂税,他说,像我这样一个家庭,在丰收年里小儿子都饿死的话,那一般人家又会怎样呢?他就想到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他就想到了现在还在戍守边境和边防的战士的家庭,那些家庭又该怎样呢?他最后结尾说“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我想到这些,我的这个忧患,我的这个忧虑就像终南山一样高,不能断绝。所以我们说这个,特别体现出他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呢?就我刚才讲的推己及人,他自己家庭遭了难,他自己处在穷困当中,但是他依然想到的是比他更加穷困,地位比他更低的人。这样的一种思想的境界,那远非身处富贵之地,然后才去体恤贫穷老百姓,不是这样的人能够比的,所以我们说这是诗圣的第三点。

第四点是什么呢?胜在关爱妻儿,不离不弃,杜甫一生就一个妻子,姓杨,杨氏,杜甫跟他的妻子可以说是白头偕老,他们两个可能差了最小有十岁,他们结婚之后,在杜甫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在诗里面找到他的妻子,他的儿女的影子,你譬如说在逃难的过程当中,他始终不忘要照顾他的妻子,照顾他的儿女,把饭要吃好,他说:“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孩子们逃难逃了一天都累坏了,朋友把饭做好之后,他把孩子们叫醒来,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吃饭,心里边既感到快慰同时又感到难过,他在做官的时候,跟他的妻子,儿女好长时间没有通音讯,他在诗里面写道:“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我在长安做官,我的妻子远在?州,我给她写了一封信,至今没收到回信,已经十个月了,我不知道我的家还在不在。

在杜甫的笔下,他的妻子也非常的理解他,一首诗里写道:“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他的夫人给他写信,写了好几张纸,好几篇呢,里边都写的是对他不能回家的的理解之情,有时候生活安定一点了,他也很愿意享受一种天伦之乐,有两首诗,其中的片断非常有趣,怎么说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他夫人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棋盘,看起来他这个夫人还是很有修养的,信手画个棋盘,然后跟他对弈,他最小的儿子在那个小桌上敲那个针,绣花针,敲敲给他敲弯了,然后想去钓那个河里的小鱼,贫困的家庭也自有自己的快乐。“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早上,白天的时候,我跟我的夫人,他老说这是老妻老妻的,其实他的夫人比他小很多,应该我们想还是比较漂亮的,他带上他的夫人乘着一叶小舟在江上游玩儿,看他的儿子在江水里边游泳,所以非常和睦,非常欢乐的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图景。

所以我们说,他在他的诗篇里头不但表现他这一个大家庭,他跟他的妻子,跟他的儿女共患难的情景,也有同欢乐的情景,所以,我们说杜甫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子女,也是尽可能尽到做一个丈夫,做一个父亲的责任。

画外音:杜甫诗圣的美誉,当然不止表现在上面的四个道德层面上,在诗歌艺术创作上,杜甫更是当仁不让,杜甫现在存世的诗作有一千四百多首,风格极其丰富多样,或豪迈奔放,或清新雅致,而更多的是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就是语言凝练质朴,感情忧郁苍凉,结构曲折迂回的一种风格,那么,在杜甫的这些诗作中,哪一首诗被称作“千古七律第一”,我们现在流行的成语之中,又有哪些出自杜甫的笔下,后人推崇杜甫为诗圣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最后,我们说杜甫的诗圣之圣,圣在集成传统,开辟新风,这指的诗歌创作,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的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艺术形式,就是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代产生的律诗,成为后代中国古典诗歌典范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现在一提起来做诗,就是律诗,杜甫是唐代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光是律诗他就写了九百多首,占了一大半,而且我们都知道他很有名的一首《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被认为是“千古七律第一”,被认为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之中字字皆律”,那就是这个律诗已经写到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说杜甫的诗不但是对以往艺术传统的集大成,也是开辟了律诗创作的一种新的规范。这是第一。

第二,杜甫诗的语言锤炼到了极致,炉火纯青,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他的诗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历历在目”,就从这儿来的,杜甫的诗说“将军下笔开生面”,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别开生面”,他说“明眸皓齿今何在”“明眸皓齿”,他的诗里说“炙手可热势绝伦”,“炙手可热”,他说“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经营”。

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凝练成成语呢?那得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把语言的艺术打造到了极致,才能成为千百年来传送人口的成语,那你说他的语言到了什么程度。

画外音:对于杜甫诗歌水平的评价,特别是对杜甫与李白孰优孰劣的比较,历来是后人饶有兴趣的一个话题,杜甫与李白,一个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一个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佳代表,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然而,两人又生活在同一时代,有着深厚的友谊,因而,对他们做一个谁高谁低的比较,似乎很有戏剧性,那么,杜甫与李白究竟孰优孰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他们两人的诗歌创作呢?

其实说到杜甫的诗圣,还得提到这个诗仙,我们说,一开始我们说杜甫的名气显然赶不上李白,但到了后来,对李白、杜甫的评价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不一样,你比方说欧阳修就特别喜欢李白,王安石更加偏爱杜甫,苏轼个人来讲他特别喜欢杜甫,但是他的创作的风格又很接近李白。那么,一般来讲,凡是褒扬李白的多半是崇尚他的一种自由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一般褒扬杜甫的多半是被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所感染,被他集大成的那种诗歌艺术成就所吸引,所以就是说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李白谁也不能代替对方,各有各的长处,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严羽,他说一段话很有意思,怎么说呢?说“李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飘逸杜甫是做不来的,但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也做不来,还是韩愈说的好,他说什么呢?他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他们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我们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中国古典艺术发展史当中的双子星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几千年发展中的亮丽的风景。

最后,杜甫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太大,历来都有千家注杜之说,一千多家人,专家是注释杜甫,杜甫在各个地方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地多,光是他那草堂,杜甫的成都有草堂,夔州也有草堂,只要是他住过的地方,一般的当地政府都会修个草堂,人们对杜甫有一种特别的,深厚的感情,为什么?因为杜甫的所思所想,杜甫的所恨所爱,杜甫的所喜所忧,杜甫的所悲所乐,都是广大老百姓心里面想的,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心声,他反映了这种心声,所以我们说杜甫那种博大的仁爱的精神,那种执着的政治的信念,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成为了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再加上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古典艺术形式当中传播最广,感染力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大家对杜甫的这种崇敬和爱戴,以及追念,也就是理所当然。

同类推荐
  • 中国诗歌与文赋经典品读

    中国诗歌与文赋经典品读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短简

    短简

    本书收录作者在报刊上公开答复读者的书简、散文16篇。正如作者所言,“近一年来有许多不认识的年轻朋友写信给我,他们把我当作一个知己友人看待,告诉我许多事情……我也曾尽我微弱的力量回答那些充满信任与热情的来信。我的话都是十分平凡。但我写的全是我所真实地感到的,全是我知道得最清楚的,全是从我的狭隘的经验里得来的”。此书可以看作他与读者坦诚交流的记录。本书于1937年3月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现根据《巴金全集》本排印。
  •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朱自清讲国学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朱自清讲国学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本书内容主要是选取朱自清著作中有关国学经典与古诗赏析作为主体,以朱自清先生的视角,介绍华夏民族文化中的菁华,字里行间可见一种含英咀华、孜孜不倦的精神。
  • 飘落的岁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飘落的岁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我们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打发每天的时光时,岁月却像落叶从我们身旁随风飘去,无声无息,似乎没有一丝痕迹。书中的这些文章饱含深情地记录了世纪之交的几十年时间里,正在消失的民间作坊、民间杂艺、民间百工、农具百事、生活大观等。
  • 细雨烹茶

    细雨烹茶

    本书主要包含近体诗、古体诗文、词等内容,诗歌内容清新雅致,适合闲余时间品读,对当前古诗领域补充了一定的空缺。
热门推荐
  • 霸道九爷找上门:王妃快快逃

    霸道九爷找上门:王妃快快逃

    他与她从小定下娃娃亲,又因不喜约束而各自历练,他是佣兵之王,她是第一杀手,他邪逸,她冷酷,他轻笑众生,她浅看红尘。他们第一次的交锋相遇,居然是死亡的开始,他只是无意而为,她却当成了生死之战。当他们真的坠入悬崖时,到底坠落的是死亡还是爱河?一朝穿越,永生相恋。尘世烟火袅袅,阡陌几许深深。一夜素月烁星诠释邂逅相遇,半场交锋相对婉约流年光阴。
  • 鹰心本冷酷

    鹰心本冷酷

    她有一颗孤傲的心,她从不容许她的心属于任何人,甚至,不容许属于她自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奈。特殊的身份造就了特殊的她,她活着就是为了帮死去的人讨回公道,惩罚那些万恶之人,但是,她这个万恶之人,又有谁来惩罚呢?
  • 上有林诺,下有苏宸

    上有林诺,下有苏宸

    林诺常常回忆起那个冷漠却不失帅气的男生。13岁那年,他们初见,林诺被他吸引了,一直到临走前都没看他一眼。16岁,因为一次巧合,他们在一次校园联谊赛上见面,林诺上前打招呼,他只是点点头就走了。18岁那年,他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来自艾唯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而林诺的未婚夫周星耀是贵族,自然也就在这所学院上学。19岁,她留学回来,母亲为了培养她和周星耀的感情,也让她在艾唯上学。陈雅静是一个用林诺的话来说就是小白花,因家庭贫困,被周星耀资助上艾唯。四人将展开一场别样的青春故事,我们的小公主还能坚持住吗......
  • 国共携手: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共携手: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党的三大既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又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本书通过大会纪实、重要文献、热点聚焦、党史细节、三大之后重要会议及主张等栏目,全面介绍了三大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 尘世仙缘

    尘世仙缘

    兹有南疆奇才佳公子,前往南疆第一大派求道问仙途中,偶然遇见正魔两道大打出手。他不知这一次偶遇,却意外开始了第三次正魔大战的序曲。青石降世!无上至道!他只是一个南疆凡世界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却逐渐成为正魔两道存亡的关键!她睥睨天下,是正道第一大派的传人。他却懵懵懂懂,只是大派看守门户的废物。她婉约如水,是魔道龙凤圣主的女儿。他压抑而沉寂,只因为世俗与道德的不容。仙道与神魔的交集,真实与梦想的抉择,会谱出怎样的旷世恋歌?等待他们的是一条不归之路?还是问鼎仙道的至尊?一切精彩,尽在尘世仙缘!!
  • 凤舞春秋

    凤舞春秋

    他曾为一女子,年少白头…他曾凤凰古城问阴阳…他曾烟台阁里得春秋…他曾一剑金刚杀玄象…他曾“剑来”战龙象…他曾三剑还天玄…他曾帝凰功逆,天下群雄跪伏…他曾手握春秋,背负苍冥…他曾六百“反”,天下乱…他曾屠城三千,春秋颤抖…他曾拔剑一怒,只身赴荒古…他曾手握诸子百家,一喝而天地蹦,一笑而天下平,一怒而鬼神惧……对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不管再过多少载,依然记得曾有一白头,他剑走春秋,凤鸣天下,而他,叫叶翎。
  • 霸道校草你只属于我

    霸道校草你只属于我

    曾经的白漠焱在蔚汐缪的种种影响下,变得很不一样了
  • 我有一颗宇宙

    我有一颗宇宙

    黔江大学的一名普通大二学生方宇,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个神秘且强大的球飞入其脑海中,宇宙之心?灵魂修炼之法?从此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变强的同时,各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势力也侵入其生活中,既然无法逃避,那便与之斗到底!方天宇宙,以吾为主
  • 逃宫爱妃

    逃宫爱妃

    就在张夕儿准备和他私定终身时,她却穿越了……一个和“妖精”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只是他臭名昭著。他是最年轻的丞相,他是皇帝的国舅,他还是太子的“红人”?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张夕儿的夫君!看穿越女和腹黑男如何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以色列的诞生:荣耀(全集)

    以色列的诞生:荣耀(全集)

    本套装全两册,分别为:《以色列的诞生.荣耀.1》和《以色列的诞生.荣耀.2》20世纪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6月5日“六日战争”爆发,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以压倒性优势赢得战争,并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从而确定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但是战争过后,却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期盼已久的和平与稳定,战争中有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并成为之后中东战争不断升级的根源,严重影响巴以局势,巴以人民也因此长期饱受冲突之痛。究竟在“六日战争”之后,“赎罪日战争”之前,以色列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人民生存现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巴拉克、尼灿、帕斯特纳克及其子女们的职业生涯与家庭生活经历了何种变迁?这些故事与细节,都将在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克所著的《以色列的诞生.荣耀.1》中一一道来。《以色列的诞生.荣耀.2》如果把以色列的生存奋争当作一场戏剧,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可以算是这场戏剧的浓缩版:在神圣的日子里,以色列在南北两条战线上遭到突袭。当时的超级大国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给予了令人生畏的支持,以色列在兵力、武器与对方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后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成功突破了阿拉伯国家的包围圈,由此走上了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的道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克以多年艰巨调查得来的史料为依据,在《以色列的诞生.荣耀.2》中,对“赎罪日战争”前后阿以不断升级的矛盾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重点表现了战略战术的抗衡与较量,以及各权力中心的激烈角逐与外交纠葛,真实再现了以色列当时旦夕倾覆的危险局面,同时为认识和解决当今中东地区的问题提供了思路。《以色列的诞生.荣耀2》不仅是一部浓缩的以色列生存奋争史,也是一部令人感佩的卫国战士奋争史:老一辈英雄兹夫·巴拉克、约西·尼灿、萨姆·帕斯特纳克还在不同的战场上殚精竭虑,新生代英雄诺亚·巴拉克、阿里耶·尼灿、阿莫斯·帕斯特纳克已经开始在不同的部队里奉献、战斗,他们的职业选择和感情取舍都深深地镶嵌在以色列国的命运变动的版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