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把慈善事业当成一个产业来做,越做越想做。这个产业产生的效益比我企业的效益还要好。
比如我们每年资助800多个大学生,还有在农村修路,这个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比我们企业实现的价值多出一百倍、几百倍的效益。
做好事我本来就不会求回报,不论做什么你不要有目的去做。我要把帮助过的人忘记,对我不好的人也忘记,对我好的人要记住。
——陈逢干
陈逢干出生于贫困的山区大饥荒的年代,艰苦的环境让陈逢干过早地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在辛勤的劳动中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学会了感恩与宽容。
他待人处事诚信、豁达,自制能力非常强。
他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他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成败观。
他是一个幸福主义和乐观主义者。小小年纪在生产队劳动,劳累、体力不支也不在乎,只要能挣到工分解决家人的温饱就会感到幸福。帮邻里做事不计较得失,邻里们高兴了,有吃的请他吃点,有穿的给他点穿的,就会觉得幸福。
纵然吃不饱肚子徒步乞讨,不但没有怨天尤人,还立志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一定帮助有需要的人。
即使事业跌入人生的低谷,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就算背负几百万的债务、到处拆借也要帮助别人,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坚信自己的艰难是暂时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做好事我本来就不会求回报,不论做什么你不要有目的去做。我要把帮助过的人忘记,对我不好的人也忘记,对我好的人要记住。”这就是能让陈逢干产生幸福感和一直保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我现在把慈善事业当成一个产业来做,越做越想做。这个产业产生的效益比我企业的效益还要好。比如我们每年资助800多个大学生,还有在农村修路,这个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比我们企业实现的价值多出一百倍、几百倍的效益。”
陈逢干把社会责任和爱心作为发展企业的永恒主题,把帮助他人视为最有价值的事业,他认为中国是一家人,天下是一家人。帮助有需要的人是每一人尤其是企业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有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有了钱就会去帮助人。”但是陈逢干的心里却始终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我有没有钱,只要能力允许我都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常说的话:“我虽不是一个最有钱的人,但我要做最有爱心的人。”
“和谐社会就是需要有钱的人帮助穷人,有能力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社会才能拉平一些,社会发展才会和谐一些。”
“钱是纸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钱就不是钱,是纸。钱只有用到社会上才是黄金,社会效益出来了才是黄金。”
陈逢干的生活很简朴:“以前我在老家割草、养牛、种田,现在出门可以坐飞机,到地方住宾馆,我已经很满足了!一个企业家与其把钱花在‘死’的地方,不如把钱用在‘活’的地方,尽可能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他吃得也很随意,有时一碗面就能打发一顿,他的衣服也不是名牌。
他经常说:“名牌没好到哪里去,我穿着普通的衣服更舒服。”现在很多有钱人到处都拥有房产,而陈逢干除了老家的房子外,只在石嘴山市的大武口有房子,他觉得购买很多房产又闲置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还不如把这些钱用来多帮助几个不能上学的学生。
他对一些人的挥霍浪费行为表示很不理解,“做人为什么那么心狠,宁肯挥霍浪费也不愿帮助有需要的人!”
他的家里没有古董字画,也不购买金条房产,这些东西在他眼里充其量只是个“死宝”,而人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宝”。
《太平经》认为,富人好比是碰巧钻进谷仓中的老鼠,不能因为老鼠呆在谷仓里,就认定谷仓为老鼠所有。
在财富问题方面,道家还有一些告诫:一是对财富的追求要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二是即使富裕了,也要节俭;三是要扶危济困,不能为富不仁。
陈逢干的财富观与道家提倡的财富观不谋而合。
对于这个观点他还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有两只老鼠来到一个大谷仓,这个谷仓的谷物是这两只老鼠几辈子都吃不完的,可是这两只老鼠还天天争吵、时时争夺,甚至互相撕咬,头破血流,作为旁观者看到老鼠的这种行为觉得是非常可笑的,认为这两只老鼠是愚蠢的、可悲的。同样的道理要是都被大家看透的话,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因为利益而发生的争端。
在陈逢干的“字典”里,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兄弟。
有人说的好,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只要不放弃梦想,并朝着它一步步靠近,跌倒了勇敢地爬起来,就能获得最终成功。
陈逢干对成功的定义也是如此。
他说,人在选择目标时,难免会出错,发现错误,马上刹车,定位对了,朝着目标努力,一定会成功。每一个人都会成功,但是需要你付出汗水、投入足够的时间,而最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来确定目标。
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固定的大小和范围,把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名失败者,失败只是表明你尚未成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无法成功;
失败只表明你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失败只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恩赐。
陈逢干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这是他经过人生的多次历练,反思和总结出来的“成败观。”陈逢干单枪匹马干事业,全靠自己自律。
曾经有记者问陈逢干有什么业余爱好,陈逢干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就是看到哪里需要帮助,就去帮助别人,很喜欢做生意上的事情,看到有什么好项目,就东跑西跑地去看。”
在生活中,虽算不上是陈逢干的业余爱好,能让他快乐地打发空余时间的是打麻将,但是他的自制力特强,很少花时间在这上面,空闲时间,朋友来访时偶尔为之,尽管这样,他还给自己限定了时间,所以,陈逢干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陈逢干三十年单枪匹马的商场之路,五十多年磕磕碰碰的人生之路,一路走来,对人生百态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在他的意识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他对弱势群体特别地关注、关爱,他的资助对象明确,成立助学基金专门资助贫困的大学生、修建老人院给进入晚年的老人关怀、建福利工厂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捐资修路造桥造福三农。从陈逢干的为人处事,到做事业、做慈善,他是一个实在人,他把人生的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分为四个层次。他的四个层次需求可以说是马洛斯的“需求理论”的实践证明。
陈逢干不知道谁是马洛斯,什么是马洛斯的“需求理论”。
这只是陈逢干的人生经历,陈逢干用他最真实的感受提炼出来的。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洛斯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在陈逢干看来,人的需求层次由“温饱的需求,创业的需求,社会责任与爱心,天下一家人”的四个阶段组成,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
他小小年纪挣工分为解决全家的温饱,割草时饿得头昏眼花、撂倒在地而偷吃地里的红薯,这是他当时解决生理需求的最直接的办法。现在事业有成广济众生是他的社会责任和爱心所需。而达到资产共享的天下一家的境界,则是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陈逢干还把有着利益关系的双方划分了类型,外表朴实、处事低调的陈逢干对人性的看法自有自己的一套,他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心里是透亮的。
他认为,利益的双方不外是这几种类型:高级,双方互相谦让——都说对方功劳大,都认为对方应该多得利益;中级,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是你的多一分不要,是我的少一分不行;低级,生意还没开始就想着怎么从对方那里获取最高利益。
凡是与陈逢干合作的人,陈逢干都把对方当成是有缘人,他都是把对方的利益放在首位。碰到在他的定义范畴内属于高级级别和中级级别的,他会认为自己运气好,碰到低级级别的他也不会与人争辩,他会很明确地告诉人家,这件事他自己确实吃亏了,但是没关系,他能吃这个亏。
陈逢干在摸爬滚打的人生里,没有因困难和不平失去他“性本善”的天性,也没有因各种荣誉和光环而忘记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一如既往地谦卑地面对各种赞誉,扎扎实实的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