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逢干出生在浙江天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艰苦的环境似乎过早地让陈逢干学会感恩。
有一次,陈逢干游览家乡的一处古迹,看到一块写着“知恩图报”的石碑。从此,这四个字深深印入了他的脑海。
他决心以个人的慈善行为来回报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以及社会、他人对自己的无私帮助。
陈逢干就是抱着“知恩图报”的思想,走上了慈善事业的道路。但不得不说他的这种早期的做法是很简单的,没有计划性的做慈善事业。就是通过这样原始的慈善积累,到2005年“宁夏陈逢干学生助学基金会的成立”,陈逢干的慈善捐助终于从非常态走上了常态,从临时性走上了计划性。
他开始把慈善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
陈逢干每年捐助300万元,通过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当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有基金会这个平台的存在就从根本上保证了陈逢干慈善事业的常规性和计划性。
如果说是早期陈逢干做慈善,仅仅是个人行为的乐善好施,那么现在的陈逢干做慈善就是以专业的手段去经营公益事业。
他说,自己做公益事业这么多年,经过了一个摸索的过程,现在找到了感觉。
他表示,自己今后会在不同的领域尝试用社会企业的方式来运营公益项目,他更希望自己能做好一个社会企业家。
在经历了捐赠,成立基金会两个阶段后,陈逢干又开始了其第三次尝试。
以社会企业的方式做慈善的陈逢干意识到;我国人口已逐步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将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于是2007年,由陈逢干捐资1500万元兴建“大武口敬老院”
在宁夏石嘴山市隆重奠基开工建设,再次揭开了陈逢干慈善事业的新篇章。
“大武口福利敬老院”项目的成功运作,标志着陈逢干“社会企业模式”的诞生和成功。陈逢干2007年除捐助1500万元人民币外,2009年又投入750万元,还参与敬老院的运营发展。
他表示,要打造一流的福利敬老院,吸引有经济条件的人来居住。而产生的营收,用于免费供养孤寡老人,这样能达到一个平衡,也可以保证“大武口福利敬老院”能够长期的发展,并不断地壮大。
通过多年从事慈善事业的积累,陈逢干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他说,公益不能成为“无木之本,无源之水”。想把公益做大,仅仅只靠捐赠是不行的,公益增值是保证公益项目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陈逢干完成了从简单的乐善好施到专业的经营管理的社会企业家的角色转变,在用心做好慈善事业的同时,也给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股创新力量。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陈逢干几十年如一日,尽其所能做慈善。从没有钱时帮扶济困,有了小钱造桥修路,到每年出资300万元成立“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出资1500万元修建敬老院,长期捐资达到7000万元。
这样的举动无不印证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慈善家。
陈逢干常说的一句话“做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钱多钱少也不是衡量标准。而是贵在精神,重在参与。”
他坦言,社会上很多人对“钱”字一辈子想不明白,挣钱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总是替子孙后代都攒够,一辈子做了“钱”的奴隶。
这样的人永远没有钱多出来的时候,更不用说把钱拿出来做慈善事业,这是很可悲的人生。
其实参与慈善事业是很快乐的,如同创业一样很有成就感。慈善事业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2008年奥运志愿者轰轰烈烈的爱心奉献;四川抗震救灾举国万众一心的壮举,彰显的都是慈善爱心精神。同时,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扶老帮幼,济贫扶困更是每个人都可参与的慈善活动。
当然,作为企业家,陈逢干直言:“就更应该有份社会责任感。”我们都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期,国运昌盛才使我们事业有成,就更要有一份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
和谐社会靠大家共建,慈善事业是最好的参与。
慈善事业要发展,能否规模化,制度化长期做下去,陈逢干作为一个商海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企业家,深信只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硬道理。
天道酬勤,2008年陈逢干又再次演绎一次企业并购的神话。成功收购了青铜峡一家煤矿。为他的慈善事业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现在陈逢干谈起他的企业充满着自信,说起他的慈善事业,他更是溢于言表。2009年,他又开始了下一步的慈善蓝图规划。
他与宁夏教育部门联手,出资5000万元分别在大武口和青铜峡两地,兴建年产100万套校服的福利工厂,把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全部返回教育,用于助学、建希望小学、购置教学设施。
这样既能解决当地残疾人和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又能搭建成一个人人参与、家家参与的慈善爱心平台;把它建设成为当地一个慈善教育基地。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
陈逢干坚信他的行动将会给更多的企业家以启迪,将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行列中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