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羊有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中午休息的时候,老绵羊看见牧羊姑娘小孙手里拿着一包颜色鲜艳的新毛线,便十分神气地说:“小孙,你的新毛线真好看呀!可你这新毛线能离得了我老绵羊吗?羊毛出在羊身上呢!”
小孙成天和老绵羊打交道,听老绵羊的这句口头禅都听厌了,可是今天一听,倒一本正经地对老绵羊说:“我的老绵羊啊,你可别老糊涂啦。你说这毛线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可说错了。”
“什么?我说错了?难道还有羊毛不出在羊身上的道理?”老绵羊一听,瞪大眼睛生气地说。
“呵,都动气啦。”小孙说:“纺成这毛线的‘羊毛’,真的不出在羊身上!”
老绵羊见小孙讲得斩钉截铁般,倒也有点犹疑了,说:“你说这‘羊毛’不出在我们羊身上,那就让我仔细瞧瞧你这毛线。我老绵羊对自己的毛是最熟悉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小孙把鲜艳的新毛线,拿出来给老绵羊看。老绵羊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这可把我弄糊涂了。这毛线,乍一看真像我的毛,可是再仔细看看,又有点不像。”
“你大声点说呀,究竟是不是你身上的毛?”小孙见老绵羊那副迟疑不决的样子,追问道。
老绵羊没有正面回答,却反问了一句:“你听谁说这不是我的羊毛?”
“听县里百货商店营业员老郑讲的。”小孙说:“老郑还讲,不光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还有不长在田野上的‘棉花’,不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蚕丝’呢!”
“什么?有这种事?”老绵羊真是头一次听见这种新鲜事。它翘起脚搔了搔头皮,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小孙,你带我到县百货商店里去见识见识好吗?”说到这里,老绵羊又有点踌躇起来,“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县城那么远,我恐怕走不动,可真……”
“老绵羊,你别发愁。”小孙说:“老郑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今天,他就在我们村里的打谷场那里。”
“他们到打谷场干什么?”老绵羊问。
“老郑他们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支援农业生产,走出县城,送货上门,在打谷场上设了个临时营业摊。”小孙指了指手中的新毛线说:“这毛线,就是刚从打谷场上买来的。”
“那太好了,这下我这老绵羊也可以去开开眼界了。”老绵羊兴致勃勃地催着小孙赶快带它到打谷场上去。
“行啊。”小孙满口答应,“马上就去。”
一路上,老绵羊又喊了两位同伴一起去——小蚕儿和棉花姑娘。它俩听说有不长在田野上的棉花和不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蚕丝,也想来问个清楚,开阔开阔眼界。不过,小蚕儿爬得太慢。老绵羊就让小蚕儿爬到它那螺旋形的犄角上,让棉花姑娘骑在它背上。
一路上,遇见村里运输队的赵大爷,说是从打谷场上的流动百货商店里,买了一根不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蚕丝”做成的绳子;又遇见村里的电工小李,说是从打谷场上的流动百货商店里,买了一双绝缘工作鞋,鞋衬布是用不长在田野上的“棉花”做的。
老绵羊听了,加快了步伐。小蚕儿身体紧紧地伏在弯弯的羊角上,棉花姑娘紧紧地攥住在老绵羊的背上长长的、卷曲的羊毛,这才不至于在半路上掉下来。
打谷场上可真热闹哇!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铝锅子、塑料鞋、搪瓷杯子、笔记本子,还有肥皂、牙膏、火柴、剪刀、电池、雨衣、热水瓶、手电筒……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选购商品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小孙领着老绵羊他们径直去找营业员老郑。老郑一听小孙说老绵羊还不相信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就指着一大堆五颜六色的毛线,对老绵羊说:“这就是用那不出自你身上的毛纺成的。”
老郑说着,随手拿起一包毛线放在台秤上称了一下,正好一斤。又从旁边拿了条一包全羊毛的毛线一称,也正好是一斤。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两包毛线都是一斤,可那包不出在羊身上“羊毛”做成的毛线比真羊毛线看上去要多得多。
这下,引起了老绵羊的兴趣,它赶紧问道:“它那么轻,牢不牢呢?”
老郑拿了两根零头毛线,让老绵羊扯。老绵羊使劲扯,觉得扯断那根毛线比扯断全羊毛的毛线还费力一些。
老绵羊还有点不服气,又问:“它暖和吗?”
老郑拿了条用不出在羊身上的“羊毛”织成的围巾,围在老绵羊的脖子上。老绵羊看了看,摸了摸,十分感叹地说:“这不出在我身上的‘羊毛’,倒是又轻又牢又暖和,颜色也特别鲜艳。它是谁身上的毛呀?”
老郑笑了,说:“这叫‘合成羊毛’。如果你一定要问是谁身上的毛,也可以说是‘铁羊’身上的毛——因为那个制造合成羊毛的机器,是用钢铁做的。”
老绵羊又关心地问:“这‘铁羊’也吃草吗?”
老郑笑道:“这‘铁羊’半根草也不吃,专门喝石油,用石油做原料制造合成羊毛。”
“石油是什么东西?”老绵羊从来也没听说过石油。
“石油是埋藏在地下的一种油,黏乎乎的,黑不溜秋的,还有一股臭味。我国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每年生产好多石油。”老郑回答道。
这下子,老绵羊更糊涂了:“又黏又黑又臭的石油,怎么会变成又轻又牢又暖和的合成羊毛呢?”
老郑挺耐心地解释说:“工人师傅开采了石油,再从石油里提取一种叫做‘丙烯’的无色气体,用这丙烯作主要原料,制成一种白色固体的东西。工人同志再把这种白色固体溶化成流动液体,并让它从很细的圆孔中挤出来,凝成一根根很细的丝。最后把细丝切一段段,就成了合成羊毛了。”
小孙见老绵羊听得简直入迷了,便盯着它问:“这下子,你可相信啦?”
老绵羊高兴地点了点头。
正在这时,走过来姐妹俩,说是要买线。她俩看了看全羊毛毛线,摸了摸合成羊毛毛线,听老郑介绍了合成羊毛的优点和价格,便高高兴兴地买了一包合成羊毛的毛线。
等老郑送走那姐妹俩,在旁边沉默了半晌的棉花姑娘连忙插上嘴,提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那不长在田野上的‘棉花’,究竟有没有呢?”
“有,有,你到这边来瞧瞧。”老郑一边说着,一边领大家去看花布。他从自行车的竹篓里拿出两匹花布,让棉花姑娘看。可是,棉花姑娘看了半天,也看不出这两匹布有什么两样。
“你认不出来?”老郑一边说,一边撂起挂在布芯子里的小木牌。
棉花姑娘一看,只见一个牌子上写着“棉布”,另一个牌子上写着“维尼龙”三个字。
“这维尼龙是什么东西?”棉花姑娘问。
“它就是不长在泥土里的人造棉花。”老郑回答道。
“它不生长在田里,那它从哪儿来的?”棉花姑娘也像老绵羊似的喜欢刨根问底。
老郑告诉它:“跟合成羊毛一样,也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
“那机器吃什么呢?”
“也是喝石油。”
老郑说:“从石油里提取出一种叫做‘乙烯’的气体,这气体无色透明,还有股香味呢。用这乙烯做原料,经过许多加工,制成一种黏稠的液体。再把这液体从很细的圆孔中挤出来,抽成细丝,切成一段段,便成了人造棉花——维尼龙纤维了。这匹维尼龙花布,就是用大庆石油做基本原料制成的。”
“你瞧瞧我的裤子,就明白了。”老郑一边说,一边拉起裤管给大家看。
大家刚才都只顾忙着听老郑说话,谁也没注意到老郑的裤子。这下子,都盯着老郑的裤子仔细瞧:原来,老郑的两只裤管竟是两样的。一只裤管的膝盖部分已破了,另一只却一点也没破。
“你们别笑,我这裤子是维尼龙工厂发给我的新产品试验裤”,老郑说,“这条裤子,是特意用两种不同的布做的。为了试验这两种布的牢度,一只用棉布做的,一只用维尼龙做,布的粗细、厚薄、颜色都一样。因为我们营业员经常送货下乡,几乎天天都要骑自行车,裤子的膝盖、屁股部分磨损特别厉害;再说我们又接触广大消费者,于是,维尼龙工厂的工人同志便让我穿这种新产品试验裤,一方面可以检查产品质量;一方面也可以向广大顾客现身说法,用事实宣传新产品的优点。你们瞧,棉布做的裤管早穿破了,维尼龙裤管还是好好的。”
棉花姑娘仔细看了看老郑的裤子,觉得右边那只完好的裤管,布面稍微有点发亮,确实有点不大像棉布。
这时,走过来兄弟俩,说是要买布。他俩听了老郑对新产品的介绍,又看了看老郑的新产品试验裤,都称赞维尼龙布结实耐用,于是就买了一丈多维尼龙布满意地回答去了。
正当大家忙着看老郑的裤子时,没想到小个子——小蚕儿竟悄悄地从老绵羊的犄角上爬到老郑的脚上。小蚕儿本想爬到老郑的裤管上看个仔细,可是刚爬到老郑的裤子上,便又发现一种稀奇事,大叫起来:“大家快来看老郑的袜子哪!”
蚕儿虽小嗓子尖。大家一听,都蹲了下来看老郑的裤子。老郑索性往打谷场的水泥地上一坐,脱掉鞋子,让大家瞧个仔细:哟,老郑的两只袜子也是两样的。一只袜子破的,脚趾、脚跟都裸露在外边,而另一只袜子还像新的。
“你这袜子,大约与你的裤子一样,也是什么试验品吧?”小蚕儿爬在老郑的脚背上说。
“不错。”老郑说:“这只破了的袜子,就是用你吐的丝织成的。另一只没有破的,是用不从你嘴里吐出来的丝织成的。”
小蚕儿早就想问,这不从蚕儿嘴里吐出的丝是怎么回事,只是前面一直插不上嘴,这下子轮到它提问了。所以小蚕儿连忙问:“这种蚕儿从嘴里吐出来的丝,叫什么名字?”
“哦,叫尼龙。”老郑回答说。
“尼龙?”小蚕儿平生还是第一次听见这新名词儿,说:“尼龙就是你刚才讲的维尼龙吗?”
“不,尼龙和维尼龙是两回事。”老郑说。
“尼龙也是用机器制造的吧?”
“对。”老郑说:“那机器会吐丝,叫‘机器蚕’,也叫‘铁蚕’。你只长一个嘴,只能吐一根丝,可是,那机器蚕可厉害哩!它吐丝的部分叫喷丝头。一个喷丝头只有普通茶杯底儿那么大,上头却有五六千个比针尖还细小的洞眼儿,能一下子吐出五六千根尼龙丝!一架机器蚕有几十、几百个喷丝头,能吐出好多好多丝,比几十万条蚕儿吐得还多、还快!”
“机器蚕那么厉害,大概不吃桑叶的吧?要不,把所有的田全都种桑树,也不够它吃的。”小蚕儿问道。
“它也是喝石油的。”老郑指着脚上的尼龙袜子说:“它就是用大庆石油做原料制成的。工人们用石油制成一种叫做‘苯’的有机液体,再经过许多加工,制得一种白色固体,加热抽成细丝,制成尼龙。”
“又是用大庆石油做的?”老绵羊、棉花姑娘和小蚕儿听了老郑的话,异口同声地问。
“一点也不错。”老郑说:“大庆石油产量大,用处多。合成羊毛、维尼龙、尼龙这些东西,仅仅是用炼油后的石油废气做成的。你们都知道,汽油是很重要的液体燃料,汽车、飞机主要是用汽油来做动力燃料的。大庆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提取汽油。”
老绵羊叹了一口气,说:“看来,我该退休了。我一年只能长几斤羊毛,这与‘铁羊’相比,简直太少了。”
棉花姑娘也自比不如,说:“我一年只能亩产上百斤皮棉,也太少了。”
小蚕儿也有点垂头丧气,说:“我更可怜,我一生只不过结一个茧,一个茧的蚕丝与‘机器蚕’吐的丝真是不可相比。看来,我们蚕儿的命运也不长久了。”
老郑鼓励他们说:“不能这样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你们也有你们的优点,合成羊毛、维尼龙、尼龙也有不如你们的地方。比如,合成羊毛不如羊毛的弹性好;维尼龙不如棉花那样容易染色,而且怕用热水浸洗;尼龙也不及蚕丝那样柔软。今后,还要发挥你们的特长呀!现在有不少纺织品是用合成羊毛与羊毛、维尼龙与棉花、尼龙与蚕丝混纺,为的是互相取长补短,更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大量生产各种合成羊毛、维尼龙、尼龙,同时也要相应地发展天然羊毛、棉花和蚕丝的生产。”
老绵羊、棉花姑娘和小蚕儿听了老郑的一席话,不再灰心丧气,回家路上高兴地谈论着今天的收获。
打这以后,老绵羊那句成天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羊毛出在羊身上”,再也没听它讲了。它成天喜欢把老郑讲的事儿讲给大伙儿听。
1974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