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状刘备的长厚而近伪。”
刘备是三国时代有名的枭雄,他的权谋干略从来不亚于在政治、经济、文学和历史上留下大名的曹操。
刘备的长厚和虚伪是互为表里,他的长厚中有虚伪,虚伪中又有长厚,而从总的看,是以前者为主的。结民心,御将领,其所言所行,性格很复杂,其御人术很不简单。
当阳长坂之战是一次遭遇战。曹军势大,刘备兵少,曹兵势不可挡,把刘备队伍冲得七零八落。赵云保护的刘备家小失散了。赵云自思:“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不见,死在沙场上。”他拼死奋勇杀入曹操的百万军中,七进七出,终于找到了阿斗。
他怀抱阿斗,杀透层层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幸亏曹操爱才心切,下令手下人不得伤害,要捉活的,才得了一条性命。
他找到刘备,言救小主突围情况,说:“托主公洪福,幸而得脱。”他一摸怀中的阿斗,便有些担心地说:“适才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会却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解开衣服一看,原来阿斗正睡着。赵云欢喜地说:“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刘备。
刘备接过孩子,丢在地上说:“为你这小子,差点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从地下抱起阿斗,哭泣着跪拜于地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主公!”
这就是刘备摔阿斗。
刘备摔阿斗,有人认为这种动作是虚伪的,是为结赵云之心,当然,说虚伪是因为刘备大半生仅此一子,不爱是假;说为结赵云之心是真,只是这一摔,使赵云十分感动,誓“肝脑涂地”以为报答。
这事如果换了袁绍,他一定为得子而无限喜悦,把救子之人搁在一边,因为他的心思全在爱子身上。袁绍怜幼子而拒田丰之谏便是很好的说明。
袁绍有五个子,仅为一子患疥疮小疾,而失去夺取天下的大好战机;而刘备唯此一子,竟掷于地下,以表示对猛将赵云之爱。一智一愚,相去天壤。
曹操折了大儿子曹昂,而回来哭的是典韦,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古之创业主,为天下不顾家。刘邦被敌追,为使马车减重跑得快,竟几次把儿子推下车,确是心狠手毒!刘备为表示对猛将的爱惜,不惜把爱子掷于地下。前者是为己之安全,不足称道;后者为结将士之心,其御人之术令人惊叹!
曹操将攻樊城,刘备自知不敌,弃樊城奔襄阳。并派人告诉老百姓:愿随的同去,不愿去的留下。两县之民,齐声大声说:“我等虽死,愿随使君共存亡!”
第二天,一路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震天。刘备在船上望见,大哭着说:“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我还活着干什么!”想投江自尽。
左右急救止。听闻者莫不失声痛哭。对此,有人说:刘备欲投江与曹操之收买民心一样,都是假处。然曹操之假,百姓知道;刘备之假,百姓偏不以为假。一样的假,刘备胜曹操。所以曹操历来都是白脸形象。
在三国群雄中,刘备是比较爱民的。他任安喜县尉时,与人民秋毫无犯,皆感激他。治理新野时,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备携民渡江后,曹军随后跟着追来,众将劝他暂弃百姓使能轻装早奔江陵,刘备泣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他拥着民众数万,缓缓而行,甘冒被俘虏的危险。
“虚情假意”遣众将
刘备据汝南,闻悉曹操出征河北,于是引兵乘虚袭许昌。
曹操闻讯,立即回师杀回,刘备大败,众将拼死相救才得逃脱。刘备败军不满一千,狼狈而奔,至汉江暂令安营。
士人知是刘备,献羊酒,大家聚饮于沙滩之上。
刘备环顾四周,长叹说:“诸位都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刘备命不好,累及诸位。今日尚身无立锥,诚恐有失于大家。你们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得功名呀?”
众人都掩面而哭。关羽劝说道:“兄言差。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每次都败在项羽手下,而后垓下一战成功,开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怎么可以自堕其志!”
刘备在兵败势危之际,正需人支持,以渡过难关,他本应对众人做些思想工作,说些什么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之类的话,要鼓励大家不怕挫折,重新振作,去争取胜利;但他不是这样,而是唉声叹气,叫大家弃己去投明主,以求功名。
刘备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遣众人,要知道:在这兵败将亡之际,去哀求众人跟己,不会激起众人留恋之情;他从责己惜众人出发,去遣众人,这使众人知刘备爱己,众人必感激而不愿离去。兵书有说:“将欲取之,必先舍之。”刘备是个沙场老将,深懂得这一策略之妙用,因此能翻新出奇,用来御人。
这是刘备御人的创新。
关云长跟随刘备多年,却摸不透其兄刘备的心事,竟苦口婆心相劝。倒是以后的人对刘备的心事了如指掌,毛氏父子在批夹中指出:“刘备与众将聚饮沙滩之时,怜惜众人、遣散众人,正是因为要留众人。……遣之而其心愈坚,辞之而其心愈固,一是患难方深,一是安乐将至;一是以君慰臣,一是以臣结主。虽是两样局面,却是一种方法。”
刘备就是这样善于从看不见的地方引起人的内心反应,以达到治人的目的。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刘备联络黄巾军的残部刘辟等人从汝南进攻许都,被曹操分兵击败。这时,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都不在身边,刘备与刘辟领一千多人逃跑,不想被曹将张与高览前后拦截。走投无路之时,刘备仰天长叹:“天要我死,不如就死!”说着拔剑要自刎,刘辟慌忙救住,表示他将死战相助。刘辟上前与高览交锋被高览一刀砍死,刘备正要自己出战,幸亏赵云赶来,这才救了刘备。
有刘辟在的时候,刘备要自杀,而刘辟死后,刘备反倒要自己出战?难道两个人的力量不是更大一些吗?
当然,刘备要自杀是假的。他想让刘辟出战,而刘辟又不是自己的部下,号令不动,他就只有用自杀的办法来号令刘辟。刘辟作为一员武将,若让刘备死在自己面前面子上太过意不去,于是表示拼死相救。
刘备终于没有说出一句让刘辟出战的言语,他的行为却比任何语言都来得更有鼓动性。
三让徐州与托孤话
曹操为报父仇攻徐州,徐州牧陶谦势弱难敌,便通过孔融请得刘备率兵来救,曹操因张邈、吕布袭兖州,于是同意刘备的和解回师救兖州。陶谦和徐州百姓深感刘备相救之恩。陶谦以年迈无力保徐州,要让位给刘备,刘备坚辞说:“孔文举令刘备来救徐州,为一‘义’字。今若无端而据,天下人将以为刘备是无义之人。”
陶谦再三谦让,刘备总是不受。不久,陶谦病危,又让徐州,刘备又坚决推辞。陶谦死后,众军举哀完毕,即捧印交送给刘备,刘备再辞。
第二天,徐州百姓结队拥到府前哭拜,说:“刘使君若不领徐州,我们都将不能安生!”最后,经关、张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暂领州事。
刘备如此再三坚辞,最后还是“权领”。
刘备救徐州本是为义举,如果陶谦一让便接受,岂非为图徐州而来?徐州士绅、百姓如不明真相,将误会他是乘人之危而夺之,这样,人将不服。人心不服,即使得了徐州也难守得住。
刘备是不甘心于人下的人,他投曹操,算计图之;奔袁绍,是权宜之计;依刘表,暗结民心以聚众;入川支援刘璋,取而代之。
刘备为人如此,难道送到口的肥肉(徐州)不吃?且刘备当时只有平原弹丸之地,难以容身,现在有了偌大的徐州,岂有不要之理?而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坚辞徐州,并以“义”标榜,其真实意图是结徐州人心,当徐州百姓拥挤到府前哭拜、哀求,表示对他衷心拥护时,刘备终于“权领”了。
所谓“权领”只不过是掩饰前之坚辞,是“实领”。所谓:“辞之愈力受之愈稳”,人们自己反倒不知罢了。
同样,刘备有好多让人捉摸不透的举动,让臣下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自动落入圈套。即使是对诸葛亮这样给他带来“水”的重臣。
刘备病危时,诸葛亮等泣拜于地下说:“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效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令内侍扶起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扶诸葛亮手,说:“朕今天要死了,有心里话要对你说!”诸葛亮诚惶诚恐,说“有何圣谕?”
刘备泣说:“君才胜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嗣子可辅则辅,如其不才,你可自为成都主。”诸葛亮听完,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进节!”说完,叩头到血流。
后人对刘备的话颇有异议,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历史学家孙盛指出:如果认为所托的是忠贤人,则不必说这种话,如认为所托非人,这种话就会给他作为篡位的借口。这种诡伪的语言,托孤是不宜说的。
也有人认为,所谓“禅让”一事,在我国原始社会里有,如尧禅位于舜的传说。但进入阶级社会后,历史上是没有哪一个君主是会心甘情愿让位于他人的。
三国时代,出现的献帝禅位于曹丕,曹芳禅位于司马炎,只不过是曹丕、司马炎借禅位之名以欺天下,其实是血腥腥的、赤裸裸的篡位!
刘备为了使刘禅能顺利继位,早就费尽心机做了安排。
刘封是他的养子,英勇善战,其才干胜刘禅百倍,且观刘封一生,是忠于蜀汉的。知子莫若父,刘备是深知阿斗这个庸才笨蛋远非刘封的对手,他担心刘禅继位后刘封不服而为乱,便先把他杀了,免了后顾之忧。
在他临死前,对辅政大臣的任命也是煞费苦心的。他的托孤大臣不只是诸葛亮,还有李严。
李严是原刘璋部队的一个头头,时任尚书令,地位仅次于丞相诸葛亮,在蜀汉中自成一系,具有一定势力,任用他为辅政大臣,可以牵制诸葛亮。
刘备既不愿把刘家天下让给别人,对诸葛亮也不尽信任,但他为什么说君自取的话呢?刘备认为诸葛亮才智十倍于曹丕,辅佐刘禅是胜任的,他最担心的是“君自取之”。他知道阿斗是个庸才,今后大权必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要取而代之易如反掌,如果诸葛亮真的这样做,他不说“君自取之”,诸葛亮也一样能取。
所以,他先声夺人,以“君自取之”对诸葛亮提出警告。这使诸葛亮听了吓得“汗流遍体,手足无措。”逼得他在众目睽睽下,发誓效忠刘禅。
刘备的御人术真是奇正相辅,难以捉摸,不愧为世之枭雄。
善于举贤任能
刘备是个善于团结人的明主,因此荆州豪杰多团结在他的周围,以此为骨干力量。取巴蜀,据有成都后又能团结益州、东州人士,把荆州和益州、东州三股势力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曹操得陇不敢望蜀,孙权把蜀国视为盟友以抗拒曹操。
刘备未入蜀前,刘璋统治下的西川,人心涣散,矛盾重重。
先是刘焉治蜀时,南阳、三辅人陆续西移,其中青壮年多参加川军,称为东州兵。东州兵恃势欺凌益州人,益州人深恨。益州人赵颖素得人心,他暗中与益州豪绅密谋,举兵叛乱。东州兵因害怕益州派获胜被报复,于是同心协力助刘璋,与叛军作殊死战,终于镇压叛乱。但益州人并未心服,与东州人有如水火,结下了仇。
东州诸将则恃功骄恣,不听调遣。刘璋性情宽柔、无威无略,对此也无可奈何。
刘璋与张鲁有仇,张鲁想兴兵报仇,以西蜀的兵力本可一战,但由于人心不齐,刘璋只得听从张松之计,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
刘备入川后,先是结民心,机会一到,立即夺取西蜀。他领益州牧后,对荆州和益州、东州人士,都不分彼此!即使曾与己为敌的,或有宿怨的,也都量才录用。
黄权是益州人,曾忠于刘璋,是坚决反对请刘备入蜀的,刘璋要往涪城会刘备,黄权衔衣而谏,刘璋大怒,扯衣而起,黄权不放,顿时磕落了两个门牙。可刘备不因此而怪他,反嘉其忠,任为右将军。
刘巴是荆襄人士,在荆州时不愿为刘备所用,北投曹操,后又归刘璋,刘备不咎既往,任命他为左将军。
费祎、吴懿、费观等刘璋的姻亲都得到提拔和重用。由于刘备能团结三州人士,尽其器用,因此他们都忠于刘备,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蜀国的股肱大臣,除了来自荆襄的诸葛亮、蒋琬,以及关、张、赵、黄、马等五虎上将外,还有李严、费祎等。刘备临危时,任命李严为顾命大臣,费祎则是继蒋琬之后的蜀国丞相。
这些人对开拓蜀国和保卫蜀国起了重大的作用。
老辣的识人术
刘备临危,诸葛亮等入宫探病。刘备四处看看,只见马良弟马谡在一旁,刘备令他暂且退出。
马谡退出后,刘备问诸葛亮说:“丞相看马谡才如何?”诸葛亮说:“这人亦当世英才。”
刘备说:“不然。我看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刘备在垂危之际叮嘱此事,可见非等闲视之。
马谡也是荆州派,与诸葛亮等一起随刘备入蜀。谡才气过人,好谈兵,诸葛亮深加赞赏,视如自己的儿子,他也视诸葛亮为父亲。刘备担心诸葛亮将重用马谡,因此郑重告之。
刘备认为马谡“不可大用”,说他“言过其实”。诸葛亮当时肯定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诸葛亮看来,马谡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谈兵时未免夸夸其谈,不大切合实际。
刘备是个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知道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从实际出发,做到随机应变;如拘守兵书的片言只语,轻于用兵,没有不栽跟斗的。赵括因纸上谈兵招致失败的教训,刘备是不会忘记的,因此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诸葛亮重视马谡也不是盲目的,马谡曾给他出过一些好计谋。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向他献了“攻心为上”的计策,“七擒孟获”才使南地安宁诸葛亮能放心北伐。
马谡失守街亭之后,诸葛亮才猛然醒悟,这只能说是诸葛亮没有刘备的眼光老辣而用人不当造成的恶果之一。同样,诛杀魏延也是一大错失。连司马懿也为自己侥幸。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大败,只剩下随从百余骑,奔走到天亮,未见敌人,方才得歇息一下马。正凄惶间,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大声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
刘备叱责他道:“子龙是我的老朋友,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张飞说:“肯定是他今见我们势穷力竭,或者反投曹操图富贵也说不定!”刘备说:“子龙跟我于患难之时,心如铁石,不是什么富贵所能动摇的?”糜芳说:“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说:“待我亲自寻他去!如若让我碰见,一枪刺死他!”
刘备怒说:“不要东怀西疑的,难道不见你二兄诛杀文丑的事吗?子龙这次去,必有重要原因。我相信子龙一定不会弃我而去的。”
子龙投曹操事,糜芳说是亲眼看见,张飞说是因“我等势穷力竭”都有据有理,而刘备却坚信子龙决不叛己。这一事实证明,刘备有知人之明。
子龙果然不是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
刘备知人,也能把握他们与自己感情的深度,这是作为一个领导人的高超之处。刘备曾准确地指出过关张二人的优缺点,他认为关羽能体恤士兵,但在众将面前傲气太足;张飞虽然能尊敬有才能的将领,但酒后经常鞭挞士兵,而且还让这些士兵留在自己身边,这是取祸之道。果然,关、张二人的死都因性格而成。赵云与刘备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老朋友公孙瓒处,初次见面就有不舍之意,因此,正因为刘备的这种才能,当众人都以为赵云已经投降曹操时,只有刘备相信:“子龙决不负我。”
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能力界限,能认清自己显然比妄自尊大明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