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话的起源
凡是伟大灿烂的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独立的神话传说体系。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其神话也和其文明一样,是世界神话中的一枝奇葩。神话是现实的某种反映,和自身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印度神话就是其特殊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各个名族中最古老的一部文学著作。在这部经书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吠陀神话中最大的神是因陀罗(天帝)。据记载,因陀罗是最早征服雅利安人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与它相关的注解文献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吠陀神话中的主神有天帝因陀罗、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风神伐由等等。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以后印度神话中人物的雏形。
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神话传说开始更新和完善,并且诞生了佛教与耆那教。这两大教派各自拥有自己不同的神话,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故事情节精彩,自然景色描写优美,战斗场面花费了大量笔墨,篇幅宏大,是印度神话中体系与内容都比较完备的作品。而大多数印度神话则和《罗摩衍那》不同,内容杂糅,每一个神有多个名称,多个化身,甚至在不同的神话故事中彼此矛盾,令人眼花缭乱。
罗摩衍那
古印度有一个国家,国都在阿逾陀城。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十车王,他有三个王后,但却没有儿子。因此请鹿角仙人举行求子大祭。天神们正准备一个重大的计划,借此全都来到祭场。他们商议请大神毗湿奴下凡剪除罗刹王罗波那。毗湿奴化身为四,投胎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即后来所生的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祇那。大梵天为了帮助毗湿奴,要求众神创造猕猴,助罗摩未来平妖。众仙人来到十车王宫廷请他派罗摩去降魔。就此演绎了全篇故事。
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王储,继承王位。但他的第二个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怂恿,竟提出立她的亲生儿子婆罗多为王储。由于十车王有诺言在先,必须应允王后的要求。因此婆罗多被立为王储,而罗摩则遭到流放。
随同罗摩流放的除了他的妻子悉多,还有十车王的小儿子罗什曼那(小王后所生)。三人离开都城不久,十车王即去世。当时,婆罗多被召回王宫举行葬礼,并继承了王位。当他得知内情后,痛斥了母亲,并在葬礼结束后率领众人亲自去森林寻找被流放的罗摩,让他继位。但罗摩坚决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满再回去。婆罗多只得带回罗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为摄政。
罗摩三人在森林中隐居,和林中的人们结下了友谊。但是林子里到处是罗刹怪。他们行凶吃人,搅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们恳请罗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罗刹王罗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来到林中,爱上了罗摩。罗摩把她介绍给罗什曼那。罗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于弟弟伽罗,随后又逃往楞伽城,怂恿罗刹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开罗摩,乘机劫走悉多。罗摩兄弟在林中到处寻找悉多踪迹,遍询树木、小河、山丘、野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后来遇到了金翅鸟王,才得知悉多下落。金翅鸟王力劝罗摩与猴王联盟,共同营救悉多。
罗摩同罗什曼那来到般波湖。烂漫的春光引起罗摩的思妻之情。这时二人遇到了神猴哈奴曼,并在哈奴曼力劝之下同猴王须羯哩婆结盟,互相约定:罗摩助猴王杀死其兄波林,夺回王位;猴王则帮助罗摩寻找妻子。不久,波林同猴王搏斗。罗摩隐身树后,用暗箭射杀波林。接着他们给猴王举行灌顶礼,使他加冕为王。但猴王复国后,沉湎于酒色之中,不再理会罗摩和他当年签订的协议。罗什曼那骂上门来,使猴王惭愧,并幡然悔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将,到处搜寻悉多踪迹。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鸟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诉他亲眼看到罗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罗摩于是率猴兵来到海边。他派哈奴曼过海去侦察。
哈奴曼潜入楞伽城,变成一只猫,到处探视。最后来到王宫的御花园,发现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并亲眼看到悉多坚贞不屈、抗拒魔王引诱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罗刹女离开的时机走到她跟前,把罗摩的表记交给她。为了试探魔王的威力,他大闹楞伽城。最后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系上了燃烧着的东西。后来,他伺机逃脱,所到之处,烈焰熊熊,火烧了楞伽城。之后返回大海对岸,向罗摩复命。
罗刹王听说罗摩率领猴子大军驻扎在大海对岸,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他弟弟维毗沙那主张交出悉多,与罗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赶走。他过海投奔罗摩。罗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罗跨海造桥。猴子大军渡海,把楞伽城团团围住。接着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罗摩兄弟都受了重伤。神猴哈奴曼被派到北方神山吉罗娑山去采集仙草,给罗摩兄弟治伤。但是仙草却隐藏了起来。哈奴曼于是把整座吉罗娑山托在手中,来到两军阵前,用仙草治愈了罗摩兄弟的伤,又把神山托回原处。最后魔王和他的几个儿子都阵亡了。罗摩立维毗沙那为楞伽王,救出了自己的妻子悉多。
虽然救回了妻子,但是罗摩却怀疑妻子的贞洁。使得悉多投入大火,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夫妻团圆,流放亦期满。罗摩回国登基为王,阿逾陀城出现了短暂的太平后,罗摩蜕变成了一个暴君。他仍然怀疑悉多不是贞女,把怀孕在身的妻子遗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进了净修林,生下一对孪生子。后罗摩举行马祭,蚁垤仙人安排孪生子与罗摩相会,并向罗摩辩明悉多的贞洁,但罗摩仍不相信。悉多无奈,向大地母亲呼救,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收容她。顿时大地裂开。悉多纵身投入大地怀抱。最后罗摩兄弟都升入天国,复化为毗湿奴神。
哈奴曼与孙悟空
哈奴曼是《罗摩衍那》中重要的形象之一。他是风神伐由和母猴安那所生的儿子。他刚出生的时候,见到太阳,以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为了使这颗明亮的星辰免遭不测,天帝因陀罗急忙以雷击哈奴曼之,才保全太阳。哈奴曼生来就能够在空中飞腾,面容和身躯可随意变化。且拥有移动山岳、撼动大海的能力。又说,哈奴曼面如红宝石,毛色金黄,身躯高大,尾奇长,吼声如雷,可捕捉行云。
在《罗摩衍那》中,哈奴曼帮助罗摩从魔王罗波那手中解救出王悉多,烧毁魔王的楞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罗摩为报答他,赐他长生不老。中国学者,尤其是一些研究佛教的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根据神猴哈奴曼创造的。尤其是“楞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基本上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来源。胡适、陈寅、季羡林等学者都认同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