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节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处于热恋中的年轻男女更是对这个节日趋之若鹜。
情人节的由来
情人节互换礼物(如巧克力、贺卡和鲜花)是表达恋爱双方浓浓爱意的最直接手段。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钻石商开始针对情人节做首饰的促销活动,使得情人节的礼物类型由巧克力和鲜花两大类中,又多了首饰珠宝这一类。唱情歌也是情人们表达爱意的一种形式,有时男性会借着唱情歌向喜欢的女性求婚,尤其在情人节这种有意义的日子,更为常见。
情人节又名圣华伦泰节,《布鲁尔的警句与寓言辞典》中说:“圣华伦泰是个罗马教士,由于援助受迫害的基督徒而系身囹圄。他后来归信基督教……最后被人用棍棒打死,卒于2月14日……”
《世界书籍百科全书》进一步指出:“据说在公元200年期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禁止年轻男子结婚。他认为未婚男子可以成为更优良的士兵。一位名叫华伦泰的教士违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为年轻男子主持婚礼……于是于公元269年2月14日被处决。”
《天主教百科全书》则指出,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纪末叶废除了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华伦泰日。
此外,也有人认为,情人节的由来很可能与古罗马的牧神节或雀鸟交配的季节有关。但不管情人节的起源如何,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却在现代社会日益发展和流行起来。
非主流情人节的由来
有人还认为一年里,每个月的14号都是情人节,也就是说,已经有了12个不同的情人节。例如,1月14日是日记情人节。在这一天,情侣们会互赠记录一整年恋爱情事的日记本,以此象征两人将携手走过未来一年,并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而单身的女孩子们,在这新的一年的开始,对自己喜欢的人要有表白和计划,写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在心中撒下爱的种子。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流行的解释是说,2月14日男生要是收到女生的礼物,那就应该在一个月之后的白色情人节给予答复。白色情人节流行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是我们所知道的西方情人节的延续,也是最早的“非主流”情人节,也是其他“非主流”情人节的先导。其实,白色情人节的诞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业阴谋”。
白色情人节最早诞生于1977年,由日本福冈市博多区的甜点(子)制造商(石村万盛堂)所发起,以鼓吹收到礼物的一方应该回礼给对方,作为促销糖果的手段,节日最早称为“糖果赠送日”。自1980年起,因为糖果所使用的砂糖是白色,所以改称为“白色情人节”。
不久后,巧克力制造商发现他们也可以在这个节日中获利,因此也开始促销白色的巧克力,现在,在这一天要回礼时,除了糖果与白巧克力之外,还包括其他各种礼品。
目前关于情人节与白色情人节,到底是男先送礼还是女先送礼,已不再有定论,重点是这样的节日让有情有缘的男女双方都有一个可以发挥与表达自我心意的时机,相关的商人们,当然也可以趁机赚一笔。
情人节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起,不少青年男女也开始庆祝这个节日,目前年轻人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已经可以与春节、中秋节相比。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礼物比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动内容是到比较浪漫的地点共进晚餐,互相在网络爱墙发送祝福,表示爱情的承诺与永恒。对于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来说,如果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情人节礼物,就意味着恋爱关系的确定。
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在习俗上有三个节日可以称为“情人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庆祝这些节日:
1.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3.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这个习俗比较普遍,后来礼教兴起,这个习俗逐渐衰落,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完全从汉民族文化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