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圆形竞技场(Colosseum)原名弗拉维安圆形剧场,又称罗马大斗兽场,是古罗马最为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帝国所建造的最大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名气最大的古代遗迹之一。
设计和功能
斗兽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而成,现仅存遗迹。
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力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成筒形拱,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
斗兽场平面为长圆形,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席位。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米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米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良好。
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也依然沿用。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斗兽场的历史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统治,韦斯帕西恩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民众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土地和其他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于是,发动奴隶建起了斗兽场,它由石灰岩构成,共使用的石头和其他石质材料多达10万立方米,这些原料都来自提维里附近的采石场,通过一条特殊的马路运至罗马。在这次的工程中仅仅用来连接石块的爪钩就使用了300吨的铁,可见工程量之大。
斗兽场主要功能是古罗马人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 卡西乌斯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当年,古罗马著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领78个角斗士起义,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在罗马各地坚持战斗达2年之久。这次奴隶起义给了罗马奴隶制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曾赞誉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
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未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 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并无历史证据证明这里曾经有基督徒殉道。
大斗兽场和教会活动
到了21世纪,圆形大剧场仍因地震和盗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但这座建筑仍旧是古罗马帝国及其在地震工程学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突破的一个标志性象征。圆形大剧场是罗马最受人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并且仍与罗马天主教会存在密切关系。在每一个耶受难日,罗马教皇都会在圆形大剧场周围主持一次宗教游行,游行队伍在一条被火把照亮的耶赴难路上前进。
§§节日民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