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J。S。Bach),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音乐史上还有两位“巴赫”,都是他的儿子,父子三人都是著名音乐家。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16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300多年中出现了52位音乐家。
音乐与人生
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1685年生于德国爱森纳赫,他9岁丧母,依靠大哥抚养长大。他的祖父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的哥哥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家,由此可见他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当时,他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以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宝贵的知识,既可悲而又可敬!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执著的追求竟打动不了他的兄长,当他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立即暴跳如雷,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巴赫15岁时,离家出走,开始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典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讷堡的圣 米歇尔学校录取,同时进入神学院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音乐知识,从而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1702年他从圣 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12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
巴赫22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 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7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 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13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9个长大成人,其中就有3个孩子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 菲力普 埃马努埃尔 巴赫(C。P。E。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第三个儿子约翰 克里斯蒂安 巴赫(J。C。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由此可见巴赫家庭教育的成功。
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汇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对后世将近300年的德国音乐甚至世界音乐予以深厚影响。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其他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他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艺术成就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西方音乐之父”。
去世后才被理解的大师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地。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和贝多芬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而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