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 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 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
艺术与人生
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暴躁,但是虔诚信仰上帝。母亲在米开朗基罗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之后又跟随意大利美术家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主要以自学为主。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当学徒,在那儿他接触了古典艺术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为了完全彻底地掌握人体结构,他曾亲自解剖尸体加以研究。当时兴起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信条。其绘画代表作有《创造亚当》《最后的审判》和《圣家族》《大洪水》等。
他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又兼具浪漫主义风格,有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代表作有《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拉奥孔》《大卫》等。
作品鉴赏
雕像“大卫”,材质为云石,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件作品是美术史上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具特色的代表性之作。雕塑“大卫”的石头是一块被弃置很久的名贵石料,大卫形象的创造,使米开朗基罗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他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体格健美,身体、脸部的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力量似乎随时都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战斗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也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体现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还有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表现。
终身未婚的巨匠
米开朗基罗终生未娶,孤独一世。有人认为他之所以终生未婚,是由于其貌不扬,导致他有很强烈的自卑情结。在文艺复兴这么一个讲究外表和仪容的时代,米开朗基罗并不是一个漂亮的人物。他中等身材,双肩宽阔,躯体瘦削,头大,眉高,两耳突出面颊,脸孔长而忧郁,鼻子低扁,眼睛虽锐利却很小。可以说,他的长相很不讨人喜欢。
另一种说法是米开朗基罗是个同性恋者。为此,有的人还举出米开朗基罗诗集中一首献给年轻人的情诗作为例证。献诗的对象是一位名叫托马索 卡瓦列里的年轻人,此人是罗马贵族。大约在公元1532年,他来到圣安杰洛学习,并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优雅的仪态吸引了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爱上了他,写情诗给他,坦率地吐露自己的爱慕之情,致使后人将米开朗基罗与达 芬奇并列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者。
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男人对男人示爱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间也是一样。很难就此断定米开朗基罗是个同性恋者,古希腊时代男性与男性之间的交往(或者是恋情)主要体现在思想上。这也是同性恋被称为“柏拉图主义”的原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现代的同性恋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