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让男孩拥有非凡的智力,还要练就男孩高贵的品质和素养。家长应该从男孩行为举止的点点滴滴抓起,使他逐渐成为一个举止文雅、风度翩翩的小绅士。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他又说:“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6岁以前养成”。因此,想要培养一个有风度的绅士,需要注重男孩的早期品德教育。
幼儿早期品德教育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因为幼儿期是奠定人的性格的雏形时期,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之一。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家长因缺乏正确的教育常识,普遍存在着顺从迁就,娇宠放纵多,严格要求少,正确诱导少等现象,结果导致有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但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遵守纪律;有的孩子性格孤僻文静,从不惹事也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孩子自私、任性固执、意志脆弱、为所欲为、自由散漫等等。如何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采取什么态度和教法,乃是一个新的课题。
家庭中的儿童品德教育是家长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孩子掌握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养成公民必备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可以说,孩子正是通过父母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来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根据这一特点,家庭中的儿童品德教育,应当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培养,以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的培养为主要任务。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旨在使孩子树立区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观念,并建立责任感、义务感等高尚情操。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形成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孩子幼年受到的家庭教育,对上述道德情感的形成有巨大影响。
早期品德教育对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孩子终生受益。其途径是经过反复训练,多次重复正确的行为,逐步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模式。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可参考如下建议:
1.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孩子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
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后把玩具摆得整齐些就更好了;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
2.进行积极的诱导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需要家长开动脑筋,从中选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只要用心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如,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在发现其长子一鸣披上又脏又破的布做游戏时,他想发火,但他未发火,因为他知道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他想帮助孩子找一块干净布,但未去办,而是启发孩子爱干净,让孩子主动想办法换去了脏布。这种做法不伤孩子自尊心,相反,既克服了缺点,又调动了孩子的自觉性,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3.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使孩子主动,积极发展。
暗示法使他们感到平等、尊重,暗示手段使孩子感到愉快、轻松。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具体感人的情景,易使孩子接受、消化,变为自己的行动。通过暗示手段,使孩子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良好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绝非靠几节课,几项活动就能见效的。它需要家长的爱心、信心、细心和耐心,而切不可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对男孩的品德教育,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操之过急,在“春风润物细无声”般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保教活动中渗透孩子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