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思考似乎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人和事物控制的。但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却能受到经验和教条的影响。男孩的思维在其形成过程中,如果过多地受到家长的影响,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一般而言,正常的人生出来便懂得思考。不过,人虽有思考能力,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如何进行灵活的思考。在成长过程中,一旦男孩的思维模式受到了经验和教条的束缚,那么他更为灵活的思维能力也将被埋没。
儿童时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儿童0~15岁期间要给予正确的教育,在智力开发的同时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了发展和培养男孩灵活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参照以下建议。
1.教男孩破除思维定式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式。
破除思维定式,就需要让男孩敢于破除“权威定式”。人们对权威的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是权威定式。
思维中权威定式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从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第二条途径是“专业权威”,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权威定式有利于惯常思维,却有害于创新思维。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它使人们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打倒权威开始的。
2.让男孩时常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所谓角度转换法,就是在动脑时,原来想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重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一种有效而又常用的动脑方法。
从前,有一个国王,只有一只好眼睛,一条好腿,另一只眼睛是瞎眼,另一条腿是瘸腿。有一天,他招来三个画家,命令他们给他画像。国王说:“画得好的有赏;如果画得不好,就要杀头。”
第一个画家把国王画得很像:国王有一只瞎眼、一条瘸腿。但国王一看,气得直叫,说是有意出他的丑,于是把第一个画家杀了。
第二个画家把国王画得很美,好手好脚,很有精神,像一个美男子,但国王一看,气得更厉害,说是画家讽刺了他。结果把第二个画家也杀掉了。
第三个画家见前面两个画家都被杀掉了,急得直冒冷汗,但他不愧是聪明人,画的画叫国王十分满意,国王赏给他很多钱。
原来,这个画家把国王画成在山上打猎的姿态,国王把猎枪搁在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瞎眼闭着,一只好眼瞄准,一条瘸腿跪在地上,一条好腿弓在前面。画家画了国王,却没暴露国王的弱点,所以国王很高兴。
这就是说,第一个画家的动脑角度没有选择好,所以吃了亏。第二个画家一看不好,就转换了一个角度,但这个角度也没有选择好,所以也吃了亏。第三个画家在前面两个角度的基础上,重新又转换了一个角度,结果成功了,也就是角度转换对了。
进行角度转换,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且成功率很低。如果碰到一次角度转换或几次角度转换不成功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项的角度转换都不会轻易成功。所以,要使自己聪明,不怕艰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很有道理的。
3.让男孩学会逆向思考法
逆向思考法是在思考过程中,遇到无法从正面解决的问题就掉转方向,从反面考虑问题的思考方法。
一个下雨天,爸爸在家休息,但他的小儿子总是吵闹不休,令他十分烦躁。于是,爸爸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一页一页地翻阅,直到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世界地图。他就从那本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给儿子说道:“儿子,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2元钱。”
爸爸本会以为这件事会让儿子花上一上午的时间,而他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分享受安宁。但没过10分钟,就有人敲门,原来他的儿子已经把地图拼好了。他十分惊愕,就问道:“男孩,你怎么把这件事做得这样快?”
儿子说:“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在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这不是很容易吗?”
这个男孩所应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逆向思考法。如果他不用这种方法,那么拼一张世界地图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向思考法就是促使“无路”成有路,“无村”成“有村”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