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意思考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应负七成的责任。”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加强对男孩的智能训练,为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认识、理解事物和运用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普通男孩,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从这一方面说,后天教育,对培养男孩的智力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普鲁姆,把在当地生长的犹太人的男孩,和移民到以色列来的非洲人子女作了智商比较。结果发现,前者平均智商115,后者仅仅只有85,二者之间差距非常明显。普鲁姆便由此下结论说:这个差距是人种和血统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的能力是由生长环境与受教育以前的血统决定的。
另一个例子说明以上结论是不对的。一位名叫福德的教育学专家收容了一对非洲移民夫妇,在他们的婴儿一诞生就送进托儿所,和犹太人的子女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抚养。男孩4岁时,为他测验智商指数,发觉他和犹太人儿女一样,智商高达115.
很明显,福德的实验推翻了不同人种会有不同能力的定论。福德也因此名扬世界,他的实验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人类能力的强弱,并非取决于人种或血统等因素,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养与环境。
日本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尝试研究把双胞胎的男孩,一出世就放在不同环境下养育,看看将会如何。结果证明,即使同样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因子,但在不同环境、由不同的人养育的话,个性固不必说,连能力、天分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因此,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什么样的教育与环境最能激发幼儿的可塑性,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天赋也就是遗传因素对于男孩智力的影响。应该这样说,如果所有男孩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天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男孩所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不完全的,所以他们的天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因此,如果能实施可以发挥男孩天赋八成到九成的有效教育,那么即使生下来天赋只有50%的普通男孩,也会比生下来天赋为70%的男孩优秀。但同时家长也要了解,具备高天赋的男孩毕竟有限,绝大部分男孩的天赋相差并不大。
根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男孩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总是只着眼于男孩的天赋,而不注重全能的培养,对男孩过分挑剔,要求过高,最终会引起男孩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而半途而废的天才不是少数。
许多知名的人在成年后都说过,他们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催逼,结果留下终生的创伤。卡尔·冯·路德维希是一个著名而悲惨的例子。
卡尔是一个学业天赋极高的男孩,但因为父亲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过早地功成名就,他半途而废了。卡尔的父亲亲自教儿子高等数学,强迫他在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得学习。他反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他来说无足轻重。卡尔8岁时父亲就让他上大学水平的数学课程,9岁时他就在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了。他不断跳级,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他主修数学,大学的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
然而,开始的辉煌瞬间转为暗淡。卡尔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后,对数学全然失去兴趣,随即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最后他从事办事员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担责任。
以上事例说明,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法,不要说禀赋一般的男孩,就是拥有高超禀赋的男孩也会被扼杀掉。研究发现,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作用更大。绝大部分知识的最佳启蒙时期是在4~8岁,而六七岁以前所学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绘画、音乐等形象性、知觉性的知识,在4岁左右最为敏感,这时候最容易培养或发现绘画、音乐苗子;而朗读、外语则在小学低年级时进行启蒙教育更有成效。
教育的过程是平凡的、艰苦的,但教育的效果却是神奇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再聪明的大脑也会变得愚笨;经受过有效的长期教育,遗传素质一般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