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无一不在告诉我们,男孩将来要面临的社会是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如果自己的男孩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就不能以强健的体魄接受各种挑战,也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一个中国男孩打翻了牛奶,父母会马上跑过去,把男孩抱到一边说:“男孩,有没有烫到手?”甚至还会骂骂咧咧道:“都怪这杯子滑,让宝宝抓不住,妈妈把它扔掉,宝宝不哭!”于是,男孩不哭了。
同样是这种情况,美国父母并没有马上跑过去抱男孩,而是微笑着对男孩说:“宝贝,我们先到厨房,拿块海绵,一起把牛奶擦干净好吗?”然后,父母会和男孩一起收拾打翻的牛奶,还会告诉男孩应该怎样端杯子才不会滑落。
教育的结果是,美国的男孩总是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求方法去解决困难;而中国的男孩遇到困难时,多会消极逃避,甚至推卸责任给自己的父母,当遇到重大问题时,男孩会六神无主,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在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特别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通过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男孩独立生存的能力。条件尽管苛刻,却让男孩们受益匪浅,家长们对这项活动也全力支持。
瑞士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让男孩学习自食其力,以免将来成为无能之辈。如瑞士有德语区和法语区,瑞士的父母会让成年的男孩到不同语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锻炼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学习语言。
日本父母鼓励男孩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赚钱,通过在饭店做服务生,在商店做售货员,或是做家庭教师等来赚取零用钱。
为培养男孩的吃苦精神和独立生存能力,加拿大父母有意识地让男孩学习独立生活。有位父亲让上小学的儿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报纸,因此男孩每天要早起,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耽误过。
其实,让男孩吃点苦是对他的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男孩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给男孩适当进行吃苦教育,是一种“大爱”的表现,是对男孩负责的表现,是有助于男孩成长的表现。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了能让男孩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父母应该鼓励男孩从小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让男孩经受更多的锻炼。
今天的男孩所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优胜劣汰是普遍的现象,每个人将来都要站在竞争的第一线,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这种情况下,单凭知识和智力,缺乏吃苦的精神,没有拼搏进取的意志,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
强调让男孩吃苦,并不是说男孩吃的苦越多越好,更不是说吃的苦越多学习就越好,而是提醒父母不要刻意去避免男孩受苦。很多父母只把男孩读书看做学习,没有把做其他事情看做学习,对于男孩来说,经历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学习。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如果父母怕男孩吃苦,自己帮忙把男孩的事情都做了,就等于让男孩失去了学习和自立的机会。
当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进行“吃苦”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升学、就业等竞争中,遇到挫折有可能就会郁郁寡欢、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别说干一番大事业,就是在社会上立足也会是个大问题。因此,不要心痛男孩吃苦,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谋虑长远,要让男孩吃点苦,吃过苦的男孩才会更加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