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难以理解游戏规则;
(8)记不住值日等。
2.学习中的困难
(1)记不住汉字和英文单词的拼写,常常读错形状相似的文字,阅读过程中跳行、跳字;
(2)很难按进度学习语文、算术,写字速度慢、完成作业、考试等所需时间比正常儿童长;
(3)在集体场合下不能理解他人的讲话内容;
(4)即使能听见声音,对关键的音不能理解,常常错误理解词语意思;
(5)书写困难,常写镜像文字(反字)、漏字、错字;
(6)文章杂乱,容易用错介词,只能写单纯的格式化的文章;
(7)对图形的理解与定位存在困难;
(8)难以理解题意、逻辑思维不强,推理判断困难;
(9)说话无条理,词不达意,令人难以理解;
(10)时态概念混乱。
3.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
(1)不能融入团体,被同学排斥,没有或很少有朋友;
(2)从不主动与朋友交往;
(3)会话困难;
(4)不认生;
(5)不加辨别,机械地按别人的话去做;
(6)对集体不关心,不知道同班同学的姓名。
4.动作技能方面的特性
(1)手指不灵活,不能很好地控制剪刀、筷子等;
(2)在解纽扣,系鞋带等方面存在困难;
(3)走、跑时手脚动作不协调,常常出现同侧手脚配合动作的情况;
(4)对球类运动、跳绳、跳箱等活动存在全身运动协调困难的现象。
5.其他方面的表现
(1)容易受人欺骗;
(2)方向感不强,常会迷路;
(3)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4)易产生恐慌和不安情绪;
(5)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
(6)性格内向,容易害羞;
(7)自我控制不强,粗暴;
(8)执拗、任性。
首先对问题学生状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归类,老师们又针对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如2007年10月,英语老师刘丽对自己所授课的三、四年级五个班的七名学困生作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刘老师的调查研究记录——
被调查的七名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不善于听讲,有的调皮任性,有的多动难以自控。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通过此表很容易分析出学生形成学习困难的潜在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大多来自心理,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但它又是各种心理障碍交叉产生的结果。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学习上的困难,但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再只是学习方面的障碍了。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与排除,将会日益严重,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学习困难的形成,有的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起因只是一种情感或行为上的微小变化,日积月累,便影响学习,成为障碍。有的是受某种突然刺激导致的。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产生过学习心理问题。一切阻碍学习的因素,都能导致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又有暂时性的和持续性的。有的同学一遇到心理问题,便很快地自我调整,加以克服;有的不善长调整,使之逐渐变成持续性的学习障碍。调整得快,调整得好,学习障碍消除得快;调整得不好,学习困难持续时间长,对学生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些从学习困难的产生到消除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暂时性障碍;反之,则为持续性学习障碍。心理性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认知、情感、人格、意志、价值观等方面。
有些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类型障碍的多种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只是由于“贪玩”、“不用功”、“不长记性”导致的,还可能与学生存在某种学习能力障碍相关,不能仅根据其中的一两种表现就断定学生存在学习障碍而放弃指导。以下是三个曾被认为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情况,通过他们的案例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1.小学三年级的姜佩在英语课上经常睡觉,从来不完成作业,没有学会用四线三格,抄写单词常常错误百出,回答问题她也没有一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各科的学习成绩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很多老师都怀疑她有智力问题,致使她在三年级上学期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大家全都忽略了她的存在,她也乐于躲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
2.李晓是一个过分安静的男孩,因为一出生就做了大手术,体质很弱,家长对他的学习持放弃态度,只希望他能健康地活着。班级中几乎听不到他的任何声音。他在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包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记不住,不会听讲,不会用作业本,能够完成作业但写的内容几乎没人认识;记忆单词和课文有困难,读写十遍都不理解其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差,这可能是由于听觉记忆能力不强,进而影响到听课质量和概念理解,从而造成上述种种学习障碍。
3.张华是个健康活泼的男孩,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很好,就是对英语不感兴趣,发展到了一上英语课就厌烦的地步,家长关于英语的任何辅导都是他发脾气的导火索。上英语课时从来不主动发言,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家长和老师多次沟通,希望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对这些所谓有学习困难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进一步了解和观察,教师发现他们并非丧失了所有的学习能力。经过老师的帮助,他们都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因此,找到这些学生的障碍,开发其学习动力和潜能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教育对这些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假如每个所谓的问题学生都被施以个性化的特殊教育,那么他们的学习困难都会一点点消失。(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针对儿童在气质、性格及智力等个性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课外活动乃至课堂提问等方面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很多的失败或挫折,因此教师要多运用正向强化,少用负性强化及惩罚等行为矫正措施,主要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获得成功或进步的体验。下面是几个所谓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接受个性化教育手段干预前后的不同表现,以及所采用的相应教育措施和手段。
下面是本学期经过刘老师特别关注和实施个性化教育干预后几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
从上述表格不难看出每个所谓的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转变,至少和自己相比能够看到明显的提高。所以教师探寻个性化教育方式来帮助每一个学生以独特方式习得知识并为他们提供终生成功所必备的工具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教师想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想要指导他们克服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特别是心理的障碍,就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还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使他们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求知的欲望学生才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才能克服各种阻挡自己进步的障碍,最终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
四、营造和谐心理环境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完整人格培养过程中存在障碍,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缺陷”儿童父母工作很忙,让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而隔代的人往往更娇纵孩子。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你想害一个孩子吗?那么请什么都听他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儿童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弱。要想让这样的孩子在人生的长河中遭遇挫折的时候知难而进,具备一名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面对越来越多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控制课堂大局,让学生充满饱满的学习热情。
张华老师上课时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当其他学生全神贯注听课的时候,他在课堂上自言自语,手舞足蹈,使同学们大受影响。张老师请这位同学站起来,他依然我行我素。为不防碍他人上课,张老师把他叫到自己的旁边,给了他一本有关科学知识的图画书。等下课后,张老师让其他同学离开了教室,准备和他好好谈谈。没想到,这个学生开始大喊大叫:“为什么不让我走?”然后气呼呼地冲向教室门口。在老师伸手拉他时,竟然开始打老师:“不让我走,就打你!”并使劲踢凳子,拍桌子……哭得几乎喘不上气来:“有你这样的老师吗?你不公平,让他们走,不让我走,我要去告你!”张老师在沟通无果后决定带他上下节课。这节课是其他班级的,为了不使他难堪,张老师告诉他的学生,这个学生上科学课表现非常好,是给他们做示范的。说完这句话后,这个学生判若两人,挺直了身体,整节课中,总共回答了3次问题,受到了表扬,还学到了上节课错过的课程。以后的课上,他收敛了很多。
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会令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学习,师生心灵的火花才能有更多撞击的机会,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如果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教师丧失信任,影响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十分重要。
什么是课堂心理环境
所谓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围绕教学活动而产生的课堂气氛或精神环境。它直接制约着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还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心理情绪是随着人的认知过程和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心理情绪又对人们的认知过程,对智力因素起到很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积极的心理情绪能够极大地增强大脑的活动功能,调动各种智力因素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使其他非智力因素获得相应的发展。而消极的心理情绪却对大脑工作起阻碍作用,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也阻碍着知识向行动的转变。当人们心理情绪良好时,其思维敏捷、活跃,充满灵感,就如诗人写诗、画家作画、书法家挥毫一样,良好的心理情绪将会产生成功的作品。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这样。
课堂心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课堂心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课堂教学结构、师生关系。
1.教师的教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任着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威望,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教风是由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授课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素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
2.学生的学风
学生的学风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素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合作、尊重师长、热爱集体、自学互学、勤奋刻苦等方面表现出来。优秀的课堂学习心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剖析和研究学生的各种不良课堂心理,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促进学生发展。
3.课堂教学结构
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各种要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反映了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一节课的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条件。事实说明,教学的艺术性依附于教学的科学性,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4.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有明显的情感性,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以知识传授为媒介的交往过程中,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是建立在个人感情基础上的一种相互关系。师生感情冷淡,关系就会疏远,阻碍进一步交往,必然使教学活动受到影响,降低教学效果;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就会亲密,强化交往的动机和行为,将会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课堂教学的“调节器”,教师爱教学,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学习,课堂上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就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引导活动,教师乐教,学生善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事半功倍。师生关系又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理解、尊重、信任一旦被学生所感知,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巨大的成功意念和力量,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相互激发、良性循环、正向多维的教学效果。
营造和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双向行为的融合。
1.教师以“爱”作支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主导者地位,以及行为模仿性、可塑性较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言行对教学氛围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激发并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是教师个性品质的集中表现。爱护和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对学生能够一视同仁的教师,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哪怕是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他们都会对老师产生亲近的情感。当学生遇到困难,遭遇挫折,只要受到老师真心实意的鼓励、指导,循循善诱的教诲、点拨,他们都会在内心里对老师产生敬意,增加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表现,更是学生心理的要求。尤其是对那些有学习障碍、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学生,更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要用发展的、可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知道,这些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和信任,更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一旦他们这种正当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亲师的心理就会转化为行动,增强信心,加倍努力,积极进取,各方面都会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所以说,教学效果杠杆的支点是“爱”,只有教师爱学生,学生才能喜欢老师,才会对其所教的课程产生强烈的兴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这就为成功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