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生活的消费者、挥霍者、享受者,也是耕耘者和付出者,我们总是在潜意识里要求社会和他人给我们些什么,却不曾想我们应该耕耘和付出些什么。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人生,时代和社会已经使我们拥有了足够美好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在消费着青春,挥霍着人生。
我们是消费者还是耕耘者
这是一个青春张扬的年代。
激情洋溢、热情四起的消费观念在这个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消费青春和消费奢侈品一样,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成了一股潮流,已经构建成了一个由仿真和幻象结合而成的“超级存在”,这种存在甚至比世界还真实。
消费这个观念已经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甚至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正是由于这种消费文化无所不在地持续蔓延着,改变了人类数千年来对精神、艺术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固有认识和界定,也选择着、创造着、生成着新的文化观、艺术观。
或许是如今的文化氛围的缘故,使得如今的年轻人持着一种故认为理所当然的消费观,不仅消费着物质,同时也消费着精神、消费着青春。
但是,消费也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青春,很多时候还在幻想着被人疼爱的我们也要为自己承担一份责任,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把青春给了你,你把钞票撒向我。
特别是对于女人而言,青春变得尤为重要,相对于一部分女人来说确实如此,在自己最美丽的时期卖给一个好男人,这是物质型的女人,对她们而言,没有物质就没有了一切。
也有一部分人愿意趁年轻大干一番事业,让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遗憾,生活态度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青春实在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大卖,没有大把的钞票,也没有天资美丽的外貌,有的只是一种干劲和热情。
所以,生活态度就决定了是消费者还是耕耘者。不管怎样,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生于80后》是一部反映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的影片,乍一看片名,像是《奋斗》之类的体现80后的孩子挥霍青春、消费青春、流浪青春的时尚剧,但这是一部先消费后耕耘的影片,多了一份责任和热忱,少了一份矫情和软弱。
23岁的都市女孩安雯嫁给了43岁的大学教师刘振宇,这个选择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她没有去参加女儿的婚礼。刘振宇17岁的儿子刘刀也对安雯冷眼相待,但是安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的,直到那场车祸的发生。
刘振宇在车祸中不幸丧生,在出车祸的车上,还有一个因为受重伤而昏迷不醒的女人。她为什么会在刘振宇的车上,谁也不知道。那个女人的女儿林夕儿和安雯发誓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因为刘振宇的突然离世,安雯被生活推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位置上——她要担任起刘刀监护人的责任,直到他成年。
安雯的角色一夜之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昨天,她还是一个备受呵护的小妻子,今天却成了一个比自己小六岁的少年的“妈”。她还面临着林家的巨额索赔,沉重的责任一下子压到这个毫无准备的女孩的身上。她的前男友李骏,也重新闯入了她的生活。
另一边,林夕儿的母亲慢慢从昏迷中苏醒,她显然没有说出全部的秘密。林夕儿的家庭,也因为这场车祸而变得风雨飘摇。
两个女孩,两个家庭,因为这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被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没有退路,必须一起面对。
小妈妈和大儿子的安雯和刘刀,开始了他们奇特无比的家庭生活。安雯自己也不过是个没有长大的女孩,最初,她对这个新角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母子俩”的矛盾不断升级。但磕磕绊绊之中,这个特殊家庭似乎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轨道。
安雯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本打算熬过一年就大功告成了,紧接着发现自己不管怎么熬都无法继续下去了,于是打算放弃。但是每次她想要逃避的时候,总是有些特别的机缘让她把这份责任拾起来。刘刀给这个小妈妈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和烦恼,甚至把刘家的房子都给折腾没了。但他越来越发现,自己从讨厌安雯,到不知不觉地把她当成了亲人。
林夕儿和安雯不打不相识,最终成了闺中密友。林夕儿是个很时尚的女孩,最大的梦想就是到米兰留学。她从母亲的种种迹象中查明真相:肇事者不是刘振宇,而是自己的母亲。她也得知了发生在母亲和刘振宇之间的一段婚外情。她知道了她想知道的一切,但是母亲和父亲最终还是离婚了。林夕儿怅然若失准备出国的时候,一个爱狗如命的阳光男孩阿吉用情感留住了她。
就这样,几个80后的年轻人在被生活逼到墙角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在各自的成长中实现了梦想。他们终于明白,生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不如意的生活,也是那么的美好。
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们还是不为未知的明天耕耘,就如安雯,在刘振宇出意外之前的她完全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虽然已为人妻,但依然是80后的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一旦发生非常规的事情,她就会沦陷。所以,在消费的同时,我们也在为明天的预支耕耘。
典当的青春,谁在消费
芳华的年华总是值得羡慕的,娇艳、妩媚、痴癫、飞扬跋扈,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青春的至宝。漫漫人生中,生命已经被抵押,青春已经被典当,我们如今所展现的一切不过是对未来的提前透支。人生的信用卡上,我们或许早已负债累累了,如今的奔波奋斗只不过是为了偿还这笔越积越多的债,消费之余不妨问问自己:典当的青春,谁在消费?
是爱情吗?
爱情是什么?在80后的年轻人的眼中,爱情就是两个人在缘分的名义下,携手一起走向婚姻的坟墓,一起经历一番坎坷和磨炼,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年后彼此形同陌路。
在这个情感快餐的年代,爱情成了激情的代名词和暧昧的隐语,甚至更多的是男人收获猎物的托词,是女人自我安慰的借口。青春一旦被爱情消费,注定会血本无归。
那么消费青春的是什么?
是亲情吗?
我们常年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和工作中进行着,忽视了对亲情的沟通与给予,两鬓斑白的父母在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次次搀扶我们的那双手。细细想来,我们注视他们的目光时已经不再深情,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开始有了情绪,而父亲的威严已经不能再让我们震慑,母亲的唠叨开始让我们厌倦……
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对自己产生了质疑,并且应该告诫自己:那一对孱弱的身躯曾经给予了你优越的生活和可观的工作以及那无忧的人生,父母们在尽自己全部的能力为我们铺路,你如今得到了这一切,并安然无忧地享用着这一切。
青春理应被亲情消费,因为这是一场爱的储蓄。
是事业吗?
不知道是生活所迫,还是时代的变迁,城市中的大多数人成了事业狂热的追求者,从走出校园步入职场生涯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经告诫自己:在这个舞台上,我才是真正的主角。于是不管发生什么,都不怯场不退缩,像是要参加一场华丽的演出,为了粉墨登场的那一瞬间,一遍遍排练着,精心准备着每个必备的基本功,熟背着每句应对的台词,几年的苦心磨炼成了一把宝剑,为的是剑锋出鞘那瞬间的光芒。
虽然有了一些固定的资本,但稚嫩的小狐狸依旧时时刻刻提防着猎人的枪口,夜幕之下,那血红的眼睛会时不时地让我们战栗着!当狐狸折断猎人的枪,扼断狼的喉咙,攀附于老虎成为百兽之王的时候,青春已经被事业消费干净,竭尽一切为了那顶桂冠。
是友情吗?
悉心呵护着自己的每个或远或近的朋友,在他们的面前,尽显红颜本色,心的交流、灵魂的沟通。在朋友面前,我们从不吝啬自己的种种性格,或温或火,只为了维系那淡淡的情谊,不惜百般变化,只求那会心的一笑。
对待友情,我们总是有着出乎意料的执著和忍让,一份两心相悦和相濡以沫的感觉甚至超越了爱的界限,脱离了灵魂与肉体的冲击、胜过情和欲的交错,是灵魂的一种升华,寂寞边缘的一种召唤。
青春应当被友情消费,携手的道路上这是一场双赢!
典当的青春,谁在消费?
是否已经有了答案。
人生的路途该如何走,只有自己有权利决定该如何抉择,不必怀疑爱情,所以依然要让青春流于俗套。尊重亲情,父母的爱永远都是大海,我们的爱是永远的溪流,青春只是让我们懂得付出:也要信奉事业,不要追逐不劳而获的喜悦,为了心底跃跃欲试的梦想,让青春更加斑斓;相信友情,友情是唯一亘古的情怀,它可以让青春绽放更多的光彩。
典当的青春,谁在消费?
典当的青春,只能由我们自己来消费!
消费,我们还不够格
做消费者,我们确实还不够格,我们没有付出过,拿什么来消费和挥霍?
做消费者,我们还远远不够,我们的时代给予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而我们只知索取,不曾付出,又拿什么来消费和挥霍?
做消费者,我们还需要磨炼,做任何一项任务和工作,都需要胜任,胜任不起,谈何消费?
我们先来看一则寓言故事。
赵秀才和钱商人在死后一起到了地狱,阎王看过他们的功德簿后说:“你们两个人在生前没做过什么坏事,我特准你们来生可以投胎做人。但是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可让你们来选择,一种是付出的人,另一种是索取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别人的人生,而另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以后,就让赵秀才和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以前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好,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既然可以让我过索取接受的生活,也就是想吃就能吃、想穿就有穿的,人生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那样不是太好了吗?想到这里,他第一个说道:“我要做索取的人。”
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要过索取、接受的生活,那么钱商人只有付出、给予这条路可供选择,他想,自己前生经商赚了不少钱,该过的好日子也过了,来生就应该把它们都施舍出去吧。于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过付出、给予的生活,做一个付出的人。
阎王看了他们的选择,当下判定两个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想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那么下辈子就让他做乞丐好了,每天向别人索取饭食,接受别人的施舍。钱商人愿意付出、给予,那么下辈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帮助别人。
每个人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其实是在选择一种态度。态度决定着未来,谁懂得付出与给予,他自己人生的结局也不会太坏。
其实只要我们学会付出,你想要的就会源源而来,要学会给予,才配得起消费。
付出和给予是我们立身成人之本。付出越多,收获也会越大;消费越多,收获也就会越小。
人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惯性趋势里操纵着每一个人,我们生存在什么样的状态和环境下,这种状态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只要我们勤于付出和给予,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供付出、给予的资本。
《李嘉诚的做人之道》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位“千亿富豪”的拳拳爱国家、爱人民之心。李嘉诚说:“钱来自社会,应该用于社会。”
书中还提道:“他在取得成就和财富之后,就积极地推行着国家和人民的慈善事业。为了给大陆的家乡人民做一点事情,李嘉诚在百忙之中,亲自在汕头选择校址购地建立汕头大学,他出资数亿港元为学校购置最现代化的设备,还物色教授,捐赠大量的电子教学仪器。1991年,内地华东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李嘉诚个人捐款五千万港币,成为当时个人捐款最多的企业家。”
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付出和为他人造就了幸福和快乐,最终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都会抱怨社会是如此的冰冷,那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过于狭窄和冷漠;生活之所以处处充满阳光,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拥有感情。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磁场里面,所以场内、场外都需要我们用爱去投入。
所以只要自己用心去付出了,那么也就够格消费了。
进入矿场挖煤矿的矿工,不小心敲到哑炮上。哑炮响了,当场炸死了矿工。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放了一笔抚恤金给他的家人,从此不再过问矿工的妻子及儿子以后的生活。
悲恸欲绝的妻子在丧夫之后,又要面临来自生活上的种种压力,她没有什么特长,只好收拾了行李准备回到那个闭塞的山村里去。这时矿工的队长找到了她,告诉她说矿工们都不喜欢吃矿场的早餐,建议她在矿场附近摆个小摊卖早点,可以维持生计。矿工的妻子想了想,便答应了。
于是一辆手板车往矿场一摆,矿工妻子的馄饨摊就这样开张了。3元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来了12个人。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
时间长了,很多矿工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进入矿坑之前必须先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般的猜疑,甚至跟踪、质问其原因,结果却一无所获。有的妻子甚至做好早饭给丈夫吃,却发现丈夫就算吃了早饭,也还是要去馄饨摊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队长挖煤矿时也不幸被哑炮炸成重伤。奄奄一息之时,他对妻子说: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们队上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能不帮。
从那以后,每天早晨在那众多吃馄饨的人群中,多了一位女人。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无论时光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许多年后,矿工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他那已经两鬓花白的母亲却依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着每一个前来吃馄饨的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
这个故事的确是催人泪下,想必那个矿工在生前一定也是用这样的一颗心去爱身边的兄弟,这和生活一样,要有资格去消费的时候再消费。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爱别人的能力,而不是只享受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对生命做不到透彻的认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爱人的快乐,人与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有一颗爱人的心,自然会被人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