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丁竹园以《梦游新地府》为题写了一篇寓言,用地狱里怨鬼的哭泣声,对人世间农民的苦难作了血泪的申诉:“我们全是穷困死的呀!我们在阳间苦熬岁月的种几亩田地,盼风盼雨,怕旱怕涝,好容易打几石粮食,还被衙门的官差粮书、乡里的劣绅恶霸,抢夺了一半去。近来又借办学堂与巡警为名的,百方剥削,任意苛派,我们欲活不能,求死不得,稍有违言,即说我们阻挠新政,聚众抗捐。嗳呀,好苦哇!”
丁竹园认为,造成百姓流离失所、贫困不堪的罪人就是“无是非无公理”的政府。在这样的社会里,“百官以敷衍公事,认真抢钱八个字赚上司,上司亦用这八个字赚政府,政府又用这八个字赚百姓”。百官只知赚钱图宠,百姓则水深火热,于是形成“民养官,官不保民;民畏官,不敬官;官压民,不教民;官自官,民自民,毫无感情,毫无爱心,相仇视,相愤恨,不相联络。是官民之间,已成敌国”的局面。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前,为了搜刮给帝国主义的大量赔款及满足统治阶级的贪欲,清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更加深重。正税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爆发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丁竹园认为这些斗争是“野蛮政治”下的官逼民反,是黑暗暴政的必然结果。
就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丁竹园以《遍地祸胎君知否》为题,深刻揭露当时山雨欲来的严重危机。他说:“遍地是饥民,到处生计窄,省省捐税重,省省冗员多。中国目下的危局就好比无数的炸药地雷,散放在二十二省的地面上,没有碰上便罢,一朝失慎,瞬息间是玉石俱焚。”
六、马吉符卫国韬略自在胸中
马吉符(1876~1920年),回族,字竹君,安徽怀宁人。他读书勤奋,通晓英、日两国语言,立志向外交界发展,深受堂伯马维聪器重。马维聪与清末四川总督马维琪交情甚厚,1901年,他推荐马吉符去马维琪处当幕僚。1902年,清朝驻藏大臣请四川选送能胜任外交事务的得力人员赴藏工作,马吉符得以前往。
1903年,马吉符抵达拉萨,担任驻藏大臣公署文案。当时沙俄与英国均垂涎西藏,而十三世达赖又依附沙俄,西藏情势堪忧。马吉符认为,只要能团结西藏人民,充实国防,杜绝外人觊觎,开展平等互惠的正常国际贸易,绥抚与西藏毗连的廓尔喀(尼泊尔)与布鲁克巴(不丹),以保边境,则藏事仍大有可为。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的8年里,他先后到拉里、后藏、靖西、亚东、江孜等重镇任职。期间,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手工业,改进畜牧业技术。他还以机器代替某些手工业生产,在江孜成立棉、毛纺织厂,粮食、皮革、药材加工和工具制造厂,并开办煤矿,举办藏文识字班、小学及职业学校。为了更密切地接近藏族同胞,了解民间疾苦,他还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藏语,对藏医学也悉心研究,还建立汉医院,逐渐引进中西医疗技术。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无暇顾及西藏,于是英国在侵占锡金各部之后,英印政府命军队从锡金入侵西藏。清政府下诏派驻藏大臣裕纲去解决而未能实现,裕纲遂被解职而以有泰代之。十三世达赖自行组织军队与英军对抗,然而到前线后还没来得及交火即自行溃散。不久英军直捣拉萨,达赖前往西宁,留下藏官与英人直接订立《拉萨条约》。条约规定赔偿兵饷250万卢布,且允许英军在亚东一带驻扎,直至赔款缴清,并让亚东、江孜、噶大克三处商埠开通三年后英军始行撤兵。驻藏大臣有泰未在条约上签字,清政府认为该条约使中国丧失主权亦不予批准。以后清政府与英方代表又重订了一份条约,声明英国不能占领西藏领土及不干涉西藏内政,但仍将《拉萨条约》作为附件。
英军侵占亚东期间,事端屡起,新任驻藏大臣联豫调派马吉符为亚东地区重镇靖西同知,要他主持对英交涉,维护西藏主权,迫使英方撤兵。
1907年年底,英国侵略军占领亚东已满3年,中国政府已依约缴清了赔偿英国军费3年应缴的金额,并已如约开埠3年。按理说英军应该撤走,但英侵略者却故意违约,一直未向中国政府表示撤军意向。马吉符意识到,这种状况很容易变成新的侵略事件,于是,他当机立断代表驻藏大臣向英军驻亚东政务局交涉,严正要求英军立即撤出西藏。
由于马吉符熟悉国际公约,严正要求按中英签订条约的规定撤军,义正词严,终迫使驻亚东英军请求英国驻印度总督后,于1908年2月8日上午撤出其在亚东山谷的全部驻军。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边境地区出现“真空”状态,马吉符在侦知英军已暗中撤兵时即写信通知清政府驻帕里宗正副营官“率部星夜来辕,面谕要公”,从而迅速接管了亚东,恢复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主权。
当侵藏英军陆续撤退期间,马吉符由靖西调到亚东任监督。亚东为西藏南部边境的一个小商埠,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为边境互市。英、印对中国西藏贸易虽主要在江孜进行,但因亚东系西藏门户,英军撤退必经此地,所以在亚东必须认真监视,使侵略者不能拖延,马吉符到任后在这里一直监督英军从江孜全部撤离。期间马吉符依据国际法准则主办上述事务,着眼于维护西藏主权与国家领土完整,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未让英国侵略者的任何阴谋得逞。
1908年3月,时任后藏粮务的马吉符曾奉命出使不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汉文史料,对研究中国西藏与不丹的关系及不丹历史有极大的历史参考价值。
江孜系西藏重要商业城市,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后为《中英条约》附约),要求开江孜为商埠。190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中又允许英、印侨民在商埠内征地建筑,实际英国人的企图是将此商埠开办成上海式的租界,以达成逐步侵略西藏的阴谋。1909年,马吉符全力以赴投入了建设江孜维护主权的艰巨谈判。
马吉符认为,修订通商章程已贻误于前,划定建筑地段不可再误于后,必须居于主动地位,将江孜建成我国自开之商埠,以挽救修订通商章程之误。他在中英就此事展开谈判之前,先行一步,将市区建设重新加以规划,并对全埠土地详加勘测,制定远景建设规划,并加紧训练警察,以防英人借口插手江孜治安。此外,马吉符还开办煤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了应对谈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马吉符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如在划定地段内,中国自行修建公路,英国人不得过问;在商埠地段内由中国警察维持秩序与治安,在该地段内,英国人可以租赁零星地点,但不能拥有大片联属之地,决不允许上海、天津的租界重现于江孜。
1909年11月20日,中英就商埠地段划分的谈判在紧张的气氛中开始,英国人恃强骄悍,索地1000余英亩(合7000余亩),且发言多有无视国际公法之处。马吉符对此逐一驳斥,令英方十分难堪,最后决定,英印建筑地段为117英亩(702市亩),占全埠面积二十分之一。这次谈判虽是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后果,然而由于马吉符等中方谈判人员竭尽全力,遏制了英国侵略者在中国西藏境内建立租界以奴役西藏人民的野心,再次捍卫了祖国在西藏的主权。
由于马吉符等爱国人士的努力,西藏由战时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驻藏大臣联豫对马吉符十分赏识,认为他治理有方,遂命其依当时形势,条陈治藏之方。马吉符根据平时考察,拟定了治藏办法八项,其内容包括:必修康藏公路,以利于内地入藏交通;绥抚尼泊尔与不丹,以保西藏边境安宁;加紧电讯建设,首先敷设江孜至拉萨的电线,以利公务,然后依次推广;从速开办噶大克(今噶尔)商埠;从速建立西藏邮政系统;配练汉裔藏人及藏族兵员,因他们均可以青稞为主食,无需从内地运粮,可巩固国防而又节约粮饷;创建官办银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上述条陈办法,不仅是西藏当务之急,且切实易行,驻藏大臣遂加以采纳,事实证明取得了显著效果。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授受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宰,嘉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孽。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
清末,各地回族在经济上处境困窘,不少地方的回族“无业者有之,贫无依赖,不能支持者有之……真是百般困难,谋生维艰”,西北、西南回族起义不断,各地回族积极参加抗捐抗粮活动。
镇江回族童琮主持成立的东亚清真教育总会,对于整个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当年的回族知识分子是这样看待这个团体的:这是中国有回教以来绝无仅有之事。
身在日本的36名回族学子,在东京创办了著名刊物《醒回篇》,他们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力主社会革新。丁竹园创办白话文报纸,笔伐时政。回族人马吉符在国家疆土安危之际,提出团结民众,充实国防,杜绝外人觊觎,保边境、卫国家。
这一切,在清王朝衰亡的前夕,集中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回族人民的抗争、觉醒,以及切实的行动。
黄镇磐、刘庆恩、王宽、马邻翼……还有那些不能忘却的回族人,他们与孙中山先生以及同盟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此时的回族儿女,或加入,或联系同盟会,追随、呼应着孙中山,他们成了民主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把一个少数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了回族人的宗教信仰与热爱自己的祖国并重。
辛亥革命的前夜,回族人民与国内其他各族人民一样,都在苦苦找寻并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黑暗的旧中国,需要光亮,需要一把燃起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