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一个光辉的名字,他就是“创新增效”的代名词。毫无疑问,现代企业就需要这样的优秀员工。在经济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的当今时代,唯有创新才能占领市场先机。创新就是力量,就是效率,就是一种隐形的、高层次意义上的业绩。一个不会创新的员工是平庸可悲的,一个不创新的企业终将会被淘汰。创新就要改变原有观念,甚或挑战权威。失败之后仍然抱定“做跳蚤,不做爬蚤”的信念,这才是争称创优好员工的必备素质。
青岛港金牌员工许振超的事迹曾传遍全国各地。他1950年5月出生,1974年7月调入青岛港工作,尽管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却以工程师身份取得了突出业绩。这位被各行业广泛推崇的时代楷模,其岗位非常普通——吊车司机;工作非常单调——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然而,就是在这普通的岗位和单调的工作中,他却成为了一个专家,一个一年内就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桥吊专家。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不了科学家,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当不了能工巧匠,也要当一名优秀工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他参加工作30年来,锐意进取,自学成才,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练就了一手绝活,从而创造了“振超效率”。他求真务实,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出了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装卸业绩。
许振超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性员工,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终以“争创一流、赶超先进”为目标。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他瞄准同行业第一和世界第一,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对技术操作精益求精。经过不懈努力,他突破了大量技术“瓶颈”,也成就了自己“金牌员工”的光荣称号。
无数个夜晚,许振超潜心研究操作技术,琢磨提高效率的窍门。经过艰苦的探索磨炼,桥吊司机的单机时量一月一个台阶,由最初的每小时25个标准箱提高到28个、30个、33个,一步步接近世界最高效率。2003年4月28日夜,许振超带领工友们在“地中海法米亚”轮上打响了创造新纪录的攻坚战。战斗从晚上8点钟开始,当时,现场灯火通明,气势磅礴。在320多米长的船旁,8台桥吊一字排开,机声隆隆。每名桥吊司机都全神贯注,熟练操作,船上有指挥手密切配合,码头上大型拖车穿梭不停,现场一片繁忙,但有条不紊。到凌晨2:40,他们完成了该轮3400个标准集装箱的装卸,一举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国际权威杂志《港口与港湾》刊文盛赞:中国青岛港以一流集装箱码头、一流的桥吊设备、一流的操作技术,创造出一流的世界集装箱装卸效率。
许振超的事迹告诉我们,平凡中蕴藏着奇迹,机遇往往就在平常的工作之中。抓住机遇,不断超越,就能取得突出成绩。许振超在年复一年的桥吊工作中发现了劳动的美,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看到了创造的价值。他不断进取,不断向上,不推诿不敷衍,刻苦钻研,勤学上进,最终在一件看来很简单、枯燥、单调的工作中取得了足以让国人骄傲的成绩。的确,当一个员工不甘于现状、勇于创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时,他奋斗的过程就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充满乐趣的乐章,他终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但遗憾的是,在职场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根基太浅,水平一般,如何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呢?其实成功是需要天赋、需要条件的,但更多的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你是“笨鸟”,也可以先飞。许振超就是一个不断先飞而终有所成的“笨鸟”。
另外还有人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有高起点、高平台,而在工作条件一般,岗位平凡的情况下,就很难脱颖而出,很难取得重大成就。这些人就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浪费了光阴,虚度了青春,他们要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要么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整天唉声叹气,委靡不振。殊不知,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肯动脑子,办法总比困难多。许振超有句话说得好:“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像他一样成为“金牌员工”。
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胆地将自己的优秀创意付诸实践。在现代职场,有着像许振超一样的创新精神的员工才是一个企业迫切需要的人,因为只有这些员工才能够在工作上有所突破,使业绩不断增加。在工作中我们走别人的路,即使能够走出很远,也到达不了崭新境地;而独辟蹊径,有时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在新的经济时代,员工有没有新的创意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生存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公司而言,没有一个管理者不喜欢头脑里有创意的员工,没有创意的员工在团队中永远是其他人晋升的阶梯。所以我们每一个想要争先创优的员工,就必须向许振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