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应用较多的有杀螟杆菌、青虫菌和苏云金杆菌等,受病昆虫主要表现食欲不振、停食、下痢、呕吐等,虫体呈棕色或黑色,有时体表出现黑斑,虫尸软,呈腐烂状,有臭味。一般1—3天后死亡。
真菌寄生于昆虫的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等,应用较多的是白僵菌。受病昆虫表现行动呆滞、食欲减退、萎靡乏力、皮色无光泽,有些虫体上有黑褐色病斑或病点、吐黄水。白僵菌病程较长,受病昆虫需在3—5天后死亡。
病毒受病的昆虫表现出烦燥、食欲不振、横向肿大、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脓液,有的下痢,虫尸倒挂枝头、不臭等特点。受病昆虫约一周后死亡。
(3)抗生素的应用凡对某些病菌能产生拮抗作用的菌叫做抗生菌,抗生菌的代谢产物叫做抗生菌素。现今应用较多的有春雷霉素、灭瘟素、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等。
利用昆虫性诱剂及昆虫不育剂来防治害虫也属生物防治范畴。
4.物理机械防治
根据害虫的习性和病虫的发生规律,运用光、热及器械等因素来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方法叫做物理机械防治法。主要内容有:
(1)人工捕杀对为害集中及有假死性的害虫进行人工捕杀。
(2)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诱杀害虫。主要有:灯光诱杀、黄板诱杀、蓝板诱杀、毒饵诱杀等。
(3)隔离保护如挖沟防治,利用害虫迁移为害的习性,在害虫危害田块四周挖沟,沟内撒药杀死迁移害虫。
(4)种子消毒
干热灭菌在一定温度的干热条件下处理种子或播种材料,杀死或钝化种子或播种材料上的病原物。
日晒法种子或种薯播种前晒种2—3天,可提高种子(种薯)活力。
温汤浸种蔬菜育苗前可将种子用50℃—55℃的温水浸种10—30分钟或开水烫种后迅速投入冷水中冷却,以杀死潜伏或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病原物。有时为了兼治其他病害,在温汤浸种、开水烫种的基础上再进行药剂拌种或药物浸种。
5.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就是用化学药剂防治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化学防治的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应用方便,受地区性或季节性限制少,是防治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四、农药的基础知识
1.农药的分类与剂型
依据农药防治的对象,将农药分为以下几种。
(1)杀菌剂防治各类病原生物引起的蔬菜病害,如病原真菌、病原细菌,也包括防治病原线虫和病毒的一类药剂。
这类药剂中又可分为无机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硫酸铜和有机杀菌剂,如各种化学合成的农药。根据作用性质,又将杀菌剂分为保护剂与内吸治疗剂,保护剂只能杀灭植物体表面的病菌,保护植株不受侵染;内吸治疗剂能被植物体吸收、传播,杀死植物体内的有害菌体。
(2)杀虫剂防治各类害虫的药剂,其中包括防治螨类的药剂(有的单列为杀螨剂)以及防治软体动物蛞蝓一类的药剂。杀虫剂根据药物性质可分为胃毒剂(进入昆虫胃内方起作用)、触杀剂(药物接触虫体即起作用)、内吸剂(药物能被植物体吸收、传导)、熏蒸剂(通过药物汽化进入昆虫呼吸系统杀死害虫)、性诱剂(合成某种昆虫雌性分泌物诱集雄虫,使不能正常交配繁殖,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及滞育剂(推迟害虫发育)等类型。根据药物来源也有分为生物性杀虫剂,如鱼藤粉(精)、苏云金杆菌等,化学合成药剂如辛硫磷、乐果等。
(3)除草剂防治农田各种杂草的药剂。其中也有触杀性(灭生性)与内吸性、选择性与广谱性等类型。
(4)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药物。有化学合成的如萘乙酸、2.4-D等;有从菌体中提取的,如赤霉素。
各种农药为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又加工成各种剂型。最常见的剂型有:
(1)粉剂用于喷粉或拌种、或配制毒土、毒饵。
(2)粉尘剂同样用于喷粉,颗粒度更细。
(3)可湿性粉剂用于喷雾、浸种、毒土、毒饵等,不能用于喷粉。
(4)乳油用于喷雾等。
(5)烟雾剂药物有效成分随烟雾散发。
此外,还有晶体、水剂、胶悬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等剂型。在使用时一定要看清剂型类型、有效成分含量,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
2.农药的施用方法
喷粉效高、省工、不会增大田间湿度,宜在清晨有露或雨后进行,用量掌握在每亩1.5—2千克。
喷雾药效佳、药效长,乳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剂、胶悬剂等加水稀释成药液以机械喷雾,每亩用药液50—125千克,具体药量随植株大小而定。
拌种此法省工、省药、简便、药效佳,用于地下害虫和种子带菌病害的防治。
浸种用药液浸泡种子、种苗防病,药液浓度与浸种时间应试验测试,以防药害。
毒饵用胃毒剂与饵料配成,诱杀地下害虫与害兽的方法。饵料常用麦麸、谷糠、饼肥等(有时需炒香),干燥饵料需加水拌匀,手握指缝见水为度,撒施在傍晚进行,用药量随药剂种类而不同。
毒土将药剂拌和细土,混和均匀,撒于土面或播种沟内防治病、虫或除草,毒土要湿润,每亩用毒土20—30千克;若毒土与种子混合,则毒土需疏松干燥,便于播种和防止药害发生,每亩用5—10千克。
土壤施药以喷粉、喷雾、毒土等方法将药施于土壤表面后,再耕、耙入土壤耕作层内,以防治地下害虫、土传病害或杂草。
浇灌将稀释好的药液浇于植株根际,以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要掌握药量。
熏蒸利用药物挥发出来的有毒气体杀灭病菌和害虫。仓贮害虫防治,局部的土壤灭菌、灭线虫及保护地空棚、室的消毒应用较多。熏蒸一定正确计算药量,同时要给周围树立安全警示标志,防止人、畜闯入,发生中毒事故。
五、宁夏日光温室黄瓜主要病虫害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日光温室黄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由于管理水平不一,温室黄瓜的生产效益差距较大,尤其是病虫危害加重,防治技术跟不上,影响了日光温室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根据调查,我区设施黄瓜主要侵染性病害有:霜霉病、疫病、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其中,以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发生最普遍,疫病、枯萎病在一些地区经常发生,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根结线虫病。非侵染性病害有:花打顶、缘枯病、泡泡病、花斑病、叶烧病、缺素症、苦味瓜、畸形瓜等。虫害主要有:蚜虫、温室白粉虱、斑潜蝇等。
六、黄瓜主要侵染性病害
1.猝倒病
症状识别猝倒病是冬春季育苗经常发生的病害。出土不久的幼苗最易发病,病苗基部初呈水浸状暗色病斑,病斑迅速扩展后病斑缢缩呈线状,子叶青绿色时,幼苗便倒伏地面,最后病苗腐烂干枯。
发病特点由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病菌腐生性强,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雨水、灌溉水、粪肥、农具、种子传播。土温15℃—16℃时,病菌繁殖较快,黄瓜幼苗多在温度较低时发病。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徒长,也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采用无土穴盘育苗技术。土法育苗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无病新土作床土,注意床土的消毒,肥料要充分腐熟,与床土混合均匀。
(2)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催芽不要过长,播种不要过密。
(3)育苗棚室气温控制在20℃—30℃,降低湿度。出苗后尽量少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浇水,忌大水漫灌,适量通风,增加光照,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4)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病苗及邻近床土。发病初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霉灵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喷药后,要通风降低育苗棚室湿度。
2.立枯病
症状识别多在幼苗出土后一段时期后发病。最初在病苗的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凹陷,扩展后绕茎一周,造成病部收缩、干枯。幼苗初期呈萎蔫状,逐渐枯死,枯死的病苗多立而不倒。湿度大时,病部常有稀疏的暗褐色蛛丝状的霉。
发病特点立枯病是由立枯菌丝核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主要靠雨水、灌溉水、农具以及带菌的粪肥传播。发病的适宜温度24℃,高湿高温有利于发病和蔓延。播种过密、分苗、间苗不及时,苗床湿度大,幼苗徒长等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温水浸泡10分钟,也可将种子浸入500倍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中30分钟。浸种后冲洗干净,再进行催芽播种。
(2)床土消毒配置营养土时,每立方米土中加100克多菌灵。苗床浇水后,播种前喷施72.2%霜霉威500倍液,覆土后再喷施1遍。
(3)采用无土育苗技术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药量要大,要求湿润瓜苗周围的床土,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将上述药剂每平方米用药10—15克拌适量细土或细沙,在种芽出土后,向床面均匀撒一层药土防治。
3.黄瓜霜霉病
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蔓、卷须及花梗,幼苗也可染病。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叶背面产生许多水渍状褪色斑,叶正面表现为黄绿色、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或多角形的病斑;湿度大时,在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状物,此为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呈黄褐色卷缩干枯,果实生长不良,色差。
发病特点霜霉病是真菌中的卵菌病害。温室内可周年为害。病菌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气孔或水孔侵入。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5℃—22℃,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发病。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利于发病。地势低洼、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田间积水、磷钾肥不足、长势衰弱、空气湿度大或阴天多雨,日夜温差大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防治方法
(1)采用无土穴盘育苗技术,培育无病壮苗。增施有机肥作底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定期喷施糖、尿素(蔗糖:尿素:水=1:1:200)、磷酸二氢钾0.2%的溶液,补充营养,提高抗病性。
(2)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滴灌或膜下渗灌等节水栽培技术。
(3)发病期适当控制灌水,增加通风,使空气湿度不超过85%,温度白天控制在28℃—32℃,超过30℃逐渐放风。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霜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唏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防治1次,根据病情连防2—3次。有条件的最好用常温烟雾剂施药防治。
(5)高温闷棚具体方法是:选择晴天10时左右密闭温室,使室温快速上升到44℃—46℃,持续2小时,然后逐渐加大通风使温度恢复正常。闷棚前一天要浇足水,增强黄瓜的耐热性,湿度计必须挂在垄头的位置,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闷棚后加强肥水管理。
4.黄瓜灰霉病
症状识别黄瓜的叶、茎、花及幼果均可染病。病菌多数先从开败的花部入侵,使花腐烂,并产生灰黑色霉层;随之侵染瓜条,受侵瓜条的脐部呈水渍状,也产生灰色霉层,并使幼瓜迅速变软、萎缩。受害叶片可形成边缘明显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大型病斑;茎部受害可引起茎腐,严重时病茎折断。
发病特点灰霉病是葡萄孢菌所致,温室内周年为害,病菌随病残体、气流、水流和人的农事操作蔓延传播。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18℃—23℃,相对湿度90%以上、光照不足时,适宜发病。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湿度大,结露时间长,通风不及时,灌水不当等易导致此病的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1)搞好田园清洁,彻底清除病残体及落叶。设施栽培在定植前对地面、墙壁、棚膜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进行喷洒灭菌,或20%腐霉利烟剂,或20%噻菌灵烟剂每亩0.3—0.5千克闷棚熏12—24小时。
(2)采用高垄覆膜和搭架栽培,配合滴灌或膜下渗灌等节水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害。
(3)加强管理避免阴天灌水,灌水后加大通风排湿。白天温度控制在25℃以上,夜间温度控制在15℃以下。及时清除败花与下部黄叶,发现病叶、病瓜小心摘除放入塑料袋内带出棚外妥善处理。
(4)发病初期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喷雾。也可用6.5%甲霉灵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或20%噻菌灵烟雾剂每亩0.3—0.5千克熏烟防治。
5.黄瓜根腐病
症状识别分为镰刀菌根腐病和拟茎点霉根腐病,主要侵染根部。
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病初期,植株的主根或须根变黄,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以后病部明显扩展,地上部的叶片在中午时下垂,早晚恢复。几天后,根部呈黄褐色湿腐,地上部呈青枯状萎蔫、死亡。条件适宜时,从发病到死亡一般3—5天。干旱时,潜伏期长。死亡后根部完全腐烂,只剩下丝状的维管束。主根受害严重时,茎基部发生萎缩,症状容易同疫病混淆。
拟茎点霉根腐病的症状基本同镰刀菌根腐病相似,只是有时可见灰白色带状菌丝体块,在根皮细胞可见密生的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黑籽南瓜嫁接的黄瓜也发病。
发病特点温室内周年均可发病。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为镰孢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其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低洼地、土质黏重利于发病。
拟茎点霉根腐病的病原为拟茎点霉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黏重,通透性差,植株生长衰弱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与十字花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2)采用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适时松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发病前利用药剂灌根防治,主要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田间湿度大时,可配成药土撒在茎基周围。
6.瓜类枯萎病
症状特征受侵染病株现症较晚,一般在开花结实时方陆续发病。受病植株叶片自下而上似缺水萎蔫,初始早晚仍可恢复,数日后整株萎蔫;病株茎基部变褐,稍收缩,有时纵裂并溢出淡褐色胶状液,潮湿时病部有白色或粉色霉状物;病株根变褐腐烂,易拔起,剖开茎基,可见维管束变褐。
发病特点枯萎病是真菌病害,温室内周年为害。病菌以厚垣孢子或菌体随病残体在土壤或未腐熟粪肥中存活五—六年以上。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部细胞间隙入侵,沿维管束向上蔓延扩展,并能分泌毒素毒害寄主,属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病菌还可通过病残体、带菌种子及水流作远距离传播。连作(重茬)、土壤黏重板结、耕作粗放、大水漫灌可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7年以上,避免重茬种植。
(2)选用抗病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