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注释】
一体: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
蹈:实行。
人之所得:指人特有的美好品行。可理解为人与动物之区别的行为。
亲:亲近。
宜:应做。
体:指身体力行。
不可无一:缺一不可的意思。
夙兴夜寐:形容起居有节。
制:制约,约束。
决:决断。
恻隐:同情,怜悯。
发:发端。
路:途径。
均平:均等。
不失其所:指各得其所。
化:教化。
【译文】
道、德、仁、义、礼是同出一源、相互联系的整体。“道”是人们所践行的,“德”
是人所特有的美好品行,“仁”是人们所亲近的,“义”是人们所应做的,“礼”是人们所身体力行的,这五条缺一不可。所以,起居有节是受“礼”的约束;讨贼报仇,是受“义”
的决断;怀有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修行自己关爱别人,是“德”的途径;使人均齐平等,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简析】
本节指出“道、德、仁、义、礼”五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的根本。我们每天的行动之所以不能没有节律,失去规范,是因为受“礼”的约束;我们为朋友仗义行侠、肝胆相照,是受“义”的指使;我们同情弱者,乐施好善,是“仁”的自然流露;我们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是出于“道德”的原则,我们使人民大众享有平等的权利,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例文】
叔孙通制定礼法
叔孙通是位经学大师,精通礼制,做过秦二世的博士。后来,投奔了刘邦。
刘邦向来是看不起读书人的,常拿儒生的帽子当便壶,见了读书人就骂。刘邦见叔孙通一身儒生服装,一看就不顺眼。叔孙通投其所好,马上换成了楚人的短装,刘邦才高兴了。
刘邦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但那帮和他一起起事的弟兄,却没大没小,不懂规矩,经常饮酒争功,嫌官封得小,喝醉了拔剑击柱,还“三哥”、“三哥”地乱叫。叔孙通看到这一切后,就找到刘邦建议他制定礼法。
刘邦不屑地说:“我的天下是马上得来的,你们读书人算什么?”叔孙通说:“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刘邦听这话有道理,就问他该怎么办?
叔孙通说:“这个您放心,我愿意采用古礼和秦朝的礼仪来制定礼法。”
刘邦抱着试试的态度,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并叫叔孙通操办。
叔孙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他所规划设计的“朝班”礼制演练好后,请高祖出来坐朝。
那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准备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职大小,在宫门外排队等候。宫门外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雄壮威武的仪仗队排列两边。
传令官发出号令后,大臣们肃穆恭敬地按照顺序上殿,然后跪拜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刘邦见这气派这么大,十分高兴。各位《汉殿论功图》此画为明代刘俊所作,画法工细严谨,设色淡雅。取材于“汉殿论功”的典故。汉高祖刘邦初立,功臣在殿上争功邀赏,致拔剑砍殿柱。叔孙通乃说高祖召鲁地诸生,规定朝仪,高祖大喜,以为如此始知皇帝之尊。
朝臣在庄严肃穆之中感到高祖的威严。刘邦大悦,也才知道了读书人的用处。随即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赐黄金五百两。跟随叔孙通的那些学生也都一一受到了赏赐和提拔。
汉惠帝即位后,鉴于大臣们对如何祭祀祖宗陵墓和祠庙都不了解的情况,就让叔孙通继续担任太常,负责建立有关典章制度。后代关于宗庙、殡葬、祭祀等各项制度,也都出自叔孙通之手。
叔孙通为汉高祖建立的封建礼制,虽经历代沿革,但一直沿用到清末,实行了两千年。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思想,一直受着叔孙通当年建立的礼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