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争死。
【注释】
财:财力。
赏:奖赏。
香饵:诱饵,这里指引诱人上钩的事物。汉桓宽《盐铁论》:“故香饵非不美也,龟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
悬鱼:上钩的鱼。
死夫:敢死之士。
礼者:指以礼相待。
止:留住。
不倦:不停止。
【译文】
《军谶》上说:军队没有财力,士卒就不会前来应征。军中没有奖赏,士卒就不会勇往参战。
《军谶》上说:在香美的鱼饵的引诱下,必定有上钩之鱼;在厚重的赏赐引诱之下,必定有敢死之士。所以,使士卒衷心归附的是礼,使士卒乐于效死的是赏。以礼来招徕重视礼节者,以赏来吸引追求赏赐者,那么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来到了。所以先以礼相待,后来又反悔的,士卒就不会留在营中。先以赏示人,后来又反悔的,士卒就不会为之效命。只有礼、赏始终如一,士卒才会争着为其赴死。
【原文】
《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注释】
兴师:发动战争。
务:一定,务必。
不易:不改变。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良将之养士,如养自己之身,而不可少改易也。”
【译文】
《军谶》上说:要进行战争的国家,务必先对官兵多施恩惠。采取攻势的国家,务必先教养民众,以少胜多的原因,是因为激发了官兵英勇作战的热情。以弱胜强的原因,是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优秀的将帅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士卒,这样才能使全军团结如一人,在战争中取得全胜。
【简析】
本节认为“礼”、“赏”、“恩”对于士卒的士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尊之以礼,才会吸引众多士卒前来归服;只有重之以赏,才会令士卒在战斗中拼死作战;只有施之以恩,才会令士卒有昂扬的士气,军民振奋,团结一心,这样就能取得胜利。
“以治为胜”,是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显着特点。兵不在多,贵在于精。而精兵来源于平时的“养”。军资粮饷是实现军事战略目标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军资粮饷的使用无疑应首先保障用兵打胜仗。但在平时应主要用在“养”兵上,这不仅仅包括平战时的厉兵秣马,还包括“重赏施礼”、“隆恩养民”
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我军的“治”和“养”,还要查明敌军的给养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在现代战争中,保障能力对战争的影响更显突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战争的功夫在战场之外,养兵的功夫做好了,就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用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情况看,准备充分了,这仗也就不用打了,必竟战争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的。
【例文】
王翦养精蓄锐大败楚军
秦王嬴政想攻打楚国,就问李信道:“我想攻打楚国,你估算要用多少兵力?”
李信回答说:“二十万人就可以了。”
秦王又问大将王翦,王翦却回答说:“没有六十万人是不行的。”秦王听后开玩笑地说道:“王将军老了,为什么胆子也小了!”于是,秦王嬴政任命李信和蒙恬为将率领二十万人南下攻打楚国。
王翦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秦王采纳,便假装有病辞职回了老家。
李信起兵进攻平舆,蒙恬领兵进攻寝邑,皆大败楚国军队。李信、蒙恬领军乘胜追击。
后来,李信又向鄢郢进攻,击败楚军后,便领兵西进,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乘李信领兵继续西去之机,尾随于后,结果把李信军打得大败,攻占了两个营垒,杀死了七个秦国都尉,李信兵败只好逃回秦国。
秦王见此,怒火冲天,于是亲自去探望王翦,命令王翦为将领兵去攻打楚国。王翦无奈,只好说:“老臣体弱多病,脑子昏乱。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的话,没有六十万人马是不行的。”秦王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于是率军出征,秦王亲自送到灞上。
楚国听说是王翦领兵,就聚集全国兵力抗击王翦部队。但王翦只是坚守营地,不打算与楚军进行决战,而在军营内天天休整部队,让士卒们沐浴休息,并用丰盛的饮食,让士兵吃好睡好,特别关心他们,与士兵同甘共苦。
这样过了很久,王翦询问部队中有做游戏的吗?部下回答说:“士卒已能将矢石投射很远,能熟练地跳越障碍。”王翦听后高兴地说:“部队可以投入战斗了。”楚军由于多次挑战而秦军闭营不出,只好向东撤军。王翦乘机出兵追击,楚军大败;当追至蕲南的时候,把楚将项燕击杀了。楚军仓皇溃逃,王翦乘胜占领了楚国很多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