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7200000015

第15章 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

父母的心理素质,不仅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生物传递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递的意义。父母的情绪、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于是,我们注意孩子的饮食,给孩子增加各种营养,希望孩子少生病,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身体健康对于人的成长发展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心理健康寓于身体健康之中,又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提高孩子健康的整体水平,必须在重视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疾病形成受遗传、环境(尤其是环境中的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统计数据表明,精神病患者家族中,出现其他家庭成员患有同样的精神病的可能性,比一般没有精神病史的家族比例要高。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很多心理疾病的形成都与孩子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有人研究了神经症、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几种心理疾病,发现这些心理疾病的形成与儿童早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不仅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生物传递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传递的意义。父母的情绪、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好父母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反思,不断进取,敢于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可父母也有很多心理问题,如果父母自身不健康哪来健康的家庭教育?

要对父母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灵,这是教育成功的第一依据。如果我们作父母的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成长,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您自己开始准备吧!

反思教育习惯。

著名作家毕淑敏少年时曾是学校合唱队成员。有一次,指导教师训斥她:你唱歌不好听!她受到了打击,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唱歌不好听。后来在表演中,指导教师命令她“只能张嘴不能出声”,这一命令使毕淑敏深感自卑和恐惧,从此在她的一生中都不敢放声歌唱。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总是“习惯性”地批评和训斥孩子,让孩子陷入恐惧与自卑当中,要知道,这样的习惯是多么可怕呀!

可能仅仅是习惯性的一句话,习惯性的一个表情,习惯性的一个眼神,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不知那位老师是否能想到,毕淑敏直到现在也不敢开口大声唱歌。可见,教师的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呀!而我们的许多教育者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一直在告诫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看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少年儿童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好习惯自然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根本使命。

我们不得不重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那句珍贵的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正是因为知道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才需要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而反观我们自身,我们的习惯养成如何呢?我们身上是不是也有一些需要改正的习惯?我们身上是不是已经存在了一些需要改变而又很容易忽略的习惯?

作为教育者,反思教育习惯应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教师的教育习惯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担负着一定责任的。可以说,教育习惯是教育观念乃至教师综合素质最持久最顽强的表现,好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成功,坏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失败。广而言之,父母及一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习惯概莫能外。

毫无疑问,教育习惯是值得反思的,只有反思才能觉醒,只有觉醒才有行动。但是,仅仅反思是不够的,仅仅觉醒甚至一般地行动也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也许可以说,只有广大教师与父母都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发现孩子和发展孩子才有了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让人放心。

而现实中的许多状况不禁让我担心,许多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成人,比起孩子,养成的习惯肯定都是好的。这样的“自信”可能会使许多父母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在没有考虑孩子感受的情况下却自认为很了解孩子,很懂孩子。他们不清楚,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

有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油田职工总医院的一名维修工,母亲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有一个儿子名叫刘刚。夫妇双方收入不高,但家庭和睦,他们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夫妇双方都没上过几年学,虽然有较稳定的工作,但仍心有不甘,两人商定:要让儿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上大学,为父母争口气。

他们的想法得到老父亲的支持,从此刘刚便和父母、祖父生活在一起,姑姑、叔叔也常常关心刘刚,家人都视刘刚为心肝宝贝。渐渐地,刘刚身上的骄、娇二气日益浓厚,从幼儿园到小学,刘刚自恃聪明,看不起别人,喜欢听表扬、赞美之词,不爱与同学交心,对班集体漠不关心。特别是进入中学以后,一直在小学名列前5名的他,忽然发现班内学习上强手如林,尽管心中不服,但又舍不得吃苦,不肯放下架子去虚心请教老师、同学,致使成绩下降。几经受挫后由自信转为自卑,情绪焦躁,害怕面对父母。他忘不了当他在年级名列44名时,父亲暴跳如雷,抡起皮带打在他身上时,他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当他成绩下降到年级105名时,父亲的责骂他已经习以为常,皮带抡在身上已经全然没有感觉,近乎麻木。他终于发现,自己只是父母心中的“考试机器”,他感到心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分数越来越敏感,曾经面对考卷泪流满面。

当孩子的意料之外的变化让父母备感失望时,幸运的是,学校进行了“改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孝心与自立能力”的实验,刘刚和父亲主动报名作为个案。

在实验前的亲子关系测验中,刘刚和他的父母惊讶地发现,他们亲子关系的百分位在十个类型中竟有七项为最差等级。专家指出,由于父母对刘刚生活上包办一切,致使刘刚缺乏进取心、没有毅力、生活习惯差,而父母对刘刚在学习上过分干涉、缺乏一贯的管教态度,不但没使孩子的成绩提高,而且打击了他的自信、自尊。难得的是,认识到问题所在的父母,下决心要改变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从此,学校的专家讲座中,亲子课堂中,课题组办公室里,经常看到刘刚父母的身影。通过一系列学习、讨论和优秀父母经验介绍,刘刚父母开始意识到过去对儿子一直采取的“习惯性”地简单粗暴,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老师的帮助下,刘刚的父母开始改变自己的家教态度和方法,注重同儿子交心、交流,注重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刘刚也感觉到父母的变化,在老师的帮助下,和父母共同制定了学习目标,并踏实去做,从学习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刘刚主动做家务,收拾房间,课余时间还常为爷爷讲新闻、说笑话。家中开始充满欢笑,刘刚的笑容里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的转变是让人惊喜的,父母感到欣慰,孩子感到了快乐,这就是反思教育习惯结下的美好果实!

父母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记录亲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父母应该准备一个本子,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父母双方要积极沟通。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并不是父亲或者母亲单独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父母双方的密切配合。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要双方先达成一致,否则当父亲或母亲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另一方会横加干涉甚至搞破坏,这肯定会导致教育无效。

征求孩子的意见。往往父母在决定家庭中的某件事情时,都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一般都是父母说了算,而很少考虑孩子的任何意见。其实父母可以问问孩子,爸爸这样做你认为好吗?妈妈这样决定你同意吗?这其实也表明了你在尊重孩子,同时也给孩子一种印象,自己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我不能任性耍赖,我要尊重父母的意见,这样的感受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寻求支持。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碰到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该学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可以请教学校老师,也可以问同事、朋友、邻居等,学习别人的好的经验,也是反省自己的教育习惯是好是坏的一种方法。

餐桌训子有害健康。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从早晨起床开始,一家人就忙忙碌碌,中午饭也大多是孩子在学校吃,父母在各自的单位吃,只有晚饭的时候才是一家人相聚的美好时光。这时候,全家围坐在餐桌前,吃着可口而丰富的饭菜,幸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父母可能会因为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而感到十分内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周之内,能够每天都跟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母亲仅占64.8%,10.8%的母亲一周跟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次数少于4次。对于父亲来说,情况更为严重。能够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吃晚饭的父亲仅占45.6%,而有15.8%的父亲跟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次数每周少于4次。

父母们虽然为此感到内疚,但并没有充分利用和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机会,往往会表现出对于孩子学习方面十分急切的关心,在餐桌上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而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真实感受,导致有些孩子害怕晚饭时光。

在孩子们眼里,餐桌是个既诱人又可怕的地方,因为父母们常常在这里进行“餐桌教育”。在与32名小学生座谈的过程中我发现,父母们经常在餐桌上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其中,有10名一年级的小学生说,他们吃饭时,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好好吃饭,不要说话”,其余22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则都在餐桌上聆听过父母的“谆谆教诲”,而且都是因为学习上的事。父母在餐桌上训孩子几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一般每周都要有3次至4次。如果是临近期中、期末考试,那么餐桌上训孩子的次数更会明显增多,有的是顿顿吃饭时,父母都要唠叨学习上的事情。

一位小学生说:“我要是成绩不好,我妈虽然让我吃饭,可她不理我,饭桌上一句话也不和我说,有时连续几天都是这样。我吃饭时,也没有食欲,心里特别难受。”还有一个学生说:“饭桌上只要父母一查我的学习情况,我就饱了,什么也不想吃了。可他们偏偏在这个时候问个没完没了,查个水落石出,好像存心不让我吃饭似的。”

其实,吃饭的时候训斥孩子对身体健康有害,这个道理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明白的,但危害到底有多大,许多父母都说不上来。那么,请大家听一听儿童健康专家高影君教授怎么说。

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不好,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致使血管收缩;同时胃黏膜血流量明显减少,因而胃液也随之减少。这是因为胃液的分泌,必须有足够的血液。所以,为了使吃进体内的食物得到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吃饭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也就是说,为使食物在体内得到充分的消化,父母们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不仅要注意饭菜的色、香、味等质量,还特别要注意孩子吃饭前后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心理状态。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用最原始的方式做过一种动物胃液分泌的实验,说明人的情绪不好,也会影响胃液分泌。将一支管子通过狗的腹部插到胃里,胃液可通过管子流到外面的试管里。当给狗吃东西时,突然将一只猫放在狗的面前,这时狗的胃液就停止流出,直到把猫拿走,狗才恢复正常。同理,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经常受到训斥,胃液的分泌也会逐渐减少,同时胃等消化器官的蠕动也会出现异常,显然要影响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如果经常如此,还可能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致使孩子产生不愿意回家吃饭、害怕同父母一道吃饭等等心理障碍。这样的教育势必导致失败。相反,也有专家实验,孩子愉快进餐可以促进健康。北京某幼儿园,在吃饭时候由专家指导,选择几首古典音乐或轻音乐给孩子听。实验时,对照组不听音乐。一年后体检发现,吃饭时听音乐的孩子血色素较未听音乐的孩子高。

可见,餐桌上训斥孩子,不仅对孩子的生理健康有很大危害,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另外,也有的家庭几乎是“无语家庭”,全家人很少交流,吃饭的时候也不说什么话,父母不说孩子,孩子也不顶撞父母,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

那么,在餐桌上父母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不要在餐桌上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您可以在饭前或饭后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但不要在餐桌上这样做。即使选择饭前饭后也要与吃饭的时间相隔一个小时以上。如果马上就要吃饭了,您把孩子训斥一顿,那么孩子同样不能愉快进餐。

餐桌上谈论些愉快的话题。吃饭的时候的确是一个忙碌的家庭交流的好机会,但要尽可能和孩子交流一些各自知道的信息或谈论些愉快的话题。现在信息很多,父母和孩子每天都接触很多不同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大家交谈一下,既互补了各自的见识,父母又可以通过和孩子的交谈了解孩子的生活,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播放就餐音乐。舒缓、柔和的音乐能增进就餐时的愉悦心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在吃饭时在家播放一些高格调的、健康的音乐,不仅能调节一家人的就餐情绪,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音乐熏陶呢!

不要让孩子在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从小就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看书或看电视,因为看书或看电视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样不利于孩子吃下的饭菜的消化吸收。父母要求孩子做到,当然自己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真正温馨的就餐氛围。

不要把家变成教室。

在给父母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有些父母对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感到困惑,从内心讲,他们特别想配合老师管教自己的孩子,但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许多父母来咨询如何帮助孩子听写,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如何给孩子出各种算术题目。听来听去,我感到这些父母是在机械地与老师保持一致,他们大多以为父母配合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家里帮助孩子做各种学习上的事情。

实际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相互的联系,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机制、教育重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变成教室。

有一对夫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丈夫是著名的法学教授、博士,妻子是一个高校的副教授。他们两人都来自农村,都是靠各自的奋斗留在了城市。因此,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和他们当年一样。但在他们眼里,儿子可是不太争气,学习成绩总也不能拔尖。于是,夫妻俩总是忧心忡忡。

为了让孩子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忆苦思甜”,甚至动用自己的智慧为孩子补课。于是,家变成了课堂,孩子放学回来,周六周日,夫妻俩几乎是轮流值班,不停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他们还给孩子买了各种练习册,对孩子搞题海战术。孩子的老师也总是给他们任务,要他们在家里多配合学校,多给孩子开小灶。

可是,软的硬的都试过以后,他们发现孩子还是原地不动,在班里成绩仍然中不溜,作业不硬逼着是不会按时完成的,考试前一问就说会,可是考试后的分数总是不高。夫妻俩说多了,儿子还振振有词:“现在不是减负吗?你们这样做是加重我的学习负担!”弄得夫妻俩一时无计可施。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夫妻俩改变了看法。

那次,孩子学校里举办联欢会,班上的同学都要求表演节目,儿子也表演了一个节目:学狗叫。令夫妻俩吃惊的是,儿子的狗叫还真的非常像!简直惟妙惟肖!和儿子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怎么从来不知道儿子还有这个绝活?

晚上回家问儿子,儿子说:“每次到农村亲戚家去都会听到鸡叫狗叫,我就仔细听,发现它们发音的特点。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听到鸡叫狗叫,我也跟着学,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小窍门,能模仿老狗、小狗、公鸡、母鸡、小鸡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叫法。”

儿子的话令夫妻俩深思:别看孩子学习不怎么上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还真的挺动脑筋的,而且乐此不疲。看来,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兴趣为主。对孩子来说,浓厚的兴趣才是他最好的学习动力。兴趣可以使孩子忘记疲劳,感受快乐,兴趣可以使孩子不用监督,自得其乐。

从那以后,夫妻俩改变了以前的做法,他们在家里主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发现孩子爱下围棋,他们就给孩子请了围棋家教。而过去他们一直逼着孩子练习的毛笔字,孩子不爱练,他们就给停了。

这样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儿子不仅围棋方面获得了业余围棋初段证书,他的习惯、性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文化学习方面比以前认真多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考试成绩也有所进步。

生活中其实有许多和这对夫妻一样的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小时候一样,他们被老师要求着配合学校的教育,但是他们却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也不了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因此常常把家庭当成学校的延伸。学校教育的重点是要向学生传输知识培养高尚道德,而家庭教育则不应该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孩子的作业本和考试分数上,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培养应从习惯、兴趣入手。

怎样让家庭发挥学校起不到的作用,让孩子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不做“第二老师”。有些父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孩子复习功课、默写单词、检查作业方面,这样无疑把自己变成了第二老师,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区别,也使一些孩子因此而厌烦父母的说教。懂教育的父母要保持自己的特点和自主性,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使家庭成为让孩子身心愉悦倍感亲切的摇篮。

每天孩子放学回来问一句:“你在学校过得开心吗?”不要在孩子一放学回来时,就劈头问:今天学了些什么?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应该首先关心孩子的情绪,关心孩子在学校里到底过得开心不开心,如果孩子开心,就让他和你分享他的开心;如果他的回答是不开心,那么就要弄清楚他不开心的原因,并尽快帮助孩子改变心情。

教孩子下棋。孩子总是喜欢游戏的。有专家指出,教孩子下棋既可以满足孩子的玩的需要,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因为玩棋有玩法,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而且玩棋的时候需要动脑筋,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所以,父母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孩子玩象棋、围棋、军棋等棋类游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有益的。

父母无为乃大为。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正是水的显著特性,也是老子给予我们的人生大智慧。

尽管“不争”是老子的名言,许多人读了还是会摇头:“这是个竞争的时代呀,不争怎么行?”如果谈到教子“不争”,不少人也会疑惑:“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竞争的孩子将来怎么生存?”

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见到了太多太多的“争”。

一争宠爱。谁不知教师的权威?教师喜欢哪个学生,哪个学生就如坐春风。况且,独生子女在家受宠惯了,万一在学校失宠怎么受得了?所以,父母们竞相向教师示好,争取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偏爱几分。

二争职位。谁不知学生的地位有差别?如果孩子当上学生干部,不但有助于自信心的养成和能力的锻炼,各种机会也会增多。所以,有些孩子跃跃欲试,父母也倍加热心,还出现了贿选的现象。

三争分数。谁不知道分数的厉害?无论中考还是高考,一分之差便可能决定是否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学校。所以,为了自己胜过别人,有些学生在大考之前放“烟幕弹”,称自己“大考大玩”,希望同伴去傻玩而自己悄悄用功以求胜出。有的明明会做一些难题却说不会,拒绝帮助同伴攻克难关等等。

另外一方面,父母不禁也在争“为”。

我曾经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一项大型调研,即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全国约50%的城市独生子女学习过钢琴等乐器,其中10岁及10岁以下占61%,11岁占61.3%,12岁占57.1%,13岁占51.1%,14岁占47%,15岁及15岁以上占42.7%。

前些年,中央音乐学院对3297名琴童父母的调查证实:50%的琴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为严厉的管教。调查发现,11.4%的父母有时打骂孩子,33.3%的父母偶尔会为此打孩子,至少44%的孩子因不“听话”经常受到父母批评,21%的父母经常威胁孩子,40%的父母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另外,47.4%的琴童很少有玩的时间。

这些都是父母以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而选择的“为”,不管孩子的意愿、兴趣,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

将心比心的我绝对相信,琴童的父母可能比别的父母更爱孩子,更关心孩子的发展。只是不容回避一个尖锐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心”和“爱”呢?

这使我想到了老子“无为”的理念。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老子在论述了美与丑、善与恶等事物对立统一之后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以此自居。也正因为他们不立功自居,因此其功绩就不会失去。”(陈国庆、张养年注译,下同)

这段话的核心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也是老子首次提出“无为”的概念。必须指出,老子的“无为”之说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去做事,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也许可以说,无为的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科学发展观。无为就是不强为,不妄为,就是按规律去做。今日教育出现的问题,许多都与违背规律的强为妄为有关。无数个走上歧途甚至绝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师太有作为的悲剧作品。

自由是天才成长的真正摇篮。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巨匠的成功,都得益于父母的无为无不为。发明大师爱迪生的故事尤为经典。

2005年是全世界享受电灯光明120周年,谁不感激它的发明者――伟大的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然而,1855年,8岁的爱迪生上学仅3个月,就被老师开除了,理由是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

原来,爱迪生连续在考试中倒数第一,而且怪问题太多。譬如,老师教学生念字母把A念“ei”,他就问:“老师,A为什么要念做ei呢?”老师又教1+1等于2,他又问:“老师,为什么1+1等于2呢?”老师气坏了,用竹片打他的头,骂他“糊涂”。

爱迪生的母亲也当过教师,她在与校方争论无效的情况下,自己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其方法正是无为之法。她发现爱迪生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就专程上街买来《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入门》,又把地下室借给儿子当实验室,任由他大胆探索。

谁也想不到,爱迪生第一个科学实验计划,竟是让人在空中飞翔!他相信:如果在人体里充上比空气还轻的气体,那么,人就一定能像气球一样飞向天空。于是,他选择了一种爆发剂,据说可以制造比空气还轻的气体。他又鼓动好朋友奥池:“你想飞不?想飞,我有办法让你飞!”奥池一向佩服爱迪生,就同意了,口服了爆发剂,结果人没飞起来,却肚子疼得满地打滚。自然,爱迪生的母亲承担了责任,又请医生为奥池治疗,又向他父母赔礼道歉,又教训自己的儿子。但是,母亲依然没有剥夺儿子做实验的权利,而正因为如此,爱迪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事实证明,爱迪生的母亲因无为而成大为,恰恰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并创造条件让其把潜能变为了现实。

父母如何做到无为而为,我的教育建议是:

与孩子签个“君子协定”。有关孩子的事情,父母应该问清孩子的想法、理由,让孩子自己决定,不要加以干涉。譬如孩子要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会由于训练活动影响学习,但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和孩子来个“君子协定”,双方共同拟定注意条款,并督促孩子认真遵守。

在孩子考试时“闭嘴”。许多父母在孩子考试期间很爱唠叨,左打听右打听孩子考试考得怎么样,使孩子感到压力很大。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少一点“关心”,能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孩子考试时父母不问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奇怪,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关心我了?当他主动告诉你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与孩子交换角色。在孩子心中总会对父母有一种期望,希望父母是什么样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才令他幸福;同样的,在父母心中也对孩子有一种要求,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才满意,但往往双方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与孩子交换角色,从而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

教子要做人中人。

每次我问孩子们长大想当什么人,太多太多的中国孩子想当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博士后。试想,他们美好的梦想都能实现吗?也许,他们连升入大学或找一份工作都很困难。到那时候,他们美梦成泡影,怎能不沮丧绝望或者怨气冲天呢?

当然,人应当志存高远,但这志是为人类服务之志,这高是行行出状元之高,而不应当是志在高居人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做人中人,就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北京的王松涛老师就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培养孩子成为人中人吧!

因为一个重要的全国会议,有一些重要的人物要经过,我被堵在路口15分钟,在这15分钟里,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这15分钟之前,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送到清华、北大。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是有本事的,最权威的。或者说: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在某种意义上,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虚荣心,满足了教师的成就感。所以平时我们经常这样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院校,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一份好工作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从此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上人”。正是这样反复的教育,形成了整个社会一种反常的共识:努力学习就是为了今后成为人上人,只要成为人上人就拥有了“你通过,让别人等”等诸多特权。而正是这样的人上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甚至扭曲了个别学生的心理;同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育不知伤害了多少资质普通的孩子,因为他们无论怎样努力,考上清华、北大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而我们每一名教师心里也都非常清楚:真正成为人上人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而支撑社会大厦的却是那90%的人中人。当我们的老师把教育观念摆正到培养人中人的层面上,以一颗平常、慈爱之心,正视孩子身上的诸多差异。扬其长,补其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人时,我们应该更有成就感。

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学生,经过努力,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也许是一名司机、售货员、修理工、保险销售员、教师、公司职员等等,而这些岗位都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想像一下:他们每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努力工作。有一天,你路过哪里,或者坐上一辆公共汽车,或者去商店买东西,有人亲切地唤你一声:“王老师,您好!您还认识我吗?”我想,我的心里同样会感到一种幸福。

一个正常的社会当然需要一大批精英,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既然是精英那势必是少数,可是支撑起社会大厦的却是那千千万万的大多数。把我们教育的重点转向全体,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平等相待,都能够在老师的关注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才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的最扎实、最具体的工作。

这篇文章我称之为神来之笔。

我也有和王老师相同的感受。我在做中日儿童教育比较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个令人感慨的现象:中国父母希望孩子成为非凡的人,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平凡的人。

日本的中小学校集会时,会邀请所在社区一些极平凡的人,如店员、花工之类的普通职工,并请他们登台,与学生见面和交流。中国的中小学校集会,总习惯于邀请名流人物和各方面领导,几乎很少会请普通的社区职工登主席台。即使校庆,中国的学校也往往请那些成为领导或名流的学生登台露脸。一句话,中国人追求非凡,日本人追求平凡。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陷入困境,而日本的职业教育始终生机勃勃。

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

中日两国的不同教育自然有不同的后果。当中日孩子在同一餐厅就餐之时,日本学生会向厨师鞠躬致谢,并尽量不剩饭菜;而中国学生无动于衷,他们很少会向厨师鞠躬致谢,从心里也很难产生多少敬意。

也许有人会说,日本学生鞠躬致谢是习惯。是的,这是一个习惯,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中国学生为何缺少这一习惯呢?在一次赴日访问中,一个9岁女孩的行为让老师大为感慨,因为她虽小小年纪,却已经分清日方领导级别谁高谁低,并为之准备了不同档次的礼品。这不是中国社会风气的缩影吗?

这就是中日教育的一大差异,中国父母望子成龙,而日本父母教子甘于平凡,所以对孩子的态度自然迥异,对孩子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要知道,我国的大学升学率仅为26.2%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鄙视平凡只讲非凡,只会让大多数人备尝失败之苦,甚至会成为社会不安的隐患。现代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定是充满了对每一个人的深刻尊重与关怀的教育。

父母如何放下“恨铁不成钢”的压力,让孩子成为人中人,我的教育建议是:

学习“低调教子”。我们许多父母常常会向孩子提出期望:要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要读硕士、博士,要出国留学等等,这些期望都属于“高调”,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毕竟高目标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父母应该学习“低调教子”,要实事求是地向孩子提目标,对孩子来说,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事。

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果你的家庭十分优裕,可以在假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社区或福利院等地方,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注意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善心,有一颗善心的孩子会友好地与人相处,而不会时时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其“优越感”。

带孩子去上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情况,体会工作的艰辛。当然,孩子可能在亲身体会后对劳动、职业的认识更深刻,告诉孩子,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劳动是光荣的。

同类推荐
  • 0~1岁宝宝喂养全程宝典

    0~1岁宝宝喂养全程宝典

    本书将根据宝宝生长发育迅速的这一特点,为新妈妈提供一套关于饮食、营养、护理、健康的宝宝喂养方案。
  • 怀孕必须注意的365个细节

    怀孕必须注意的365个细节

    情绪是人的反应性心理活动的表现。从性质上说,它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或不确定的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期望值和实现值之间所表现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有一对夫妇,希望很快地顺利怀孕,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如愿,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的或不确定的情绪状态产生;相反,如果这对夫妇持坦荡、乐观的态度,即使没有及时怀孕,也仍然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 让孩子心悦诚服

    让孩子心悦诚服

    让孩子心悦诚服,强调的不是让孩子乖乖听话,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双方共同体味到一种爱的圆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家庭教育最理想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离你并不远。本书提供精准的沟通工具,让孩子与父母在放松的状态中,懂得对方,一起成长。在本书中,她用最典型的真实案例提醒……
  • 玫瑰花开怎么办

    玫瑰花开怎么办

    本书在深入全国各地的中学、家庭,对青春少年早恋现象进行深度调查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全面分析了少男少女早恋的复杂原因,列举了少男少女们早恋的种种现象,想少男少女们之所想,急少男少女们之所急,帮助青春少年破解各种早恋的心理困惑;同时本书还就青春斯少男少女如何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尽享花季友情的斑斓阳光支招献策,对少男少女们在青春期同到的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答疑解惑。总之,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少男少女青春期必读指导读物。青春少年们,请捧读它,让它引领着你走向健康、快乐与成功。
  •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名家教子书·世界经典

    本书共10章,即10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方法各自成章。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相信每一位父母一定能够从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中得到启发,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热门推荐
  • 撩动情思

    撩动情思

    她是谁?她是一块没有被开垦的芳草地!什么?她叫采荷?本人号逐浪,妻采荷也,相面先生说的。凭什么?你想采?我不想采么?如果我得不到,我就把她引荐给地方军阀,看你怎么办?你敢!
  • 红妆女

    红妆女

    “唉,你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哦,我好好的拯救天下你怎么就把我关起来了。”慕依小可爱发出了疑问。洛伊神色不改:“媳妇跑了还不追,我可是追了你两辈子。”话音未落,慕依又跑了,这次遇见了忠心耿耿的小贴心沪洱,还遇到了小太阳上官誉,还遇到了偏执的云叶,还有淮桑。等等,这么多人,洛伊不着急才怪,追妻路漫长,只是追着追着,慕依变成了素娅女神,女神面色冷漠。咋办,媳妇不认识自己了。好吧,这一切都是一场阴谋。爱与恨,是与非,忠与奸,这乱世,是否有真正的法则。
  • 武神霸世

    武神霸世

    少年穿越异世,修功法,得奇遇,脚踏敌人身体一步步冲向巅峰,成就无上主宰。
  • 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女生爱女生会怎么样呢?爱对那个人了吗?孙景正:我爱你不要离开我好吗?王妍慧:可是我不爱你了。
  • 独尊剑步

    独尊剑步

    古时华山有一铸剑师,人称“华山独居客鹿霆”。一日天空巨响,落下一物,鹿霆前去查探,见此物乃天外玄铁落在凡间,鹿霆十分高兴,将此玄铁拿回住处,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锻造,终于铸出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正愁无名可取之际,好友“昌黎水问雎”来访,水问雎见此宝剑十分喜爱,鹿霆随把此剑赠予水问雎。此时以入夜,繁星点点,圆月东升,在看此剑,发出红彤彤的亮光,二人不由得瞠目结舌,来了灵感,取名此剑“圆月殳彤”……剑
  • 繁星点点照亮你

    繁星点点照亮你

    热爱游戏的宅家少女,全能的闪光少年,我们的青春,肆意而张扬
  • 网游之超级外挂

    网游之超级外挂

    人类末日降临,游戏宅男石轩与其他人类不得不进入人类文明的最后希望之地——《第二世界》在离开前外星人朋友所留下的超级外挂的帮助下,石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子,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成长······人间界,修真界、仙界、神界一切尽在《网游之超级外挂》(感谢起点封面制作组)
  • 洛少,离婚吧

    洛少,离婚吧

    她心脏病发作,在手术台上垂死挣扎时,他却让医生给她做绝孕手术。“离婚吧。”三朝回门,她满心的等待,却换来他的离婚协议书。她一笑:“不,我不答应。”“离婚吧。”结婚后的第三个月,她遍体鳞伤将已经签了字的离婚协议书,递给他。这次,换他愕然。她以为,人的心是肉长的,只要有一方付出,那么,婚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只是,结婚之后她才知道,原来,婚姻不是靠隐忍来勉强的,所以,她放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时空行者之时空战役

    时空行者之时空战役

    在二十六世纪量子门首次诞生。科学家选拔一批特战小队称时空行者首次进入量子门。时空行者穿梭到一颗名为坦撒的型星,这颗星球已经几乎荒废,时空行者却不料遭到异兽袭击,量子门也随之毁坏,在逃出异兽攻击后,时空行者找到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种族称为坦撒星人。但是坦撒星人的种族几乎处于灭种边缘,在种族灭亡时告诉了时空行者一个危及到全宇宙的阴谋,并将种族所含的科技成果的科技芯片交给时空行者,利用最后能量送时空行者回到了地球。时空行者把科技芯片交给了科学家,将这个阴谋告诉了科学家,科学家利用坦撒星人科技制造出新的量子传送门,赋予时空行者肩负全人类重任回到坦撒星人覆灭之前同其阻止这阴谋,一场穿梭在各各时空的战役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