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人类惟一的摇篮!大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根!大自然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儿童越来越多地与机械打交道,例如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有一个“重新启动”功能,画面出现故障时的解决办法之一是按“Reset”(重新启动)按钮,于是又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并不像计算机的“Reset”按钮那么简单,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许多“理所当然的生活智慧”正在慢慢被忘却,为此加强培养信息社会孩子们的基本生活能力便显得格外迫切。
现在的孩子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一位初中生曾经说过:“我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人,可我却没有自由,没有游戏的时间。平时,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出去,他们说外面不安全,怕我被坏人骗。即便跟同学一块出去,他们也不允许,怕我摔着磕着,怕我被学习不好的同学带坏。我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真正快乐地玩过,我的娱乐范围只限制在家中,只限制在电视机和游戏机上。我真想跑上山冈和风儿游戏,与云儿赛跑,让阳光抚摩着我。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惬意的生活啊!”
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让无数人痛心疾首:几位少年到大森林里去探险,不幸迷路,当大人们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被冻饿而死。老师、父母涕泪横流,后悔不该让他们冒这个险。然而,当成年人仔细观察现场时,一种更深刻的痛直冲心房:在孩子们周围就有野果子,可他们竟然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够充饥。如果他们吃些果子,再不断地跑动产生热量,就不会发生如此惨剧了。父母们大多只想保护好孩子,却没有想过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学会野外生存的技能。父母们的能力真的能够覆盖孩子的一生吗?有哪一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只懂得ABCD,却不认识五谷杂粮?
绿色的城郊、神秘的山谷、宽阔的原野、金黄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老师吗?是啊,父母们只希望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难道大自然不是一个让人受用终身的老师吗?放开胆量,让孩子去体验吧!
亲近大自然。
四月的一天,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在路边发现了一株开花的蒲公英,他摘下这株蒲公英带到班里。
“在哪发现的?”听说是在路边的水泥地缝里长着的,同学们不禁为蒲公英的生命力之强而感动,一下子,教室里有关蒲公英的话题成了同学们谈论的中心。一位男生从研究植物的爸爸那里了解到蒲公英的一些知识,他告诉同学们这棵蒲公英是西洋蒲公英,于是同学们决定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本地的蒲公英。期间,父母们也被带动起来,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到郊外寻找蒲公英,并且到图书馆查资料,了解到除了西洋蒲公英和本地的蒲公英之外,还有七个种类的蒲公英,于是又有许多人帮助采集各个种类的蒲公英。
蒲公英一下成为班里同学们最关心的东西,老师顺便让同学们写有关蒲公英的作文,同时决定让孩子们自己种植。每个孩子都在用过的牛奶纸盒里埋下了几粒种子,看着种子发芽、幼苗一天天地长大,孩子们充满了喜悦。蒲公英的成长记录被孩子们用诗和文章表现了出来。
小小的蒲公英不仅是孩子们观察、描写的对象,而且成为学生、父母和老师情感交流的纽带。
谁也没有想到,大自然中小小的生命竟然成了鲜活的“教材”!
北京的一天,小记者们去访问国家总督学柳斌爷爷。12岁的孩子问62岁的老人:
“柳爷爷,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事?”
“捉小鱼小蟹呀!”
柳爷爷兴奋地脱口回答。他说:“小时候我住在农村,我家旁边有一条河,小河里小鱼、小虾、小螃蟹可多啦。我很会抓小鱼,双手轻轻插入水里,就能捧起一条鱼。我和小鱼玩一会儿,再把它放回水里。抓螃蟹最有趣,夜晚打着灯往河里一照,河边被照得通明,螃蟹一见亮就躲了起来。这时,只要你轻轻搬开河里的石头,就会看到小蟹全都在石头下面……”
我完全理解柳斌先生的强烈感受,因为我的童年在青岛海滨度过。曾经深深迷醉于故乡的山山水水,并深信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我也能够充分体验柳斌先生对童年生活的一往情深。他之所以全力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因为身负领导使命之外,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包括童年经历也不无关系。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据说,越是与大自然亲近,越容易感情丰富;越是顽皮好动,越使生活乐趣无限;而感情丰富又顽皮好动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人。
我常常在想,大自然对于人类究竟是什么呢?
生活无数次地证实,亲近大自然的人,固然不能保证永远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而疏远大自然的人,注定难以进入和谐人生的正常轨道。
柳斌先生说:“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会的孩子,但首先应该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我们需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不能以一代人的刻板为代价。因为被这种呆板所钝化的,恰恰是人类活跃的思维,被磨损的恰恰是灵感与悟性。”他还特别强调:“童趣、童真、童心必须予以精心保护,使之不受践踏,不受破坏,因为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卢梭说: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早在18世纪,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高举起自然主义教育的旗帜。他大声呼吁:
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一位大教育家陶行知。他在批判旧学校“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同时,创造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陶行知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遗憾的是,卢梭和陶行知的这些现代教育思想,在今日中国似乎失传了。
现实状况的确让人感慨万千。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回归大自然的必要性乃至紧迫性,另一方面,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甚至偶尔走进山川竟觉得索然无味,似乎远不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得痛快!如果再仔细瞧一瞧,会发觉许多孩子小小年纪而心已经很苍老,也许早磨出了茧子。
本来,这些可怜的孩子还盼着春游,去看一看他们惦记了一个冬天的田野,去听一听让他们心灵飞翔的鸟叫,可是,“禁止春游”!“禁止秋游”!“禁止一切野外活动”!一道道禁字当头的金牌呼啸着飞来,像滚滚乌云遮住了童年天空的阳光!
让孩子像小马驹儿一样,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吧!让他们摔跤,让他们淋雨,让他们汗流浃背,让他们仰望蓝天大口喘气……
现代的人是一个亲近自然的人,而绝不是一个远离自然的人。
怎样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我的教育建议是:
解放教育。今天中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校不敢组织孩子参加野外活动,夏令营、冬令营、春游、秋游大为减少。学校为什么不敢组织?是因为怕出事,一出事就打官司,父母把学校告上法庭,学校输怕了。越不组织,孩子越不能得到锻炼,越不组织,孩子越没有经验,越容易出问题。因而我们要尽快解放教育,让我们的教育更适合孩子,我们不需要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
父母要经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父母要学习一些关于自然的有关知识,并把自然知识教给孩子。每一周或两周带孩子到野外考察一次,让我们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经风雨见世面,去开阔眼界,增强自己的耐力,热爱大自然,成为一个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走进星星河。
对于孩子来说,星星河是一条充满魔力的河,她让心灵的荒漠变成了绿洲,她让勇敢代替了懦弱,她让孤独变成了欢乐。
对于成年人来说,星星河是一条无比神奇的河,她使代沟变成了彩虹,她使困难的教育变得轻松愉悦,她使生活美得醉人心窝。
星星河的神奇魔力来自哪里?也许因为她是一条爱河。这条爱河发源于孩子的童心,发源于父母的爱心,发源于专家的慧心。
1995年的春节,北京三个独生子女家庭走到了一起,父母们为辛雨奇、陈若欣、周鹤三个小女孩组织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春节晚会,并且举行了激动人心的评奖活动和颁奖仪式。
这三个独生女走到一起是非常自然的。她们是幼儿园的好朋友,又是好邻居。幼儿园毕业后的假期里,她们难以忍受没有同龄伙伴的生活,频频打电话约好朋友来家里玩。令人欣慰的是,三家的父母感受到了独生子女交友的强烈需求,他们不但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交往条件,还萌发了组织一个较稳定的快乐大家庭的设想。
2月9日,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辛雨奇的母亲徐国静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在电话中,她向我详谈了三个独生子女家庭合作的情况,希望依托《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发展,并恳请我帮助这个大家庭起一个名字。
当时,我撰写的中日少年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正被几百家媒体争相报道和讨论,引发了罕见的全国性教育大讨论,而焦点正是呼唤人格教育,尤其是改进独生子女教育。我得悉这三个独生子女家庭的合作教育该有多么兴奋!在电话里我脱口而出:“一个孩子是一颗星,星星们汇到一起就是一条星星河。星星河是快乐的河,星星河是大家园,就叫‘星星河快乐家园’吧!”
于是,星星河快乐家园诞生了!
1995年第3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隆重推出了《星星河快乐家园》专栏,我欣然撰写了开栏语《走进星星河》。
一个孩子是一颗星,一颗虽然明亮却寂寞的星。当星星聚到了一起,便汇成了一条星星河。
星星河,快乐的河,快乐的秘密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一闪一闪,都是千金难买的快乐创意;
星星河,智慧的河,智慧的源泉在孩子们的脑瓜里,碰碰撞撞,火花四起,令大人们不可思议;
星星河,亲情的河,亲情萌发在两代人的微笑里,一样的开心,一样的顽皮,陶醉在大自然的天地……
如果说,星星河快乐家园较适合于独生子女家庭之间的小型合作,适合于城市社区的活动,那么,怎么适合更大群体和更大范围的需求呢?1996年11月,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创造了一种新的“星星河”活动模式,即星星河快乐农庄,并在北京平谷县大华山建立了示范基地。
从此,这条悄悄流动着的星星河,流向一个个家庭,流向一个个学校,流向一个个社区,并创造出许多奇迹。这是为什么?
我国城市的少年儿童,生活在混凝土的环境里,生活在高楼大厦里面。由于其生活空间的局限,存在明显的社会体验不足的缺点。甚至有人发现住的楼越高,对孩子的发展就越不利。因为住在低楼的孩子,平房的孩子,他接触土地很方便,他会老在地上跑;而住在高层楼的孩子,他的活动量就减少了。他会只剩下远远地看,远远地观察,已经不善于动手参与、动手体验。甚至越高看得就越不清楚,久而久之,他就会远离土地,远离大自然,这对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现在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较之过去显得更加多样和快捷,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无外乎书本、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和网络等。少年儿童通过这些方式获得的几乎都是间接的知识和经验,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少而又少。网络的兴起,更使得某些东西越来越虚拟化。
星星河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城市里的孩子们拓展生活的空间,让他们到农村住到农民家里,体验农民的生活。带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参与劳动,去发现动植物的奥秘。这样一种生活,非常受孩子和父母的欢迎。
为什么受欢迎呢?后来我做了一个总结:孩子长大,是从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是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有两个特点是不能忽略的。第一是他的群体性,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长大的,是在群体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他非常需要群体。第二,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他不能只在说教中长大,他一定要亲身去体验。
星星河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亲身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亲情、体验文明等等,从而增长孩子们的直接经验,促使孩子们手脑并用,身心协调发展。可以说,星星河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让孩子在成长中体验爱的快乐!
真的,在星星河里有许多让我很感动的故事!
只要去参加星星河快乐农庄活动的孩子,都会去参加磨豆腐体验活动。城里的孩子大概都吃过豆腐,但是豆腐哪来的呢?孩子们说是商店买来的!那么商店里的豆腐哪来的?豆腐厂出的!豆腐厂怎么做的呢?不知道。
我们就让孩子自己做豆腐,磨豆浆。孩子第一次吃上自己做的豆腐,喝上自己做的豆浆,别提有多高兴啦!而且回家的时候还带上一块自己做的豆腐,给全家人尝尝,很自豪。没准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没做过豆腐呢。这么丰富的生活,您说孩子体验了之后,他的感情能不起变化吗,他的作文能写不好吗?
这就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现代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孩子每每到了大自然当中,就会兴奋得嗷嗷地叫。每个人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闪着光,非常快乐。曾经有一个难忘的细节让我记忆特别深。我们有一个农庄的体验活动,一个上百亩地的营地,想让孩子去体验农庄里的植物动物。我们为孩子们设计了很多活动,比方说挖花生,刨白薯,学习种菜的各种技术,没想到孩子最感兴趣的是爬大土堆。当时是为了给孩子挖一个可以玩水的鱼池,捉泥鳅的地方,挖出的一个大土堆。谁曾想,孩子就特别喜欢这个土堆,你冲上去我把你推下来,我攻你防,大家都以登上这个大土堆为胜者。玩得十分快乐,攻的快乐,防的也快乐。男孩子快乐,女孩子也快乐。
我想这是什么原因?大土堆有什么好玩的?其实很简单,孩子就是要回归自然,他觉得挨着泥土就高兴,从上滚下来,感觉也高兴,并不需要更多的人为的活动,爬上爬下,一个个都变成了泥猴。孩子玩完说,今天真是玩得痛快。
我想这种体验是童年不可缺少的。因为他需要去接触泥土,接触河水;他需要自由地奔跑,甚至是无规则地奔跑。这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互动。所以当时我们有点震惊,孩子生活在校园里,长时间地辛苦学习,他需要放松,需要发泄,需要奔跑,需要呼喊,这都是他生命的体现。
怎样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获得真正的能力?我的教育建议是:
带孩子走向大自然。每一个城市周边都有很多可爱的地方,父母要尽量地抽出时间来,把孩子带向广阔的远方,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孩子是离不开大自然的,孩子很渴望像鸟一样地飞向大自然、飞向天空。而且在大自然中能培养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和农村孩子交朋友。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双休日、寒暑假到农村玩。要知道,孩子爱观察,爱看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爱和同龄孩子玩,这些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与农村孩子成为好朋友,晚上能数星星,在月光底下讲故事,你说这样的生活有几个孩子不喜欢?
体验亲情。
在城市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是他成长中的缺憾。亲情所指的不仅仅是父母、祖辈、父辈给孩子的不可缺少的爱,还特别要指他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亲情。在独生子女渐多的时代,体验亲情是必不可少的。
我回想我的童年,非常奇妙,有一幕我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时候我十岁左右,我回老家,到我的舅舅家去。我的老家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我们几个表兄妹一块玩,大人对我们说,你们几个孩子上你二姨家去吧。
那是冬天,大雪纷飞,脚底下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在雪地里跋涉,非常艰苦,但是那一路我们几个孩子打打闹闹,真是很开心。皑皑白雪,漫长的路程,我们戴着棉帽子,你推我一把,我推你一把。后来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首先是我的小表妹走不动了,那怎么办呢?我们三个男孩子只好背她走,一个人背一段路。要知道,在我们也快走不动的情况下,再背上一个小妹妹,那就更艰难了。
但最后我们还是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到了二姨家。到了那里吃饭热闹非凡,人在屋子里笑,狗在院子里叫,确实很难忘。吃完饭肯定还要走回去。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简单的生活,就到二姨家拜年。但三四十年了,很多事忘记了,这件事还记忆犹新。直到现在,我见到我的大表弟、二表弟,都很亲切。我们说起来都感慨万千,还相互都惦记着。
对于我的女儿,我也是经常带她回青岛。故乡,其实是滋养亲情的圣地。
或许由于在北京的生活太优越了,在青岛的日子,才使女儿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并发出内心深处的惊叹!
那年大年初二的晚上,我们一家和我父母、哥哥嫂子等八人,应邀去我表姐家做客。母亲是表姐的姨,也是表姐惟一在世的长辈亲戚,所以如母女般亲密。女儿管我的表姐叫“大姑”。她每次来青岛,必定到大姑家吃饭。女儿一岁多时站立不稳,曾坐扁了大姑一盖帘饺子,给一家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依照山东的风俗,尽管是自家人,饭菜也是极为丰盛的,甚至到了叠盘子架碗的地步。可是,女儿却惊讶地发现,这一个又一个挺麻烦的菜,竟是大姑在煤炉子上烧出来的。已经快60岁的大姑,身子高大肥胖,弯着腰在炉子前忙碌着,汗水从脸上、脖子上流下来。
女儿的心灵显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饭也吃不下去了,直叫:
“大姑,别忙了,快来吃饭吧!”
大姑转过脸,憨憨地笑笑,说:
“好,一会儿就好了。”
女儿在北京长大,在她印象中,做饭就用煤气或天然气,懒得做饭就去饭店吃,怎么可能烧煤做饭呢?我告诉她,中国大多数人都像你大姑这样生活,还有不少人连大姑也不如呢,这就是现实。女儿沉默了很久。
表姐常说她吃亏在没文化。其实,她是一个挺能干的女人,养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都有了工作,并都结了婚,而且都有房子住。表姐家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就是一家六口人的大本营,曾依靠吊铺加床等绝招度过漫长的岁月。表姐夫曾是我父亲的徒弟,人十分忠厚老实,一切听从表姐调遣,惟一的特长是赶海,捕鱼捉蟹是行家。表姐夫的这一本事给我带来快乐无限,写长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金猴小队》,从他那里获益多多。
这一切,让女儿既好奇又费解,同时庆幸自己的命运。是的,表姐一生经商,一生辛劳,因缺少文化而惨淡经营。谁知,四个孩子学习成绩无一人突出,更与大学无缘,让表姐遗憾终身。因此,她看到我哥哥的女儿考入青岛大学,羡慕得见了就夸上半天,直叮嘱我女儿好好学习。
其实,我妹妹的生活与表姐相差无几。我这个惟一的妹妹,在一家服装厂当质量检验科科长,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每月仅挣600多元钱。因第一个女儿心脏有问题,又生了第二个女儿,生活负担更重了。一家四口也长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既无暖气,也不朝阳。女儿去看过之后,直皱眉头,表示难以置信。
每次回青岛,女儿总是与妈妈挑出许多衣服或学习用品,带给我妹妹的孩子,而他们总是欢天喜地地接受。有时,女儿把一些从未穿过的衣服,也带回了家乡。
有一年春节,我们全家回青岛时,做了一件大事,说服我妹妹妹夫为他们14岁的女儿做心脏手术。他们之所以犹豫不决,一是害怕,二是没钱,因为至少要花几万元,这对他们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与女儿商量后,决定替他们承担全部费用,因为生命与健康高于一切。
手术成功了!
再一次回到家乡,我们见到的外甥女已经排除了心脏里的危险,心里备感欣慰。我想,这样一件事,女儿虽没有说太多的话,心里也一定会感到骄傲,因为她参与了挽救一个生命的努力,她懂得了什么是亲情。如今,我妹妹已经退休,工资提高了,又住进了廉租房,非常开心更是非常感激。
如何让孩子更多地体验亲情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经常带孩子回故乡看看。每个人的故乡都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正让孩子去体验生活。
让孩子跟亲戚家的同龄伙伴成为好朋友。亲戚之间交往有一个特点,确实能让孩子感受到融融亲情。父母要创造机会,让独生子女跟亲戚家的同龄伙伴成为好朋友,让他们多一些交往,弥补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缺憾。在这种交流中,他会慢慢地、自然地体会到什么是亲情,学会关爱。
培养孩子的胆量。
有的父母经常问我:孙老师,孩子胆子小怎么办呢?这的确是一个许多父母比较难办的问题。
大概在十年前,成都有一个初一的男孩子,胆子很小,经常受到班里的一个小霸王的欺负。这个孩子个头很小,他班里的小霸王个子高。这个小同学受到欺负居然不敢言语一声。每天中午放了学,要先用自行车把这个小霸王送到家,然后自己才能回家。每次给学校交钱,还得交给小霸王一份。男孩子的妈妈有病,他不敢向妈妈多要钱。因为缺钱不能满足这个小霸王,后来这个初一的男生就上吊自杀了。
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案例。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胆量呢?我给大家的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多地体验。
孩子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越多,胆子就越大。因为他经验多,就会自信、就会自强。消除胆小的最好方法就是成功的体验,比方说孩子如果害怕走夜路,做父母的最好领着他走一走夜路,他走了几次夜路之后呢,他不但会胆子大起来了,可能还会欣赏夜色的美丽。
我可以结合自己童年的经历,和大家谈一些深切的感受。我在童年,对大自然夜晚的美丽感受得非常充分。那个时候我们很多的活动是在晚上进行的。比方说我们要去赶海,赶海的时候一般都在晚上,那时候我们算着初一大潮十五大潮,潮涨潮落。等到落潮的时候呢,我们就去赶海,会有很多收获。那个时候发现月亮陪伴着你特别可爱,夜间里大海的声音很奇妙,潮水、海滩泛着美丽的光。我们在海滩上拿着铲子挖蛤蜊,在沙里淘一淘就出来了,有的时候还可以采到海螺。我们经常点着嘎斯灯,那是可以燃烧的一种燃料。左手提着嘎斯灯,右手拿着一把钢叉,?在海水里寻找猎物。比方说看到鱼,看到螃蟹,我们就用钢叉叉它,开心极了。我们能不陶醉在夜色当中,陶醉在潮汐的变化之中吗?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呀!一群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唱着快乐的歌,兴奋地谈天说地往家走。
直到现在我还怀念那段童年的生活。
有人说,远离大自然不仅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使孩子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今天孩子胆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锻炼得太少,经历的事太少,因为很多事大人包办代替了,所以说我们做父母的包办代替越多,孩子胆子越小。胆小的孩子是危险的孩子,因为他胆小,他很容易受到欺骗、欺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我曾经到辽宁的葫芦岛去讲课,陪同我的是平安人寿保险的一个姓田的主任。他给我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的小外甥很可爱,就是胆小,什么也不敢做。人家都说他胆子太小,是胆小鬼。他的姐姐说你外甥小脑有问题,千万不能让他出去跑、跳、爬高。田主任就感觉他姐姐的教育保护过度。于是,他建议:暑假的时候,让小外甥到我这里来玩吧。
这个舅舅就带着孩子在一块踢球,到海边玩,孩子玩得挺高兴。但他发现,有的时候孩子摔倒就哇哇地哭,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在家里的时候,只要摔倒了他就哇哇哭,都是他妈妈过来哄他、抱他,跟个幼儿园的孩子似的。
现在在舅舅这里,摔倒了不理他,孩子哭了半天,一看没人理他,慢慢地他再摔倒了就一点哭声都没有了。
这一天舅舅又想锻炼他,就让他爬梯子。刚把他放上去,他就很害怕,拼命地喊:救命啊,救命啊!后来舅舅给他演示爬了好几次,鼓励他说:你看很安全,努力一下你就肯定能爬上去。结果孩子试了试爬了第一个阶梯,第二天就爬了第二个阶梯、第三个阶梯,后来孩子竟然能爬到最高的地方。
这个时候舅舅就把他姐姐找来了,他姐姐一看孩子在那么高的地方,这个姐姐腿都哆嗦了,害怕得都说不出话来。她的儿子在高处兴奋地喊着:妈妈,我能上来了!事实证明她孩子小脑没有问题,而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需要一种锻炼,需要在生活中去体验。让孩子像个孩子自由地去运动,如果真是小脑有问题,要经过医生的鉴定,千万不能是由于我们的娇惯使孩子变得“无能”和“无胆”。
其实这都是大人的态度影响了孩子,实际上孩子是完全有这个潜能,经过舅舅的激发、鼓励战胜了自己,胆子也大了。这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让孩子去体验,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潜能。我的教育建议是:
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平日里给孩子创造很多体验生活的机会,比如到邻居家去借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西。只要让孩子多锻炼,他慢慢就会变得胆大。哪怕能力弱的孩子也会变得能力强,这就为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道路。
让孩子多参加实践性的集体活动。要改变孩子的胆小,就要让孩子大胆地锻炼,参加夏令营、冬令营,多体验不同于平时学校、家庭的生活。
教给孩子一些生活常识。父母不敢让孩子体验,大多是怕有危险,希望孩子平安,但逃避不能帮助孩子真正长大。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讲解一些生活常识,孩子懂的多了,胆子就会大一些,能力也会有所增强。掌握生活常识是学会生存的重要一环。
失败也是一种人生体验。
毫无疑问,每位父母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往往比孩子还着急。尤其是当孩子做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在父母看来是肯定要失败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就接受不了了,急于上来阻止孩子走错路。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主要是告诉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读来颇有启示。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孩子搞一个关于中国长城的课题研究。老师就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个长城的模型;孩子搞一个关于美国国内战争的课题研究,老师又会要求孩子做一顶士兵戴的小帽子。有一次,矿矿做的是古埃及文化研究,他决定做那个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
听说孩子要自己动手做斯芬克司的雕像,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切实际。用什么材料?石头?木头?小小年纪你能雕得动吗?做雕像,有那么容易吗?当然,我心里是这样想的,可嘴上没说。妻子的艺术细胞显然要比我多,她提出要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就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浇注、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母子俩干得有滋有味。可是到了雕像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斯芬克司的雕像已经有个粗模样,往下细雕,粗手粗脚的矿矿尽出错。卷入太深的妈妈,好像是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
矿矿当然不愿意了。他毫不客气地对着妈妈嚷道:“这是您的课题研究,还是我的课题研究?”
妈妈着急了,想说服矿矿:“就因为是你的课题研究,我才这么费心帮你。如果做坏了,你拿什么去学校交作业呢?”争多了,我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我对妻子说:“儿子这么想是对的,就让他自己去干吧,好坏都是他自己做的。”
孩子单干了一阵,终于赶在交“货”期间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看看儿子的作品,还真像那么回事。用不着任何说明,你就能猜到它是“什么”。当然不能仔细看,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最让人担心的是,斯芬克司的两条前腿从根部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自己做的。还好,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我和一些父母接触的时候发现,多数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失败,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孤军奋战,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某样事情干不好而挨老师批评,于是常常就想越俎代庖。从根源看,这无疑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但是这样的爱,可以说和那些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孩子的爱是一样的,因为在爱的旗帜下,孩子们感受失败的权利被剥夺了。
其实,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失败也是一种人生体验。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个必然伴随着错误失败的过程。鲁迅先生说过,生下来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歌曲,就是一篇诗是不可能的。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长大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对孩子尤其如此。
而我们的父母总是表现出一种完美的倾向。故事里矿矿是很有个性的孩子,他对母亲的质问,的确令我们感慨。成长要靠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最难忘的往往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虽然有的时候孩子的水平可能确实不如大人,他的知识、技能方面都没有成人熟练,但这就是他的成长。他必须经历一个自我探索的阶段,因此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所谓的失败,要给予理解、给予宽容,只有亲身经历过失败才能使孩子长大成熟起来。孩子的成长是任何人都不够替代的。
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谁能保证不失败呢?谁能保证不会遇到挫折呢?既然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事业当中都会遇到失败,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就不能失败呢?
人在小的时候其实都是丑小鸭,都有很丑陋的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和缺陷,这是每一个人的自然状态。但是可贵的是人们正是从这种丑陋走向美好,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地感受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适当地点拨,但是千万不要替代他,你替代他之后,他会不知所以然。他就成为一个空中楼阁,根基不扎实,他对自己缺乏把握。失去了根基,这个人将来也不可能站得稳当。所以说,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失败,要知道失败也是孩子的权利。
怎样宽容孩子的失败,为孩子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我的教育建议是:
尊重孩子。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在成长中失败的权利,不要着急,不要担心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正是由一种不完美走向比较完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就是一个长大的过程。
对孩子大胆放手。父母只有对孩子真正放手,孩子才能获得许多体验的机会。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
让孩子了解失败和错误之间的差别。失败不等于错误,没犯错误不等于就不会失败,教会孩子权衡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