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时候,年轻人面对婚姻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只要和对方结了婚,就等于给自己的爱情和生活上了一道保险;只要结了婚,拜过了天地,喝过了媳妇茶,拜认了岳父岳母,对方就被自己牢牢拴住了,就像一次性买了一份长期保险一样,安全可靠,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将来了。
和一个人结婚,不等同买了保险。虽然婚姻也可以算作一项投资,而且还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投资,因为当我们下定决心和对方携手走上婚姻的红地毯时,就意味着是有准备和对方过一辈子的,是准备一生厮守的。
但婚姻毕竟和保险有很大不同,保险是定向投资,可以通过趸交或者期交的方式进行,而且在年龄、性别和险种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区别。保险是很私人化的个人投资,虽然也有受益人一说,但毕竟买保险除了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外,更多的人并不期望因为买了保险而非要生活出现变故。而婚姻则是两个志同道合,至少是看对眼的人进行的生活选择,结婚仪式上不是彼此做了承诺嘛:无论对方的生老病死、健康与疾病、富贵与贫穷,都将和对方一起去面对,去承担生活的责任。
结了婚的两个人,更该谨慎和认真地对待对方。恋爱时,两个人都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优点,即使对方有一些缺点,也可以包容和理解。结婚后,每天面对面地生活,无论优点和缺点,都会毫无遗漏地层现在对方的眼前。譬如,婚前男人喜欢干净,做家务,那是为了让女生开心,但是结婚后却可能连袜子都懒得洗,甚至还把臭袜子丢得到处都是,书桌从来不整理,甚至婚前说好不在她面前抽烟的约定也忘得一千二净,甚至坐在沙发上摆着最舒服的姿势猛抽烟。
婚前的女人会将自己打扮得时刻光鲜亮丽、谈吐优雅,结婚后却有可能在家里穿着拖鞋和睡衣跑来跑去,还时常不忘挑男人的刺:这里不好,那里不对,这事要怎么处理才好,动不动就披头散发跟着电视剧情狂哭。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让进入婚姻的男女,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调矛口。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 “七年之痒”。这个七年,是和我们的审美疲劳有很大的关系,和一个人经过甜蜜的恋爱,满怀期待和喜悦进入婚姻,经过柴米油盐的浸润,经过喜怒哀乐的交融,经过长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点的碰撞,对婚姻不能持良好态度的男女,都会在长时间的对于彼此的认知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决定和现实生活中对情感的需求。
这个过程,是随着两个人的交流、沟通、了解慢慢加深的,而双方也会因为这个过程,而逐渐改变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根据配偶要求的变化而对自己进行调节。调节得好,会让感情和生活更上一层楼;调节不好,则会出现更多的矛盾,甚至只能通过分手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
有人说,如果我嫁个有钱人的话,不但可以保证生活衣食无忧,还能缩短自己积累财富的时间和过程,即使出现变故,至少也可以分到一部分财产作为生活的保障。有这么算的吗?我们和一个人结婚,如果为了对方的钱,你以为他会不知道?而且,你结婚是为了离婚吗?是为了分他的财产吗?如果是这样,婚姻又有什么意义?你第一次这么选择了,下次还有人敢选择你吗?
也有人说,只要对方听我的话就行了,结婚后,不用出去挣钱,只要安安心心在家里做好家务和孩子带好就行。你以为你是养宠物啊?宠物还担心走失呢,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你娶个花瓶放在家里,就不怕长年累月滋生病菌?
谁也别想着结了婚,对方就成了你的私人财产,对方不是你的银行信用卡,不是你的长期饭票,也不是摆在家里的花瓶,更不是呼来喝去的仆人。如果谁以为和对方结了婚,就相当于买了份保险,可以放在柜子里不理会,并且高枕无忧,那我告诉你,你只是相当于买了份意外险。持这种心态结婚的人,只不过意外地结了婚,所以也难免会意外地失去婚姻和爱情。
结婚不等同子买了保险。保险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是纯粹可以通过金钱来支配的投资和需求;婚姻则需要倾付彼此的情感,需要日复一日通过彼此磨合来达成两个人对子婚姻的共识,是金钱无法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