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敢于冒险,做事不能太本分
冒险是对成功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机遇的一次探索。做事太过于本分,什么险都不敢冒,那么你就很难获得成功。
要知道冒险有时是必不可免的,比如走路、开车,甚至吃饭,日常的一切一切都存在着一定的危险,但我们不还是在做吗?因此不要把冒险看得多么可怕,一定要善于冒险,敢于冒险。
1.冒险是成功的宝贵资本
不经过无数次的冒险,人类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社会,进化到今天能够坐在中央空调的房子里品尝咖啡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冒险是成功的向导,没有冒险精神,你便一事无成。
冒险,是对机遇的一种探索,也是对成功的一种尝试,不敢冒险的人往往难以抓住机遇取得成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七下西洋,诺贝尔发明炸药,哥白尼创立天体运行论,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都开始于冒险。没有冒险精神,人类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改革。只有带着沉重的风险意识,敢于怀疑并打破过去的秩序,通过冒险而取得胜利后,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要冒险。如果你想骑马赶路,就得抛开可能发生任何意外的想法。为了赶路,你只有冒险,除非用两脚徒步,否则别无他法。然而走路也有跌伤或因倦极而倒的情形。有人认为,这种情形只在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时代所抱的乐观想法,殊不知,在我们这样发达的社会,出门一步就危机重重。
假如你恐惧于交通事故的频繁而不敢出门的话,就只有终日沉闷地呆在家里了。但是,呆在家里,仍然没有绝对的安全。随着活动方式的增加,危险性也就成比例地产生。这么说来,难道就不能活动了?打破沉闷,寻求新奇刺激,这是现代人的共同呼声。现代人再也不安心过着平平庸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了。古时“君子不近危处”的说法,已完全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
歌德年轻时希望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于那变幻无穷的世界中而难以自拔。40岁那年,歌德游历意大利,看到了真正的造型艺术杰作后,他终于恍然大悟:放弃绘画,转攻文学。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歌德日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晚年的歌德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现身说法,告诫那些头脑发热的青年:不要盲目相信兴趣。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史,似乎大多数人早期的自我设计都带有一定盲目性:马克思曾经想当诗人,鲁迅曾去日本学医,安徒生想当演员,高斯曾想当作家……但他们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向。
那么怎样识别盲目的自我设计呢?最有效的鉴别方法是:价值。歌德就是意识到十多年的劳动毫无价值才断定自我设计有误的。这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付出了艰辛代价的探索过程。歌德感慨道:“要发现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他又说:“这需要高度的神智清醒,它只有通过欢喜和苦痛,才能学会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
这里不是堆砌故事,而实在是觉得,在我们身边,确有不少人,他们为偏见与迷信的桎梏束缚着,他们盲目到不知自由,反而说别人不自由。冒险与危机具有深层次的关联。危机就是危险之中蕴藏着机遇。常人的机遇,常人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危险之中。你想要美好的机遇吗?你想要事业的成功吗?那就要敢冒风险,投身危险的境地,去探索、去创造,不要瞻前顾后,不要害怕失败。事业成功者都具有冒险一搏的勇气与决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个冒险行动的背后,免不了有失败的影子,成功只是无数失败中的分子,不是无数失败中的分母。正常的规律是,无数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无数人的失败换来一人成功。惧怕失败,不冒风险,求稳怕乱、平平稳稳地过一辈子,虽然可靠、平静,虽然生活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那是多么的无聊。
想做大事,就不能太过本分,谁都不想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所以一定要敢于冒险。
2.确定可行,就不要怕冒险
只有真正勇敢、能去冒险的人才能所向披靡,获得成功。那些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而莽撞的人则只能引火烧身。所以说,如果确定是可行的,是对的,就一定要敢于冒险。
你听过塞蒙·纽康这名字吗?这个人出生于1835年,卒于1909年。在莱特兄弟首次飞行成功前一年半,他说了以下的“名言”:“想叫比空气重的机器飞上天,不但不可能,而且毫不实用。”
你知道约翰·莱特福特吗?他不但是个博士,而且当过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部名著前夕,他郑重指出:“天与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
狄奥尼西斯·拉多纳博士生于1793年,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他的高见是:“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国王不懂音乐,我们可以不苛责,但是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
乐评家也不懂音乐,但是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记中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教我忍无可忍。”
有趣的是,乐评家亚历山大·鲁布,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报了仇。他在杂志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贝多芬一样聋了,他运气真好,可以不必听自己的作品。”
你听说过艾伦斯特·马哈吗?他曾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他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存在。”
爱因斯坦对以上批评并不在意,因为早在他10岁于慕尼黑念小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对他说:“你以后不会有出息。”
严格说来,遭人反对、小看不是坏事,这可以提醒我们争取进步。可是,人身攻击就令人难以忍受了。就像有人所说,黑夜能挡住太阳,却挡不住流言对一个人的中伤。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曾被人批评为:“这个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上表露无遗。那双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牛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视你时,你会为了那愚蠢与无知,打他一百万记耳光仍觉吃亏。”
就算西方文学的大宗师莎士比亚,也有遭人诟病的时候。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1896年在日记中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土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1906年,他又在日记中说:“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这位雷纳尔先生爱说俏皮话,他在1906年于日记中说:“你问我对尼采有何看法?我认为他的名字里赘字太多。”连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
思想家卢梭54岁那年,即1766年,被人讽刺为:“卢梭有一点像哲学家,正如猴子有点像人类。”
戴维·克罗克特有一句很简单的座右铭:“确定你是对的,然后勇往直前。”
每一个人,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人物,总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别人的批评。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3.墨守成规难有成功的机会
当别人都在冒着危险,积极革新,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时,你如果还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么只能被踢出局。
一亿年前,地球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中灭绝。迄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招致绝迹的下场。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大自然淘汰,是社会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法则。不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承认,在一场激烈的竞赛中,凡是不能适应者,都会被淘汰。
商场如战场,刀枪本无情。如果一个人在作战的中途倒下,那只能显示其生存的条件不够。不幸的是,在各个工作场所中,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龙式人物”存在。这些“恐龙式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顽固、严苛、立足不前、缺乏弹性。
在工作上,“恐龙族”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适应环境。在他们周围有许多学习新技术、深造、更换职务、创新企业等机会,但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根本无心去寻求新的突破。
工作与生活永远是变化无穷的,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改变:新的产品和新服务不断上市,新科技不断被引进,新的任务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这些改变,也许微小,也许剧烈,但每一次的改变,都需要我们调整心情,重新适应。
面对改变,意味着对某些旧习惯和老状态的挑战,如果你坚守着过去的行为与思考模式,并且相信“我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尝试新事物就会威胁到你的安全感。
“恐龙族”不喜欢改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野心,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工作热忱,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恐龙族”不肯承认改变的事实,他们不愿为自己制造机会,而情愿受所谓运气、命运的摆布。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运,所以会选择错误,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蹒跚前进,就是一辈子坐错位置。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否获得个人成就,关键是看他是不是愿意尝试,乐于冒险,喜欢试验,能变通。这些才是获得学习和进步的唯一途径。
冒险总比墨守成规让你更有机会出头。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必须竭尽所能,获得相关领域任何的新知,耕耘出一片专属的园地,并使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还记得恐龙是怎样从地球上消失的吗?不要学做现代“恐龙”。
只有人,才能自觉地冒着失败的危险去干应该干的事,若想在得到“不会失败”的包票后投身行动,则将一事无成。
卜保罗·格蒂是石油界的亿万富翁、一位最走运的人,早期他走的是一条曲折的路。他上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应该当一位作家,后来又决定要从事外交部门的工作。可是,出了校门之后,他发现自己被俄克拉何马州迅猛发展的石油业所吸引,那时他的父亲也是在这方面发财致富的。搞石油业偏离了他的主攻方向,但是他觉得,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外交生涯延缓一年。作为一名盲目开发油井的人,他想试试自己的手气。
格蒂通过在其他开井人的钻塔周围工作筹集了钱,有时也偶然从父亲那里借些钱(他的父亲严守禁止溺爱儿子的原则,他可以借给儿子钱,但是送给他的则只是价值不大的现金礼物)。年轻的格蒂是有勇气的,但不是鲁莽的。如果一次失败就足以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的话,这种冒险事他从来没有干过。他头几次冒险都彻底失败了,但是在1961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产油井。这个油井为他打下了幸运的基础,那时他才23岁。
是走运吗?当然。然而格蒂的走运是应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错。那么格蒂怎么会知道这口井会产油呢?他确实不知道,尽管他已经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事实。“总是存在着一种机会的成分的,”他说,“你必须乐意接受这种成分。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会捆住自己的手脚。”
走运的人一般都是大胆的。除了个别的例外情况,最胆小怕事的人往往是最不走运的。幸运可能会使人产生勇气,反过来勇气也会帮助你得到好运。
4.敢于冒险就要勇于尝试
冒险一般都是对自己所不了解、所不曾接触过的事进行探索。所以说敢于冒险就一定要勇于尝试步入自己所不曾到过的“雷区”。
冒险是对生命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机遇的一次探索。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15岁的时候,只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自己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个表,他把那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戈达德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抓紧一切时间来实现它们。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乔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这是他首次实施表上的一个项目,他还学会了只戴面罩不穿潜水服到深水潜游,开拖拉机,并且买了一匹马。20岁时他已经在加勒比海、爱琴海和红海里潜过水了。他还成为一名空军驾驶员,在欧洲上空作过33次战斗飞行。他21岁时已经到21个国家旅行过。22岁刚满,他就在危地马拉的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玛雅文化的古庙。同一年他就成为“洛杉矶探险家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成员。接着他就筹备实现自己宏伟壮志的头号目标——探索尼罗河。戈达德26岁那年,他和另外两名探险伙伴来到布隆迪山脉的尼罗河之源。紧接着尼罗河探险之后,戈达德开始接连不断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标:1954年他乘筏漂流了整个科罗拉多河;1956年探察了长达2700英里的刚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与那些食人族、割取敌人头颅作为战利品的人一起生活过;他曾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马扎罗山;驾驶超音速两倍的喷气式战斗机作过飞行;写成了一本书《乘皮艇下尼罗河》。开始担任专职人类学者之后,他又萌发了拍电影和当演说家的念头,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通过讲演和拍片为他下一步的探险筹措了资金。
将近60岁时,戈达德依然显得年轻、漂亮,他不仅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探险和远征的老手,还是电影制片人、作者和演说家。戈达德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沿途他还受到过许多人士的亲切会见。
戈达德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征途中,有过18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他说:“这些经历教我学会了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尝试。”
他指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他们。“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假如我只能再活一年,那我准备做些什么?’我们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那就别延宕,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约翰·戈达德的故事再次佐证:“敢于尝试,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不仅适用于约翰·戈达德所致力的那种探险事业,面对变幻莫测的生活和未来,要努力地朝自己的目标靠近,不也是一种探险吗?
5.在冒险中猎获机遇
在人生旅途中,机遇可能会主动降临到你头上,靠你去把握,但真正能成事的人则是自己去捕获机遇,而冒险就是他们最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