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02300000037

第37章 跑江湖采访人生(1)

我的旅行记者生涯

一、“黄鱼”塞北行

一九三四年,我那位堂嫂安娜除了教学堂,在家里还收着几名学生(大概都认为学道地的英语总得找黄头发的)。平绥路货运员孟仰贤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比我大上一两岁,那时正押运货车往返于北平与包头之间。每跑一趟,就可以歇上三两天。于是,笃学的他,必然夹着书包,毕恭毕敬地找安娜来上课。我也常去那里玩,一来二去地就熟了。

那年暑假里的一天,仰贤抽冷子问我:“想不想跟着跑一趟车?”乍一听,只觉得简直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为了打消我的顾虑,他紧跟着还补充一句:“一个大子儿也用不着你花,而且管保你一路玩个畅快。”

那阵子铁路职工除了每年正式发免费乘车证之外,还经常可以带几名“黄鱼”。客车上,只消向列车长打声招呼,就没人查票了。至于货车,那就更不会有人过问了——何况带我去的这位孟货运员又是一列货车之长呢。

那时,我算是已见过不少世面了。往南,曾跨过黄河和长江,并在黄河和南海上漂浮过。往北一九三〇年我也曾到过绥远境内的卓资山。那次是跟安娜和她的一些美国老乡去的:时间很短,而且一直住在教会的高墙里。我多么想亲一亲蒙古的土地啊!尽管为了怕遭歧视,自懂事以来,我始终瞒着自己的民族成分,可顺小我就清楚自己是个蒙古人。住在古城里,我时常向往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土。我对这第二遭去内蒙——去我祖先狩猎或牧放过的地方,抱有种种憧憬:认为无论如何那里起码社会风气会比关内纯朴洁净,那里的民众必然强健壮实。

我们是在西直门上的车。平素仰贤去安娜家,总穿件蓝布大褂。如今他身穿镶红边的藏青制服,腰间还挎上个工作袋,显得格外神气。我呢,除了盥洗用具和旅行日记外,还揣着一颗渴望寻根的心。

那列货车仆仆风尘地朝着西北方奔去。过了张家口,站名牌上开始出现“旗”字。我意识到车已进入蒙古境。我的心不免悸跳起来,像是在说:“蒙古,你的一个流入关内的后生又回来看你了。这回我要把你瞧个仔细。”

客车有时间表,货车却无拘无束。有货装卸,即便小站也停,而且一勾留起码就是大半天;没货,哪怕像集宁那样的大站,它也毫不理睬,噗噗噗地照样往前开。当然,货车上不用说软垫了,甚至连一把靠背椅也没有。我和仰贤白天各坐一条板凳,晚上就地一躺。那时年轻啊,骨头经得起在硬邦邦的地板上颠簸磕碰。地板有缝,时而还望得见铁轨上迸溅的火星。只觉得这么旅行才潇洒自如哪。

列车运行中,讷讷寡言的仰贤忽而打盹儿,忽而从兜里掏出账本翻看。我则总把脸贴在那一小方窗玻璃上,目不转睛地凝望着。车一停,他就挽起袖子,把一根铅笔头掖在耳缝,泼泼辣辣地指挥起装卸货物了。这当儿,我就溜到站外,去逛市镇。等他办完公事,才来陪我做社会调查。

铁路上的人对当地熟稔,关系也多。我们不但看市容,还深入到社会底层。在大同,他曾带我摇摇晃晃地踩着湿漉漉的升降机,下到黑洞洞的矿井。在那里,看到人们以每天两三毛钱的工资,在死亡线上挣扎。更使我惊骇的是另外一种“井下”:由于贫穷,塞外到处是人肉市场。这里有八岁上就出来卖唱的小姑娘,也有替妻子所接的嫖客低声下气地点烟倒茶的丈夫。没有什么绿油油的草,遍地种的都是罂粟。开着五颜六色的花,鲜艳极了。它的毒汁却侵蚀着千百万民众。墙下贴满了各种戒烟药丸的广告,可烟馆里烟雾弥漫,炕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瘾客。

塞外并不纯朴,它也远不洁净。

归来,我怀着忡忡忧心写了《平绥道上》,登在《国闻周报》上,一九四七年收入《人生采访》,一九七九年出版散文特写选时,我又莫名其妙地把题目改为《平绥琐记》。总之,那是我写旅行特写的开始。

那并不是我头一遭去内蒙,为何以前一次的感触就没那么强烈呢?一九三〇年那回,我竟然还站在山脚下大片大片迎风招展的罂粟花丛中,让人拍过照呢。可是一九三四年我再去内蒙时,就那样触目惊心,那样愤慨,那样急切地想探索现实。

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间,我在文学道路上拜了第二位师傅:巴金。他读了我那阵子写的一些小说,对个别人物或情节也表示过赞赏。但是他嫌我的视野太窄,要我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关心社会,拥抱同类。他还要我不仅要欣赏生活中的美,更要正视丑恶。在他的启发下,我写了《道旁》等小说。

那一年,在《我与文学》一文中,我就开始认识到:“对现社会没有较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一九三六年又在《忧郁者的自白》中说:“在这师傅的鞭策下,我渐渐学习着忘记自己,而又把广大人生同自己联系起来。”那趟“黄鱼”旅行是我接触社会现实的开始。我原想毕业后重返内蒙,而且也不是没有这种机缘。只是当我一听说去了得当个官儿,我就坚决地打了退堂鼓。

从那以后,我这个有意识地不带地图的旅人,就天南地北地闯荡开了。

二、双重灾难

一九三五年夏天,天津《大公报》老板要物色的原是一名肯于安分守己伏案工作的副刊编辑,可他觅到的我这个青年,心里想的却是进报馆能当上个东跑西颠的访员,深入到生活的腹地中去。那时我对社会,对人间,真是无限好奇。我有着一颗不安定——也安定不下来的心。

我还是把编副刊的工作接过来了,而且干得很起劲。然而我更渴望的是深入生活。这从我那阵子在《文艺》副刊上写的“答辞”中不难看出。我像是在为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出着主意,其实,时常是在抒发着我自己的志愿和渴望。在《生活的舆图》中,我对费君说:“你想走入现实生活里去,这是文艺界进步分子的普遍要求。”其中当然也包括着我。在《给漂在帆船上的》一文中,我对亚君说:“世界上虽有一些乘着火轮躲在洋舱里的旅客,唯独那些在帆船上把着孤桨,经受着艰险的人,才有份观看江海的真貌。”

当时,大公报社设在天津租界里。在我心目中,那就是间“洋舱”。我所向往的却是乘一条帆船,撑着孤桨,到生活的海洋上去漂荡。

贫穷对我并不陌生。我尝过断炊的滋味,小时在上学的路上也见过饿殍。然而活到二十五岁上,天灾是怎么回事,我还茫然无所知。往日,帝王们真会挑:地理上,北平可谓得天独厚。天津还闹过大火灾。可这里,人祸不断,天灾却难得光临。

七月进报社后,全编辑部所在的那个长大房间里,我编副刊的那张桌子离译电员的不远(各地拍来的电讯,用的都是数字编码,需要译过来)。整个夏天,不断听他边译边叹息着:“黄河无缘无故干吗改道!”有时译完一篇电讯,就摇头自言自语着:“怎么好,水势越涨越凶。已经平了堤顶,可雨还在下!偏偏又刮起西北风。再涨,眼看七个县就要陆沉啦!”那阵子,报纸要闻版头条标的不是水势就是灾情。民间成立了救济水灾联合会,报纸头版正当中开了天窗,醒目地呼吁着:“多救出一条命,就为民族多留一名生力军!”

这时,有位读者来信问我什么是他的出路。我在《答辞·理想与出路》中告诉他:“这惊动了我左侧的一位正译着报告江河水位电报的同事。‘已经淹没二十几个县了!’他回答我。”我还把这同南欧恶霸墨索里尼侵略阿比西尼亚联系起来。法西斯洪水那时也正在欧洲泛滥着。

《大公报》的胡霖社长在我进报社之前,就清楚我想接触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进去后不久,他确曾派我采访过一次天津法院。任务尽管完成了,我还是坦率地告诉他说,我要的是更广阔的内地。

总编张季鸾一到编辑部就扎进他那小办公室。胡霖则喜欢先到各版看看。也可能在他巡视编辑部时,听到我在向旁边的同事打听最近的灾情。一天,他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那里正坐着一位看来比我要长上几岁的穿长褂的青年。胡社长介绍说,这是画家赵望云。报社已决定派我们两人去鲁西采访水灾。他眯缝眼睛问:“怎么样?一个画,一个写。”

三十年代《大公报》的做法值得回顾一下的,是它对社会力量的大力倚靠。首先是与平津几家大学(如南开经济研究所)的联系。除《文艺》外,它的十几种各科副刊都是请教授们主编的。另外还设立了“星期论文”,每周以重酬为教授们提供一次论坛。驻外记者(如戈公振)也大多是由留学海外的人士兼任的,现今报社一般都设有美编室,可版面上除了偶尔印些摄影,却很少见美术的踪影。那时大公报社里并没有专编美术的,可是版面上经常有些风格别致的图画。报社当时有两位客卿:一位是画大西北的沈逸千,另一位就是这位赵望云。这种客卿办法既避免了报社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又可大大丰富版面,加强了社会联系,同时发挥了社会上的闲散剩余力量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我不懂美术。但是一九三五年进《大公报》后,看过几幅赵望云发表在报上的画,也听到报社内部关于他的一些微辞。有的甚至说他糟践了国画。从题材来说,他不画山水花鸟,专画社会生活:农村的集市或城市街巷的景物。我深感国画如具有时代的生命力,就不能总停留在唐宋山水及古装人物上。它必须与时代生活相结合。我觉得赵望云的画有着现实感,富于生活气息。因此,一听说我们将成为旅伴及合作者,自是感到十分称意。

一路上,我一边眺望窗外的华北平原,一边听他用浓重的冀中口音诉说着自己的身世,倾吐着他在艺术上的抱负。他出身河北束鹿县辛集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使他没有可能进美术学校,国画主要是他自幼靠观摩摸索出来的。不知怎么一来,他被冯玉祥看中了,不时地请他登泰山去教画。同时,他也从冯将军那里学到一个道理:不但永恒不变的山水可以入画,同样应受到注意的,是民间生活。赵望云的作品进不了画廊,受不到藏画家的青睐,冯将军就一批批地买了下来。(天晓得那些画如今流失到何方了!)就这样,赵望云成了职业画家。

我们先到省会济南,在那里访问了大明湖畔的收容所,并向有关方面了解一下省内水灾的概况,给天津报社发去一篇题为《山东之赈务》的通讯稿,登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八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完成了新闻报道的本职任务之后,我们又南行济宁,转往兖州。灾情开始在铁路两旁出现了:连根拔起的顶桩,裂陷的堤坝,时而还可望到狂奔着的洪流。伤心啊,大片大片的庄稼都被淹没了,高粱穗漂浮在水面上,坍塌的屋舍旁,倒着溺毙的牲畜。

车站的站台很自然地成了难民的临时露天收容所。那里挤满了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男女老少。都以为我们是“放赈的”,一只只泥圬、瘦削、颤巍巍的手朝我们伸来。我拿出馍馍给他们,只能含着泪倾听他们悲苦的吐诉。晚上,我在客栈的昏暗灯光下,结合在济南车站所见,写了《鲁西流民图》。这是我进《大公报》之后第一篇旅行特写,为此还接到过胡社长表扬的电报。

顺便说一下,《大公报》有一传统:每逢在外边的工作人员做出些微成绩,社长必亲自驰电褒奖一番。四十年代我在西欧战场上采访时,也曾接过胡霖社长这类电报。对于驻外记者,这既是温暖,又是鞭策,无形中也是一种导向。记得电文说,《流民图》刊出后,赈捐立即更为踊跃了。我自然也从中得到一个启示,那些用数字表示的灾情报告,感动不了谁。特写应诉诸读者的视觉,用文字描绘现场实况。越真切,就越有读头。在这方面,我同望云实在是异曲同工。他用画笔,我用的则是自来水笔。我们相约,今后这支笔将专描绘民间疾苦。

鲁西踏访之后,望云就登泰山看望他的冯将军去了。我则去了苏北邳县。那时我平生第一次骑马,而且是在一条细窄、坑洼不平的埂埝上:一边是淹没的稻田,另一边便是运河。领我巡视灾区的县长骑术熟练,已经跑得老远了。我想追上,可又不会摆弄缰绳。那匹马大概感觉出我不谙骑术了,也不知它怎么一蹶,就把我甩下来了。幸亏跌到稻田的一边,没把我丢进运河。

我挣扎着从泥泞中爬起,暗暗责备自己当记者太不称职了:既不会骑马,又不会游泳。倘若跌到另一边,那我就只好去阴间采访已去见龙王爷的灾民了。

灾情之外,同样使我痛心的是鲁西与苏北民众之间的械斗。山东官民为了不让灾区扩大,也为了促使水势早日退下来,就希望黄水往苏境宣泄。于是,暴虐的洪流就向铜、丰、邳、沛等县冲来。当时邳县眼看就要陆沉。面对由鲁西奔来的大水,苏北人为了自保,就组织起民夫,连夜筑坝堵水。这下子鲁西的水位自然又高了起来。鲁西怎能甘心这么在水里泡下去,何况水势还继续猛涨!为了生存,他们夤夜聚众扒堤。这样,同胞之间不幸的械斗就发生了。这种人灾比天灾还要悲惨!我痛心地看到,自然灾害肆虐时,民众竟自相残杀起来。

一九四七年二月,我坐在上海江湾那间斗室里编《人生采访》时,在前言中慨叹道:“山东抱怨江苏故意把水堵在鲁境,江苏责备山东夜间武装破堤。我恍然发觉中国吃尽了中央集权的亏,但却没享到一分‘通盘筹划’的好处。”

同类推荐
  •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

    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讲述美国青年杰克·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负重伤,失去性能力,他与美貌女子勃莱特·阿什莱情投意合,但因为阿什莱不能接受没有性爱的婚姻,巴恩斯只能眼睁睁地让她成为他人的未婚妻,甚至撮合她跟别的男人幽会。两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勃莱特·阿什莱对年轻的斗牛士罗梅罗一见倾心,但当罗梅罗向她求婚时,她又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年龄的差距使她“不想做一个糟蹋年轻人前程的坏女人”。最终,她回到巴恩斯身边,然而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海明威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 每一段时光都是限量版(唯美阅读)

    每一段时光都是限量版(唯美阅读)

    本书中收录的经典哲理美文,内容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这里有体会幸福的生活感悟、有涤荡心灵的历练、有战胜挫折的勇气、有闪烁光辉的美德、有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有温馨感人的爱情、有荡气回肠的亲情……每则故事后还附有画龙点睛的哲理启示,帮助读者拨开理论的迷雾,直人心灵,获得人生感悟,轻松愉快的找到幸福和成功的答案。
  • 酒后的信

    酒后的信

    倪匡绝版经典散文集,重新出版!集名《酒后的信》,这个「酒」字,自然是作动词用的。 和以前的《……的信》一样,全是抒发己见的散文,其中有的,可能已一再就一件事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但既然一再,自然有它的道理在。 整理稿件时发觉,字裏行间的伤感意味,彷彿又浓了一些,自然,人又老了一年了!
  • 中国古典散文集(二)(散文书系)

    中国古典散文集(二)(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热门推荐
  • 猎妖训练师

    猎妖训练师

    史法岚是一位38岁的“大叔”,名字虽然秀气,外形却丝毫不修边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叼着一根烟四处游荡,搜索有可能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妖物”。这些妖物并不真实,只是一堆从某个科技架构中发出的讯息,随机刷新、强弱不等,而与史法岚相同的众多“猎妖师”则会追寻它们、扫描它们、分析它们、狩猎它们,之后出售获得的虚拟素材或进行装备的提升。半年后“世界顶级狩猎竞赛”即将开始,目前奖池内的奖金为4亿RMB而且仍在不断累积,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史法岚必须赢得大赛获取奖金,才有可能改变已经千疮百孔的人生,然而从屋顶上突然坠落的少年却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 限你3秒,快点滚

    限你3秒,快点滚

    千金大小姐一定要是淑女吗?哼,我就是例外!淑女?什么东西?“限你3秒,快点滚!”这句话一出来,保证马上有人遭殃,可是有人却偏偏要挑战她的极限!3个有黑道背景的迷人男子与宫穆研相识,会发生什么故事勒?
  • 在哈佛精进:成为商业精英的九条训言

    在哈佛精进:成为商业精英的九条训言

    《在哈佛精进:成为商业精英的九条训言》借用大量励志故事与职场真实案例,针对职场奋斗尤其是商海拼搏,讲解来自哈佛大学的职场商训。从理想、态度、习惯、情商等方面引导青年人从平凡走向卓越,成功迈进精英行列。并以风趣幽默、意义深刻的寓言故事作为点缀,令来自哈佛大学的处世智慧变得分外平易近人,在实用性和趣味性上都比较适合刚刚走出校园、准备在职场大显身手的青年们。
  • 我的路人甲姑娘

    我的路人甲姑娘

    “喂,你还好吗?”“不好。”“你还爱我吗?”“爱。”“那回到我身边吧!”“好啊!”路人甲姑娘站在喧闹的街头,对我微笑着应道,她的笑容没变,还是那个味道......
  • 飞鸿踏雪临日飞花

    飞鸿踏雪临日飞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本宫主,只收重情重义的侠义之士伴我左右。
  • 囚南无雨离花葬

    囚南无雨离花葬

    虔诚许下的誓言却如同折射出阳光的绚烂阳光却在下一刻爆破消失于无形的空气间的泡沫。她想从此浪迹天涯永不归。放不下的是不属于她的他。她何德何能让他久伴不离。
  • 凉宫春日的抉择

    凉宫春日的抉择

    【原创同人】—凉宫ハルヒの选択(suzumiya—haruhi-no-senntaku)—本书力挺春日—团长大人最高!本故事纯属虚构,和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以及其他专有名词或现象完全无关,全部都是YY出来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果引起读者脑残或阅读写作不能,都与本人无关。啊,物理定律的内容另当别论,请自行学习大学物理!咦?再讲一次?本文纯属虚构,和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我说,为什么非得写这些话不可啊,那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新番预告:《凉宫春日的消失》原作(轻小说):谷川流《凉宫春日物语》---------------呃~~贴吧名字:toso123,常驻百度【凉宫春日的忧郁】吧。
  • 封魔之旅

    封魔之旅

    他只能平静的接受这一切,因为从作出选择的那一日起,他已经失去了悲伤或愤怒的资格!
  • 现代战争详解

    现代战争详解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军大举进犯我国,侵占我国天津、北京、直隶、山西等地,以及沙俄霸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一次大规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
  • 江城

    江城

    武道,武者路。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做梦都想走到这条路上,习得武艺,仗剑天涯,求道者似飞蛾扑火,义无反顾;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走在这条路上,声名日隆,盘踞一方,如夏花绚烂,绽放光彩;最后,也不知道能有几个人走出自己的路,开宗立派,收徒传道,像那跃过龙门的鲤鱼,证得自我!这是江城的求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