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去做当前流行的事情,这没有问题。而让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这才是关键。最优秀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对学生们都很投入,全身心地投入。他们关心学习,关心教师,关心彼此。一旦关心和投入成为风气,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1.信念对教师的作用
一个老师缺乏对教育的信念,他就失去了做教师的理由,他注定就是一个平庸的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信念使人坚强不屈,信念使人不懈的追求。在东西方文化史上,有两个形象都使我们对信念的作用认识更深刻。一是我国战国时的屈原,一是西方文学史中的浮士德。屈原在他光耀千秋的长诗《离骚》中表达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这种决心和意志来源于他一生追求完美人格的信念支撑。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表达了“整个世界都在改变,一切都在飞奔向前,而我却不敢违背诺言。”的决心。这种决心同样是他探求宇宙自然、人生、真理信念追求作支撑。因此说成就任何事业,信念都是一种最根本的力量。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爱因斯坦说“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可见信念的巨大作用。
教育同样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活动,教育信念不仅蕴含着教师的激情,而且还包含着教师对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她是制约教师观念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信念具有内隐性、场景性和独特性,是支配教师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学者肖川说:“相信信念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有所执着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理智的皈依,是一种真诚的、全身心的投入与倾注,这种投入和倾注的对象便是教育事业。因此说教育的信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生命,有了这种信念才能产生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穷的精神力量。它改变着每位老师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创造着教育事业的美好。2004年《人民教育》第19期,介绍了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厦门一中的曾国涛老师的事迹。曾国涛2003年首获“英特尔杰出教师奖”的第一名,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在他们那一代,他的人生轨迹并无多少特别之处,缺少戏剧性的教育生涯似乎也注定了一辈子的平淡无奇。而他成了教育明星,这似乎又是很多老师的梦想。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追求,更遑论为了教育的信念而孜孜不倦的探索了。曾国涛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了自己的教育信念,默默地工作着,365天都在实验室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谁能忍受这样平淡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他的工作确实缺少诗意,“我对农村很感兴趣,对生物很感兴趣,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觉得)应该在这方面做一点贡献。”没有激昂的语调,没有煽情的话语,全是朴实的大实话,但我们说正是这样朴实的信念才具有根植于生活和大地的顽强生命。生活,特别是我们的教师生活,大多时候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优雅的诗情画意的。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因为教师生活的枯燥乏味,而放弃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但是一个杰出的老师,必须有足够的毅力忍受生活得无奈和平淡,也必须在琐碎中发现诗情,在平淡中看到优雅。有这种毅力和感觉,是因为心中有对教育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又必须从教育艰苦的生活中锤炼,从无尽的“常规”的拷打中汲取力量,在教育的成功中固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支撑起生活的理想,教育的信念。
曾老师的教育信念,使我们触摸到了这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在专业化发展的催迫中,我们不少老师没有在教育的实践中很好地淬砺自己的意志,更是淡漠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把教书当做一种技术性的职业,关心的是各种教学技巧,教材教法,这些都是一种末节,而真正推动自己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我们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激励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这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们就应竭力而为,我们就应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就应采用最先进的方法,传递最正确的思想,培养最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否则做师为何。因此我们加强学习,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同样体现了我们的不懈追求。
教育的信念强化我们的生命意志。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琐屑性、重复性的工作,当然它也需要想象和创造。从一般层面上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些不同面孔、不同智商、不同心理的学生;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发展趋势的学生,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可能得过且过,对学生的发展丧失信心,对自己的发展丧失动力,而信念给我们以坚强的意志,从而促使我们排除困难,战胜挫折而使自己的思想、专业技能得以提升。
教育的信念促使教师的发展及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经常处在精神的昂奋状态,并且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有些则时时萎靡不振,工作没有热情。而其结果,满怀信心投入工作的人,会逐步上进发展,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而不能满腔热情工作的,则一生碌碌平庸。这就是有无教育信念对个人发展迥然不同的作用。而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之所以强调对教育的爱,强调乐业、勤业、敬业、创业,强调“忘我”,无私奉献,为教育的事业和理想而奋斗的职业信念,同样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2.教师核心信念的特征
教师的信念是教师素质的重些组成部分。教师的“信念系统”,包括对教与学的过程的信念、教师角色的信念、学科与自我学习的信念、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的信念,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与信心。教师的信念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整合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目的、对象、信息和环境的整体性认识方面,也是教师战略性思维的反映。由于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物质等资源,以及学生接受影响的多途径及信息影响的多质性,教师就必须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育决策,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全面的主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对客观世界只有进行整体性认识才能保证给学生提供的信息是整体的、多维度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现状和潜在发展可能,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
第二,反思性。适应性的信念系统必须以对个体行为的解释和评价的批判性反思为基础。杜威曾指出,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的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反思的信念系统要求教师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不能保守和自我封闭,同时也有信任、合作、协作的环境要求;要求教师既关注自己的实践,又关注实践的外在社会条件,要考虑学校、社区和社会背景加强和阻碍学习的各种方式和因素。反思能对那些无意识的、通常不被怀疑的教学行为进行开放性的审视,对引入课堂中的假设和价值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加以怀疑,对教学所赖以进行的组织及其文化背景十分敏感。反思能使教师发现自身信念的行为的不合理性,并敢于向别人解释和说明自己的不合理性,“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
第三,有效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拥有的信念有利于所面临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够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有敏锐的洞察力,判定最有意义的行动方向,作出恰当的抉择。库姆斯认为,教师有效的个人教学理论中的信念并非混乱一团,而是按照价值和关系进行组织,形成一个内部和谐、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系统,适用于教师所面临的各种教学任务。
第四,开放性。教师的信念系统不是教师内心世界封闭地自生和孤立地自存的。它是教师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个体建构和文化信息互相作用而形成,并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和教师实践探索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完善和有效,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适应的信念系统。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批判性反思行为构成适应的信念系统模式:即新信念的生成、发生是在影响教师思想的社会背景中,通过不断反思,发现问题、探索行动,形成某些认识、生成信念、适应环境。随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反思的发展,教育信念也会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促进陈旧信念的转变,使教师持续成长。
案例
坚守教育的信念
近日,在2008年第9期《读书》杂志上,读到赵越胜先生的文章《我们何时再歌唱》,其中一些话语让我沉思良久:“很久以来,我们就只会歌颂,不会歌唱了。”“我们将面对没有歌唱只有喧嚣的世界。”“当下,卡拉OK包房中,烟雾蒸腾,半醉的红男绿女皆欲一逞歌喉,但真正的歌唱死亡了。”……赵先生在文中谈的是深刻的音乐问题,而我则由于职业习惯,总爱对一些问题作有关教育的比较和联想。譬如,基于对我国时下教育现象的观照,似乎可以依照赵先生的这些句式,演绎成“我们正面对一种没有教学只有教考的教育。”“当下,动辄砸钱上亿,设施超一流的学校已经屡见不鲜,但真正的教育却离我们渐行渐远。”等等。
是的,在一种貌似繁荣的背后,往往会滋生出许多被人忽略的甚至还视之为成就的问题。相对于三十年前以“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为要求的办学状况而言,今天的办学条件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已经够现代化了,甚至在许多方面堪与发达国家的学校媲美。然而,我们除了津津乐道于学校超一流的办学条件和一些可以拿来炫耀一番的升学指标状况之外还能谈论些什么?我们的学校精神?我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发展?我们的学生成长?
曾经和许多在做教师的朋友聊天,发现不少人普遍对自己的工作存有严重的倦怠心理。有的坚守不住,另谋他就了,但大多数依然在“忙,并无奈着”的状态下日复一日地工作着。这确是当下中国教育需要予以足够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当下的中小学教师最缺的可能正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自信、自豪和自觉!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必须在全社会重新大力倡导“尊师重教”,让教师获得必需的受人尊重的社会生活地位和国家所规定的物质报酬以外,如何让“教师”这个在中国多达1000余万人的职业人群拥有类似医生“处方权”那样的“教育权”,而不至于让科学理性的教育为一些非理性的外界因素所干扰,进而重构起自身的职业信心和信念,更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朝阳产业”。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可以这么说,我们留给后代以怎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以怎样的后代;我们留给世界以怎样的后代,取决于我们给后代以怎样的教育,而我们留给后代以怎样的教育,则取决于我们能怎样去留住教师。教师是希望的希望!也正因如此,即使在最为疲惫与困顿的时刻,真正的教师依然会抱着人类的良知,去痴心不变地守望着希望的田野!
作为教育者,相信谁都会对当下一些严重违背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现象心存忧虑,然而,在这样一个教育发展矛盾重重的历史阶段,能坚守住教育信念,并能够特立独行,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惟有那些对生活的理想依然抱有期待与信心的人,才心甘情愿地被一种神圣的痛苦缠绕着,始终不渝地追求着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生命价值。这样的人在趋于浮躁和追求实利的社会之中看来,似乎过于背时,且迂腐得近乎不可理喻。然而,坚守一种人生的信念而“背时”地生活着,换来的是否恰恰是生命中的另一种幸福——有时候真的很难断定,坚守信念的痛苦与艰辛和放弃信念的无奈与无聊,哪个更折磨人,又该如何取舍?然而,当我们一想起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意义,似乎还是需要去把自己心中的信念之灯点亮,并且永久地守望着。只要有所向往,有所追求,或许胜利女神正在远处向你招手,而对幸福的感知,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向往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遥想着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那所令人神往的地处乌克兰克列明楚格市郊外的帕夫雷什中学,思忖着陶行知先生69年前走向重庆郊外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在艰难困苦中创办育才学校的情境,怀念着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他们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时的辉煌岁月……依然相信,教育终究是人类驶向和谐幸福未来的必不可少的航船——尽管它有时会受潮流与风向的影响不时会偏离属于自己的航线——但只要每一个富有历史使命感的教育者如先贤那样执着地坚守和勇敢地开辟,终有那么一天,现代教育的航船会高扬起风帆驶向金色的远方!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个国家,如果是现代的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末他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随伴着竞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还是让我们从先哲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养分,并且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去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