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要理解本诗的内容,主要关键须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王昌龄此诗的写作是在江宁丞任内,时间在天宝元年(742)后。在此以前,王昌龄曾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从汜水尉任上被贬到岭南。后又贬到江宁为县丞。至天宝七年(748)又被贬到荒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可谓屡遭贬谪,仕途乖蹇。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昌龄为人,仁有余也。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其意为王昌龄晚年不注重小节,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并两次被贬到荒僻之地。而实际上并非是王昌龄的过错,这只要从王的“犹畏谗口疾”(《为张债赠阎使臣》)、“世情多是非”(《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句中便可知晓,实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缘故。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远贬龙标时有著名诗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王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也可知王昌龄是受冤屈的。因此王昌龄这位“孤洁恬澹,与物无伤”(《唐诗纪事》引殷璠语)的正直诗人之遭到毁谤,责任全不在己,自然他要借机会申诉一番了,所以他便借送别友人的机会,请他捎信给自己的故交:务必请大家相信,我王昌龄是清清白白的,千万不要轻信社会上的流言蜚语。
其次,本诗前两句中凄风苦雨式的景色描写,可谓诗人险恶处境的形象化表现,这一点恰为古今诗评家所疏忽。他们或者只是着眼于“夜入吴”的主体究竟指何人的讨论,是作者,还是辛渐,或是指寒雨?或者只是对“吴”、“楚”的互文手法感兴趣,有的甚至认为前两句“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面对包含着丰富内蕴的寒雨孤山的描写,只能说他们抓住的是非主体部分或者说理解有误,而实际上只有将寒雨孤山看作险恶处境的艺术化体现:寒雨即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孤山即自己的势单力薄,才能同下文联系得更为紧密,才能更好表现此刻诗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