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在农民起义军的呐喊声中灰飞烟灭,中原的楚汉相争最后也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在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之后的一年,刘邦即皇帝位(后人尊为汉高祖),定都长安,开启了西汉封建王朝。
经历了秦皇朝十五年的严酷统治,接着又是八年的楚汉战争,汉初经济十分疲敝,政局也不稳定。针对前者,西汉统治者采用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对后者,解决各地方势力对朝廷的威胁则是当务之急。雄踞帝国南方的南越国及其当权者赵佗当然也在刘邦的考虑之中。
公元前196年,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在这里我们先说说陆贾,以说明汉廷对南越国的重视以及为什么作为一代豪杰的赵佗对陆贾青眼有加。
在汉代早期,陆贾是一个多谋善断的人物,在南越国的历史上,他也是一个不能不说及的人物。
纵观他的一生,陆贾并不得志,与王侯无缘,倒是常和苦差事沾边,至死也只不过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幕僚兼使节之类的官——太中大夫,与稍晚的东方朔相类似。他所进行的多是大事业,许多人认为他有“定天下,安社稷”之功,与他同事并进行类似大事业的有萧何等一帮人。他的功名仕途,则很有人为他抱不平,如东汉的王充、当代的王利器等。事实上,“李蔡为人在下中,位却极人臣”之类的事是常有的。
陆贾是楚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38年,比南越王赵佗小十岁,比汉高祖刘邦小十八岁。他是著名学者荀况的学生,其著作有不少荀子思想的影子。
陆贾具有治国兴邦之才。刘邦起于草莽之间,以泼皮二流子的习气身经百战,最终夺得了天下。读书人陆贾第一个劝皇帝要读读《诗》《书》,刘邦骂道:“我骑马纵横驰骋,夺得天下,要什么烂《诗》《书》指导?”陆贾顶撞道:“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假若秦朝行仁施义,学历史上的圣贤,陛下您能得到天下吗?”说得刘邦大呼惭愧。陆贾于是写就《新语》十二篇,呈给皇上。刘邦说好,左右则大呼“万岁”。陆贾的《新语》,虽没有多少新意,但强调史事的罗列和借鉴,在当时的确起到了“资治通鉴”的作用。
至吕后当权,刘氏政权将要变色,右丞相陈平一筹莫展,苦无长策,还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陆贾的一句话“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使陈平猛然醒悟,可见陆贾还是一位治国兴邦的相才。据载他还著有《陆贾兵法》,但现已不存。
陆贾还深具外交之才。陆贾初露外交才能,大概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在刘、项酣战之际,项羽竟扣压了刘邦的老父亲。刘邦很焦急,首先便派陆贾出使,商量归还人质的事。可见他是外交方面的第一人选。《史记》记载:陆贾“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陆贾同时还具有史学家的眼光和才能。《后汉书·班彪传》中写道:“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史通》也说:“刘氏初兴,书唯陆贾而已。”《楚汉春秋》仍有部分残篇流传下来,而司马迁的《史记》,实际上是以陆贾的《楚汉春秋》作为治史的第一手材料之一。据传陆贾还写有《南越行纪》,描述两次出使南越国的情况,惜已不存。
陆贾还具有相当的文学才能。按汉朝惯例,登高能赋,方可为大夫。陆贾做的是太中大夫的官,自然会赋,但水平如何呢?《汉书·艺文志》是这么著录的:“屈原赋之属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陆贾赋之属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陆贾赋之属,著录《陆贾赋》三篇……”仅从这段话就可知陆贾的文学水平,他被视作汉赋的初祖。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汉世文章之徒,陆贾、司马迁、刘子政、杨子云,其才能若奇,其称不由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进《新语》,其辨之富矣。”由此可见,陆贾的赋是走辩论一路,与纵横家言颇为相似。陆贾的赋今已不可见,但他的文学才能在《新语》中多有反映。
陆贾受命出使南越国,从长安出发,经过南方的长沙国,再历湘水,过灵渠,下西江,终于到达番禺城外。陆贾出使南越国开始时并不顺利,赵佗对他采用了傲慢的避而不见的态度。似乎是陆贾的耐心打动了赵佗,最终两人相见,《史记》中对他们的初次相见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赵佗的态度十分傲慢。他“魋髻箕踞”见陆贾。所谓的“魋髻箕踞”,就是把头发束成向上的椎状,立在头上,伸开大腿,像簸箕一样坐着。这是一种十足的越人打扮和礼仪,他想以此来激怒陆贾。但陆贾作为优秀的谈判专家,并未明确表露自己的不满或恼怒,而是不动声色,用语言直指赵佗的要害。
陆贾说:“您是中原人士,来自礼仪之邦,父母兄弟及祖先坟墓都在河北真定。而今您却反天性,去礼仪,不念祖先教诲,放弃中原传统装束,在区区南方之地,建立南越小国,并且想要和大汉帝国对抗,与朝廷为敌。这样的话,恐怕大祸就要到来了。”
赵佗趁机打听中原的形势。陆贾说:“自从秦对天下失去控制,诸侯豪杰就纷纷起来称霸争雄,只有汉王刘邦率先入关,占领秦都咸阳。但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许多诸侯豪杰都成为了他的臣属,应该说是十分强大的。但汉王刘邦从巴蜀起兵,驰骋天下,诛灭项羽,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现在天下已告太平。应该说这不是人为的力量,而是天意如此。现在大汉帝国业已成立,天子刘邦知道大王您没有出兵击灭暴秦和西楚,却乘机在南越称王,依据论功行赏的法则,朝廷官员都主张出兵南越,向大王您问罪。但天子感慨百姓因连年战乱而痛苦不堪,所以没有采纳出兵的建议,而是派遣我授给大王您玺印并且剖符通好。”
见赵佗沉默不语,陆贾接着说道:
“按礼节,大王您应该恭恭敬敬地到郊外迎接我这位汉廷使者,北面称臣。令我想不到的是,您竟敢凭借基础并不稳定的小小南越,和中原对抗。朝廷如果得到这些报告,恐怕要挖您的祖坟,灭您的宗族呢!进而再派一位偏将军,率军十万,挥师南下,到时击灭南越,那真是易如反掌了。”
赵佗听后说道:“陆贾先生,很对不起,请原谅我的失礼。我是中原人,但长居南越,久失礼仪。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也算得上是蛮夷大长了。”赵佗所谓蛮夷大长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南蛮之地的首领的意思。
接着赵佗以看似闲聊但却颇有心机的方式问陆贾:
“我与萧何、曹参、韩信他们相比,先生您认为如何?”
陆贾说:“您似乎超过他们。”
赵佗进一步问:“那我与当今皇帝相比呢?”
陆贾意识到赵佗的用意,便回答道:
“当今天子起自丰、沛,讨伐暴秦,诛灭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承了传说中贤明的三皇五帝的伟大功业,一统天下,治理中国。中国人口以‘亿’为单位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居天下膏腴之地,人多车众,物产丰饶,号令统一,这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而相比之下,大王您的南越国民众不过万,而且都是蛮夷之徒,所居之地不是山峦崎岖,就是海滨水涯,一片荒凉。总体说来,南越国只不过是汉的一郡而已。”
这番话击中了赵佗的要害。赵佗关心的是人,是当今天子刘邦的人格和作风,陆贾却从宏观上分析汉越的政治、经济形势。
真所谓英雄相见恨晚。赵佗听到陆贾这番说话后大笑道:“只可惜我不在中原,所以才在这里做了南越王,如果我在中国,中原的皇帝未必姓刘呢!”
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外交对话。当时汉越都需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赵佗对时局也有清醒的认识。从对汉越关系定位这个意义上讲,赵佗实在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对历史有功之人。
赵佗经过与陆贾的一番唇枪舌剑之后,体面地顺势而下,接受了汉朝的册封,愿意奉行汉朝的诏令,为汉的藩国,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外诸侯”。赵佗十分欣赏陆贾的威仪文采,对他说“南越这个地方的确偏僻,我连个谈话的对手都没有,自先生来此,让我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挽留他“与饮数月”。陆贾临走时,赵佗厚赠陆贾价值两千金的财物饯行,也足见赵佗在外交活动中的卓越才智。
陆贾出色地完成了劝喻赵佗归汉的任务后回到长安。刘邦大喜,拜陆贾为太中大夫,以资奖励。南越国也正式成为了西汉的一个藩属国。
汉对赵佗的和睦政策,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在陆贾出使南越这一年,刘邦一方面要对付韩王信部下王黄、赵利等人的骚扰,一方面忙于铲除异姓王。正月,杀淮阴侯韩信。三月,杀梁王彭越。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一年之内,刘邦两次亲自出马镇压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对汉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承认赵佗的存在,通过加封实现中央与藩属的关系。赵佗接受了汉的封号,“自保一方,兵力震于荒裔”。如拒绝接受封号,虽然或可逞强一时,但与汉廷的中原大地隔绝,对南越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十分不利。刘邦的正确决策和赵佗的明智选择,消除了汉与南越的对峙,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稳定,加速了南越的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