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平时不轻易开口,但一说话就掷地有声的人,我们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理智、善于思考、谨慎的人,或者是一个能力很强但行事低调的人。对于这样的人,相信很容易就能吸引到崇拜、尊敬的目光。相反,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很喜欢高谈阔论、动辄就滔滔不绝讲话的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呢?“这个人说话这么随意,又这么爱说,嘴上功夫是很了得,但实际能力就不敢保证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饱满的麦穗总是深深地低着头。”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是不屑于在话语上争取别人的崇拜,而是愿意让事实来证明一切;也可以说,智者本就不会多言,因为言多必失,说得多的人往往也会暴露出自己更多的无知。
职场也是如此。站在一个上司的角度来讲,讲话多的人往往有一种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态,这样的人在上司心中并不一定就真的有好印象,因为说得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说得比较随意,而上司需要的是对公司有用的言论,不是无用的“闲聊”。相反,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人,一旦说出某些话,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些言论往往对公司的发展能更加有益处,更值得上司参考。因此,对于上司来说,说话随意的人往往不如谨言慎行的人更值得重视。这就告诉职场人士,不要为了和上司“套近乎”而过于多说话,更不能不假思索地随意说话。有句成语叫“人微言轻”,说的是人的身份低微时说的话也就没有分量;但在职场这四个字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人说话过于随意、轻率,那么他在公司的分量也不会太重。
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家建材城的老板吴总提出要进行业务扩张,把销售额定在120万元。他构思了这样一个框架之后,想听听下属的意见,便将平时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两个人——小李和小谷叫了进来,对他们说:“我想把营业额定在120万元,你们觉得可行吗?如果可行,咱们需要扩招几个销售部主管?”小李一听,立刻抢先回答道:“恭喜吴总这么快就能把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大关了。我觉得根据您的这个目标,起码得招三五个主管吧。不,不够,六七个可能更保险一些……”小李一上来就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具体的数目变来变去,吴总只听了两句眼神就放松了下来,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而小谷则自始至终都没有开口。小李说完之后,小谷才对吴总说:“这件事事关重大。吴总,我需要回去整理一下相关数据,有了结果再向您汇报。”小李本来以为小谷没有立刻给出答案会让吴总很生气,谁知吴总却很满意地冲小谷点了点头,而再也没有看小李一眼。
可以看出,小谷是个很谨慎、很理智的人,不肯轻易说一句没用的话,或者说不确定的话。要知道,如果像小李一样,给了吴总答案,却又改来改去,即使最后给出的数字是正确的,也会让吴总有所怀疑、难以完全相信。与其将话语浪费在不断地给出不同的数字之上,还不如省去那些口舌,做好具体的计算工作,最后得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来。对于这样经过谨慎考察得出的答案,上司当然不会与那些随意说出口的数字同等看待——对于上司来说,这是更加值得参考的数字。
由此就可以看出,在职场中说话一定不要贪多,而要求“精”。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平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在上司面前“吃得开”,或者想和上司“套近乎”,一遇机会便打开话匣子,和上司说个没完没了。对于这样的员工,上司最首要的印象不一定是活跃、热情,而很有可能是爱逞口舌之欲、于工作却很懈怠。有重任需要托付的时候,上司一般也不会选择这样的人。其次,面对上司的问题,一定要想好了再回答,最好给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答案,而不要在几个答案之间左右摇摆。自己都不确定的事情,当然也就无法让上司百分百相信。
总之,只要你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语,不使其轻率、廉价,那么你整个人在上司心中的地位也会慢慢重要起来,你的话语也会被上司看作掷地有声的“金言”。
员工“语”则
在职场中行走,嘴巴这一关一定要把牢,首先说话不能太多,其次说话不能“不经过大脑”。只有做到这两点,你的话在上司眼中才会有价值,而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废话”;你这个人在上司心中也会留下谨慎的印象,而不至于成为轻浮、不可靠的随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