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人,南宋抗元英雄,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提及文天祥,就不得不提其在招降书上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文概述了他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依据《易经》,改国号为“大元”,这就表明他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同年,忽必烈开始了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逝,时年4岁的赵即位,太皇太后(理宗之妻,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诉说继君年幼,而自己则已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但是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分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宋朝官员为保自身安全,纷纷投降逃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天祥毅然受命出使元营,却不慎被元朝丞相伯颜所拘,押往元朝大都(今北京)。途经镇江时,文天祥在其部属杜浒、吕武、胡文可等人的协助下得以逃脱,连夜南逃。
在逃至瓜洲时得闻二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行宫平山阁,并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元。于是,他又转道前往永嘉,以图重整旗鼓,稳固南宋江山。
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文天祥一行人从长江口换走水路后,曾途经三门湾的乱礁洋。文天祥见此地岛屿棋布,礁石耸立,波涛盈盈,整个三门湾沐浴在落日余晖里,众景结合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文天祥触景生情,顿觉一股匡扶江山社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遂赋《过乱礁洋》一诗:
海山仙子国,
邂逅寄孤篷。
万象画图里,
千崖玉界中。
风摇春浪软,
礁激暮潮雄。
云气东南密,
龙腾上碧空。
序云:
“自入浙东,山渐多,入乱礁洋,青翠万叠,如画图中。在洋中者或高或低,或小或大,与水相击触,奇怪不可名状。其在两旁者如岸上山,实则皆在海中,非有畔际。是日风小浪微,舟行石间,天巧叠出,令人应接不暇,殆神仙国也。孤愤愁绝中,为之心旷目朗,是行为不虚云。”
然而,不待文天祥细品这神仙国的景色,元兵已乘船追捕而来。他只好在仓促间转换航向,就着暮色逃进了三门湾浦坝港,避难于仙岩洞。仙岩洞类属溶洞,洞外奇石林立,松柏葱郁;洞内深邃清幽,如入仙境。文天祥立于洞口,顿觉烟云浮于足底,极目远眺,三门湾烟波浩渺,顿觉诗性大起,又赋诗一首《夜走》:
鲸波万里送归舟,
候忽惊心欲白头。
何处储衣操剑戟,
同时黄帽理兜签。
人间风雨真成梦,
夜半江山总是愁。
雁荡双峰片云隔,
明朝蹑履作清游。
尽管南宋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在文天祥的心中,梦也好,愁也罢,仍能从江山美景里看出希望:雁荡双峰片云隔,明朝蹑履“作清游”。等江山社稷平复了,他便可再“蹑履”前往雁荡山“作清游”。对于一个右丞相来说,这等举手投足便可达到的事情称之为愿望都不甚恰当,但是对于当时的文天祥来说,这已可算是心底里最大的愿望了。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龙脑(一种香料)以自杀守节,却因药力失效,终未能殉国。
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被杀,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零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廷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在宁海地方传说中,文天祥勤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未见经传的故事。据载,文天祥的第一次勤王是在赣州,在组织了五万人的大军后直奔临安,进行保国勤王。后又前往温州、台州招兵买马,准备第二次救国勤王。
当时,文天祥到达温州后,在温州住了一个多月。在他往返于温州和台州两地时,曾多次过往宁海缑城。在宁海缑城金家、梅林仇家、港头陈家等诸多地方都流传有文天祥曾到过宁海的故事。
其中,宁海港头村的陈家《港头陈氏宗谱》里还有一篇文天祥所撰写的《修撰公文赞》:
盖苍毓秀,得产俊英。缑山擅胜,杰出才名。若吾必达陈公,躬由天挺,甲第鸿登。素怀鲠直,矢志忠贞。集贤通显,修擢成名。
祥与公生居同朝,戮力同心,共襄王室。翊替明廷,方将变夷为一统,削寇以荡平。孰意公弃予而逝,世理乱曷以依凭。嗟英贤之莫返,叹忠荩於既倾。追公仪容,作文扬称,略表公志聊伸详情。
赐进士及第荣禄大夫龙图阁大学士
官右相兼太子太师家眷弟文天祥拜
如此一位官居高位,尽忠全节,千古传颂的大人物曾为一个宁海人写文赞,足以见其在文天祥心目中的地位。根据文赞内容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就是港头村的陈必达。
文中的盖苍,即盖苍山,也就是如今的宁海茶山。相传东海之谷有巨鳌,背负方壶、蓬莱、瀛洲、岱舆、员峤五座仙山,因龙伯王国的巨人钓走了巨鳌,致使岱舆和员峤两座仙山飘然失踪了。又有传说,员峤仙山因留恋东海古郡,漂向了东海岸边的天台,从而化为了盖苍山。
员峤是现今白峤的古名。如今居住在白峤的陈氏有三支,其中一支便为云峤陈氏,其族谱即名为《云峤陈氏宗谱》。本地人都知道,白峤是宁海最早的县治,港头又紧挨白峤,称港头为云峤是很自然的事情。
据考,文赞中说写的陈公必达,应当是港头的陈行,必达是他的字。由于年久失修,族谱中略有毁损,关于陈行的资料留下不多,只有“咸亨思念陈文龙榜进士,官至集贤修撰”等几字。这与文赞中的“甲第鸿登”和“集贤通显,修擢成名”不谋而合。
文赞中不但说明了时间、地点、人物,还说明了为何为其写文赞,可见他们的关系定当非同一般。
文天祥是宝祐四年(1256)被钦点的状元,陈行则是咸淳四年(1268)荣登进士第,两人属于同一时代。“祥与公生居同朝,戮力同心,共襄王室。翊替明廷,方将变夷为一统,削寇以荡平。”一句对两人生于同朝予以肯定,且说明他们两人志趣相投,都有一片忠君报国的赤诚之心。
陈行卒于祥兴元年(1278),当年浙东地区战争正趋白热化,而文天祥也是在同年十二月于潮州被俘。“公弃予而逝”自是说明此文赞写于陈行逝世之后。而文天祥能为其写赞定当在被俘之前。再承上贯下一联系,文天祥在被俘前定是在宁海境内频繁活动。而陈行亦有可能是因帮助文天祥布置勤王而遇害身亡。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抗元斗争中,文天祥最终以死而全国家节气。这种行为不由让人想起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方孝孺、柔石等等历代宁海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