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世界著名管理学者大都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加强对员工人格管理的探索,尤其要重视对企业经营者、高层管理者的人格管理。
从内涵的角度看,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进取精神。由此进一步产生了四个重要的人格特征——使命感和责任心、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有目标的行为强度。人格的外延则是指,因重要的人格特征结构而产生的个人形象,以及对周围人的影响力。
人格本身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力量。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只有依靠其人格所产生的威望(地位和权力难以产生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员工。因此,组织领导者既是组织人格化的体现,也代表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
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管理者的人格优劣对企业的成败尤其重要。实践证明,导致高科技企业失败的诸多要素,无不与人的品质(人格)有关。所以,有学者认为,未来的企业管理将会以人格管理为核心。
对企业而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施人格管理:
(1)充实考评内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长远战略,通过人格塑造和针对性的评估,以建立不带浓重政治色彩的员工人格档案。同时,管理者要避免空洞说教与强制性灌输,运用心理学技巧,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的成才设计、形象策划和挫折咨询等辅导。
(2)纠正观念偏差。最新理论研究表明,个人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同其人格发展成正比关系——良好的人格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挥。因此,企业应修正自身的人才观念,在招聘、日常管理和人才培养等环节,充分考虑人格因素,建立相关测评体系。
(3)拓宽培训视界。目前,众多跨国企业已开始从人格塑造的深度,研究、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美的人格。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教育本质的不同在于,学校仅让学生知道别人也知道的知识,因此学校教育期间只需要学生具有一般的人格;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往往要求他们学会别人尚未掌握的知识,所以需要特殊的人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