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辽国从荒蛮的原始氏族制逐渐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萧太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帮助萧太后完成这一大业的则是那些才略过人、精通治理之道的文学名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人才是契丹封建化的真正推手。
在这些大臣中,尤以室昉、马得臣、邢抱朴最为著名,他们不仅谋略深远,而且竭诚尽忠,深受萧太后倚重。正如《辽史》所称:景宗之“中兴”,“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而“圣宗得人,于斯为盛”。
室昉是何许人也?作为辽国的大臣,其资历颇深,是辽国名副其实的“五朝老臣”。室昉乃燕京人,字梦奇,其自幼酷爱读书,涉猎甚广,为人谨慎谦厚。史书记载,他志向高远,一心想成就大业,为此曾闭门读书长达二十年,使得其同乡与之见了面都不能认出他来。
辽太宗会同初年,室昉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登进士第,被授任卢龙巡捕官,从此步入政途。大同元年(947年)初,辽太宗灭后晋,兵进汴京,拜室防为知制诰,执掌辽太宗“受册”礼仪之事,因做事周到缜密,深受辽太宗赏识。
后来,辽太宗在回军途中病逝,室昉也回到了辽国。辽世宗即位后,深知室昉之才,于是将其任命为南京留守判官。到辽穆宗时,室昉又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中十余年。
在辽景宗保宁年间,室昉兼任政事舍人。对于这个前朝老臣,辽景宗甚为厚待,十分敬重。因政务之需,曾多次延请室昉入行宫,向其询问古今历朝治乱得失,室昉则悉心奏对,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室昉的才能深为萧太后器重,鉴于室昉有治理繁杂政务之才,于是将其改任为南京副留守。
赴任之后的室昉没有辜负萧太后的重托,他励精图治,治理刑狱,兢兢业业,终使当地治安好转,百姓安居乐业。室昉由此迁升至工部尚书,不久改任南院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随即又擢拜南院枢密使,兼北附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年,室昉加监修国史之职,可谓是步步高升,仕途顺达。
待辽圣宗即位、萧太后总理国政后,对室昉更加崇任,希望其能继续辅佐自己,为国尽忠。然此时的室昉已年过六十,精力大减,为此室昉于统和元年初向萧太后奏表请辞,结果却被萧太后婉拒。鉴于此时的圣宗年纪尚幼,于是萧太后便让室昉当了圣宗的师傅,负责教授圣宗儒家经典。
虽然室昉已基本不问政事,但其内心深处却仍然记挂着朝廷之事。统和二年秋,萧太后为便于南北交通,下令在山岭之间修筑道路。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室昉得知消息后当即请命,调发民夫二十万进行修筑,由他亲自监督,结果道路很快就修建完毕。
室昉在任职期间与大臣韩德让、耶律斜轸关系甚好,彼此友善。他们通力辅佐萧太后,一心整顿吏治、革除弊制,减轻赋税,志在使民休息、安居乐业,法度修明。统和四年(986年)八月,室昉鉴于山西地区因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堪,遂上奏萧太后请求减免此地半年税赋。凭借着自身的才能,以及为国尽忠的一腔热情,室昉在辽廷口碑极好,声望甚高。
然而,因为他是汉人,所以当时的很多契丹贵族对他颇为嫉恨。统和八年(990年),有人陷害室昉之子室种,为保命,室种逃到了宋朝避难。室昉担心萧太后降罪于己,为防万一他再次上表辞官。然萧太后不但没降罪于他,还特下诏令允许室昉入朝见帝、后时可免跪拜,并赐几杖。
此外,萧太后还专门派人持诏令到室昉家中慰劳,允许其常住燕京,不必随帝、后的行宫四处迁移;很快,又封室昉为郑国公。
萧太后的这一番厚待,让室昉大为感激,此后更加尽心尽力、谏言献策。有一次,晋国公主在燕京城内建了一座佛寺,请求萧太后为佛寺赐匾额,萧太后当即应允。室昉得知此事后,立马上奏道:“此前,朝廷曾下诏处置无名寺院,然今日反因公主之请而赐寺额,不仅有违前诏令,亦恐民间佞佛之风愈加炽热。”萧太后听了室昉的话,深以为然,继而从之。
统和九年(991年)正月,室昉负责修撰的《实录》二十卷正式完成,萧太后闻之,大为称赞,随后加室昉官政事令,赐绸帛六百匹。不久,室昉又因年迈而请致仕,并举荐韩德让接任自己之官职,萧太后仍未同意,考虑到室昉年迈畏寒,特赐貂皮被褥御寒,准许其可乘辇入朝。然而室昉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室昉病重卧床不起,萧太后痛惜之余,只得遣使到室昉家中授任其为南京留守,加官尚父。不久,室昉病死,享年七十五岁。萧太后闻讯悲痛不已,赠官尚书令。
和室昉一样,同是燕京人的汉人大臣马得臣也深受萧太后器重。马得臣能诗善文,博古通今,是当时辽国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学名臣。辽穆宗朝,马得臣开始步入仕途为官。辽景宗即位后,鉴于马得臣诗文满腹、德才兼备,便加以重用。此后,马得臣屡得升迁,历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等。当时朝廷每每议决大事,马得臣必然在列。因其为人刚正不阿,广受时人称赞。
乾亨初年(979年),辽宋为争夺燕云地区连年征战,导致辽南京地区破坏严重,为此辽廷授任马得臣南京副留守一职,命其协助南京留守处理当地政务。不久之后,又被召拜为翰林学士承旨。
待辽圣宗即位、萧太后当国之后,又任命其兼侍读学士一职,由此成了圣宗的老师,同时也成了萧太后的顾问。
对于这位少年天子,身为老师的马得臣常悉心教导之。为让辽圣宗将来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明君,马得臣常常抄录《唐书》中高祖、太宗、玄宗三位皇帝的言行、政令呈予圣宗,望其取法其中。统和二年(984年)十二月,马得臣迁任宣政殿学士。统和六年(988年)秋,萧太后、辽圣宗率军亲征宋朝河北地区,命马得臣为行军参谋从之。
虽为文臣,但马得臣在领兵作战方面也很有一套。途中,他向萧太后谏言称“降兵不可杀,敌军逃跑者不可追,反复不定者根据情况予以处置”,萧太后予以采纳。
此后,马得臣又先后向萧太后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其直言诤谏的性格深得萧太后赏识,于是萧太后又任命其为兼谏议大夫,权知宣徽院事。
辽圣宗有一段时间整日沉溺于击鞠游戏之中(此指马球,古代流行的游戏之一),马得臣以为十分不妥,便上表劝谏。统和七年(989年)六月,马得臣病重不治而死,萧太后当即下诏赠官太子少保,赐钱十万、粟百石,特令官府为其安排葬礼。
邢抱朴是另一个深受萧太后信任的大臣,其为应州(今山西应县)人,其父邢简官拜刑部郎中,其母陈氏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涉通经义,亦能吟诗作赋,是当地出了名的“女秀才”。
陈氏嫁给邢简时,时年二十。嫁到夫家后,她通情达理、孝敬公婆,家庭甚为和睦。陈氏生有六子,以第五子邢抱朴、第六子抱质最为出名,两人皆官拜宰相。
据史料记载,邢抱朴机敏聪颖,博学多识,其于辽穆宗时入朝为官。辽景宗保宁初年(969年),累迁为政事舍人、知制诰;统和三年(985年)年初,被擢升为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
统和四年(986年)六月,宋军进攻山西诸州,致使百姓逃亡严重,情急之下,萧太后命节度使韩毗哥、翰林学士邢抱朴等充云州宣谕招抚使,前去安抚百姓。邢抱朴到任后,见机行事,因时制宜,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最终使得民众安定下来,邢抱朴因功加官户部尚书。
此后邢抱朴擢任翰林学士承旨,协助室昉撰修辽朝《实录》。统和九年(991年)年初,萧太后又令邢抱朴与三司使李嗣、给事中刘京、政事舍人张干、南京副留守吴浩等分别处理诸道滞狱。邢抱朴不负所望,一一办妥返京之后受到萧太后嘉奖。
统和十四年(996年),萧太后鉴于南京留守耶律休哥莅政时,疏于刑狱,导致滞狱颇多,于是又令邢抱朴加以审理。做事果断、为人平允的邢抱朴赴任之后,立即着手处理,在其精心治理下,滞狱之事终得缓解,百姓交口称赞。
统和二十年(1002年)七月,萧太后鉴于邢抱朴功劳甚大,将其擢拜为南院枢密使。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即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二月,邢抱朴便因病而逝。萧太后大为悲痛,随即赠官侍中。
和邢抱朴一样,其弟邢抱质也因贤能多才亦得萧太后、辽圣宗的重用,累迁至南府宰相,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二月,任知南院枢密使事。此后又屡屡升迁,成为了萧太后身边的一个得力助手。
不得不说,辽国中期之所以能达到兴盛,这些文学名臣可谓功不可没。而他们之所以能有机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辽国,皆是因为萧太后的知人善任和大胆提拔。他们君臣之间,臣子因为君主的厚待和信任而竭诚尽忠,君主因为臣子的尽心辅佐,而得以弼成盛世,这种君臣关系堪称古今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