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机关加大对热钱的监管力度时,一些投资机构又通过其他渠道将热钱流入国内。在2008年,既具保底功能也有较高收益率的万能险成了热钱流入国内的主要跳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保险业的虚假繁荣。
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一线省市如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普遍低于全国平均线(64%),不过,广东省(不含深圳)绝对是个例外,广东省的人身保险业务收入在上半年的增幅为92.63%,大大超过了江苏省的47.48%、上海市的56.56%以及深圳的57.2%的增幅。
不过,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并不是境外那些居于财富顶端的“富人”涌进内地来买保险,而是收入中等偏下的香港居民通过中间人来内地购买保险,但投保金额也是动辄两三百万元,而珠海、中山、东莞等城市是“热钱”流入保险业的集中地,其主要是万能、分红、投连等投资型保险,其中万能险最受青睐。
一位保险业务员向媒体透露说:“万能险更加透明,收益月月结、日日结,并且抽身也更容易。以2008年的资本市场看,万能险既有保底功能,也有较高收益率,最高收益率能冲到6%,比投连险、分红险更具吸引力。因为投连险与中国内地股市挂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些居民虽然不是很懂投资,但也知道今年以来内地股市不景气且难以捉摸。”
热钱的投入使香港买保险的居民越来越多,一家香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对记者说,“原来都是我们跑到内地去卖地下保单,现在变成内地业务员跑到香港来拉保单了。”他说,通常经朋友介绍后,香港居民会找到广东相熟的业务员,再约定一个时间在内地碰头,通常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实名设立保险账户。“至于投保所需要的工作证明、资产证明等,内地业务员都会帮他们搞定。”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教授在广东调研时发现,由于港币与美元挂钩,许多港澳人士为了防止港币贬值及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通过在银行购买人民币计价的保险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入到内地的保险市场。在郝演苏看来,投连险、万能险和保障功能较低的趸缴中短期分红产品统统属于“披着”保险外衣的理财型业务,而这类业务在2008年上半年的人身保险业务收入总量中的占比竟然高达79%。
郝演苏教授解释说,中国股市自2007年10月开始走低,股市资金回流银行。人身保险业的扩张冲动与银行业化解存贷差压力和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的需求不谋而合,形成了以3至5年期分红产品和万能险为主体的银行保险业务高速增长的局面。大比重的银行保险产品创造了保险业务收入数字的繁荣,似乎在股市低迷的环境下成为民间资本的避风港。
虽然按照保险业内的规定:无论境内外居民,在境内购买大额人身保险或者投资连结保险都必须有相应证明。但事实证明,这种要求形同虚设。郝演苏认为,境外人士真实的养老钱希望进入内地理财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大量“热钱”希望套利就走,一旦港澳市场回暖,热钱很快就会如潮水般退去,这将会影响内地保险市场的稳定。“100亿元的资金量还只是预估数据,究竟有多少‘热钱’进入内地保险市场无从知晓。”
大多数与郝演苏教授持相同观点的金融专家指出,让热钱大肆涌入,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对保险公司来说,不仅利差损而且费差损的风险都很大。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即使目前热钱涌入内地保险市场的规模可能不如楼市和股市,但也应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一旦香港资本市场有活跃的迹象,先前涌入内地保险市场的这笔资金将会迅速撤离,容易造成整个保险业的大起大落。”
中国保监会虽然未对“热钱”风波予以置评。但郝演苏介绍,当他在广东调研时,当地的保险监管机构已经关注到保费异动情况,也意识到港澳保单对于广东省保费的拉动作用。早在2008年9月以前,作为监管机构的中国保监会已经多次提醒,要警惕寿险业“井喷”式增长可能带来的风险,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在资本市场走低的环境下,大量招揽高成本的理财业务制造的是虚假繁荣,制造的是市场和信心的双重风险。郝演苏教授建议,对于可能造成市场动荡的资金,监管层应该考虑做出程序上的必要监控以及风险评估。
9.中国热钱藏身何处
热钱,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翻云覆雨的词汇,如今正被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界人士所论及,被视为悬在2008年中国经济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热钱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无论是发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人们不禁要问:热钱从哪些途径流入,又藏身何处。
关于热钱流入的途径,据了解,境外热钱主要以港澳地区合法的财务金融公司为组织者,直接参与热钱转移的往往是各行业涉及跨境业务的正当经营的大型企业。热钱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表面合法的投资资金,进出境相当方便,运作方式也很成熟。其流入方式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有些方法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境外热钱在国内非正常流动调查报告》课题组在调查跟踪的一个案例中,发现其有如下手法:
一个地下钱庄以境外的公司跟其在国内的关联外贸公司签订一个贸易合同,合同中约定外方为了支持中方工作需要,解决中方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意提前支付部分货款以便中方能及时组织货源进行出口交易。但在预支货款入境后的三个月,即交货期到达时,中方以货物生产出现某些特殊困难为由,要求外方同意予以延迟交货三个月。经双方多次协商后,外方表示予以谅解并同意中方的要求。可是到预支货款入境后的六个月,即第二次约定交货期到达时,中方又以原材料价格上升为由,要求外方相应地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为此,中外双方不断协商了两个月,最后双方同意以中方赔偿外方预付款的10%为代价终止该项贸易合同,预付货款也顺理成章地返还境外的外方。
课题组表示,该案例充分反映了地下钱庄非常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通过中外双方就贸易事项磋商的众多来往信件,可以使人确信这是一宗出现意外的可以理解的贸易,而且好像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贸易纠纷。实际上,地下钱庄就是通过这个方法,轻而易举地把境外热钱引进到国内溜达了八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指出,热钱突破资本管制进入中国的方式,林林总总犹如过江之鲫,且花样不断翻新。但由于我国当前资本项目管制较严,热钱的进出成本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高。这样一来,与外贸企业相勾连,利用虚假贸易就成为目前热钱进入中国的最主要渠道。据张明披露,境内外贸企业既有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又有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流到国内,还有通过编制假合同来虚报贸易出口。
热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后,藏身在哪些领域呢?专家指出,从几年前的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到股票市场,到银行体系,再到目前的民间信贷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这正是近年来热钱进入中国的路径图。
2003年以来,国内房地产需求走高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为追求可观的房地产投资回报,境外大量热钱开始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机构曾计算,期间美国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年收益率只为6%到7%,而在上海、北京等一些特大城市,这一比率达到20%甚至50%。
在2006~2007年中国A股市场高歌猛进之时,海外热钱开始转移战场,更多地进入到中国资本市场。2008年7月,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发布的报告披露了次贷危机爆发前后热钱进出A股市场的轨迹:境外资本在次贷危机开始的2007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撤离我国,而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在2007年底2008年初有初步的回流,在2008年4月,次贷危机逐步趋稳,国际资本市场逐步好转时,资金再次出现大规模回灌。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资本市场趋冷的情况下,一部分热钱正在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张明认为,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下,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沿海中小企业用资出现紧张,这给热钱进入提供了新的藏匿之所。
2008年春天,当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家受资金紧张之扰、面对地下钱庄高达30%的利息犹豫不决时,一些外资企业和机构瞅准了机会。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外资企业会与一些中小企业签订所谓‘股权投资合同’,以股权投资方式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几个月后再要求企业以一定利润将股权回购,从而实现短期内热钱增值。”张明说,虽然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得出具体数据,但这种方式在全国已具一定规模,同样的方式也存在于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信贷领域。
而当热钱的投资回报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之时,一部分热钱干脆存入中国的银行。不少专家认为,现如今,热钱在中国的主要藏身处是在中国的商业银行。理由是由于人民币利息高于美元,而人民币又在升值,人民币存款的回报因而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真正的投机资金只要把钱放在银行就可以”,花旗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说。在2008年6月,不少人留意到香港资金换汇后存入国内银行的现象。据统计,投机资金若把钱放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年间就可得到12%~14%的无风险收益。
“现在最好的投资就是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把它们放进中国的银行。”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的工作人员王晨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以来,他在纽约工作的一些朋友通过国内亲属,纷纷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热钱涌动的暗潮还出现在了香港。由于将港元兑换成人民币存入内地银行,将获得升值和利差双重收益,一时间,香港居民到深圳存款的风潮愈演愈烈。此外,在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贵金属开采等领域,也出现了热钱的身影。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藏身于银行并不是热钱的最终目的。鉴于当前我国的楼市与股市均相对处于低迷时期,藏身于银行的热钱也处于两难的尴尬位置。一旦国家从紧政策松动,蛰伏已久的热钱便会随时出来兴风作浪。
10.撤离之忧:热钱何时撤离中国
过去几年里,押注人民币升值,几乎成为境外热钱涌入中国的主要理由。大量热钱的流入引发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担心,这种担心在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减弱、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通胀形势严峻、股票市场大跌、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08年以来,越南、泰国等国遭遇了大幅的经济波动,中国的上证综合指数也从2008年初的5500点降至6月份的2800点,跌幅超过40%。不仅如此,作为热钱过去在国内主要下注的房地产市场,不仅一线城市出现房价的下降,整个房地产市场也陷入了整体的观望情绪当中。在这种形势下,热钱是继续在中国押注这场赌博,还是选择撤资离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国际热钱短期的集中抽逃将对相关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经济学家谢国忠分析称,热钱的退出将会影响到中国内地的楼市,其中影响最大的将是集中了大量热钱的那些城市。热钱流出之后,这些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寒意将会进一步加剧。
鉴于热钱的撤离将会重创我国的金融体系,因此,人们不禁担心: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热钱是否会大规模地撤离我国。对于此问题,中国金融专家吴念鲁指出,中国目前的1.7万亿美元储备中,热钱总数约为5000亿美元,热钱流入仍大大高于流出。目前,有些外企基于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而出现撤离;有的外企、有些境外战略投资者把利润汇出,但都尚属正常,短期内中国不会出现热钱大规模流出的情况。
与吴念鲁持相同观点的金融专家薛宏立说,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当前,不论热钱进入的规模有多少,大举撤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依旧较强,可以继续赚到升值收益;二是中国仍然处于加息通道,中外利差继续保持甚至有加大可能;三是中国股市虽然大跌,但经济基本面未发生根本逆转,反而是抄底良机;四是房地产市场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暴利依然存在;五是价格管制商品(石油等)国内外价差较大,套利空间较大;六是中国作为“金砖四国”之一,投资收益率高且风险较低,是较为理想的投资避险国,是次债危机发生后国际资本的避风港。
热钱在短时期内不会撤离中国,那就意味着在短期内,人们不用担心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的情形。金融专家沈明高认为,人民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波动可能还需要3~5年的时间。他说,尽管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一些挑战,但只要成功转型越过这个槛,就会有更长时间的持续增长。
与对热钱的担心相比,一些专家和学者指出,如果不能阻止热钱的流入,中国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将热钱转变为可以长期利用的资金。
对于将热钱转化为长期利用资金的观点,吴念鲁持相反意见,他认为,与其探讨如何用好热钱,还不如集中精力、下工夫管好、用好当前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他说,中投公司作为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应为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在当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中投公司应在H股、A股市场选择优质、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行投资,持股3年。这对于抵制热钱抄底、阻止热钱迅速撤离都大有裨益。对于支持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
沈明高建议说,只要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不结束,中国会持续的面临这个热钱的问题,短期之内不会消失。我国可以考虑多做一些中长期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公司债、私募基金,甚至银行存款可以把长期的利率规定的高一点,短期下降一些,从而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这样进来的外部资金可能就会比较长期的放在中国。并且,我国可以制定一些有区别的政策,鼓励资金长期留在中国,例如实行税收优惠,资金进出中国的阳光通道等等。
这些专家认为,对于热钱大规模流入的担心,在于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其究竟通过什么途径流入中国,又分布在哪些领域,以及其谋利的机制怎样,又将给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