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大地。这里既有层峦叠嶂的壮美山川,也有让我目不暇接的民族风情。但正如躲藏在大山深处的许多村寨那样,黔东南从来都不是单调的只有一种颜色而让你很快心生倦意。她始终以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若即若离。我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我越陌生,便越想打探到她那不易察觉的神秘一面。她那无数神奇动人的传说,与众不同的民俗传统,以及在现代化冲击下仍旧固守的原生态,即便只能停留在一种想象力的延伸中,都足以让我心旷神怡、趋之若鹜。
曾几何时,骄傲的苗侗先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只有深山和丛林相伴的土地上,义无反顾地拔山建寨,开展了一场古老而又漫长的中国式拓荒。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于在常人不敢想象的恶劣环境中,世代居住,生生不息。连绵起伏的山川隔断了他们和外界的联系,也将各种古老的神秘习俗永世地流传了下来。这也导致时至今日,黔东南仍旧是一片充满传说和奇幻色彩的秘境之地。
想把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神秘事物探求出究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你曾经一而再地涉足此地,甚至试图接近和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你终究只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以一种看热闹的方式,悄悄观察这里发生着的各种不可思议的故事。
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麻塘(亻革)家和石龙寨西家
中国有56个民族,这是小学生也能够斩钉截铁回答出来的问题。不过麻塘(亻革)家人和石龙寨西家人,他们坚持认为自己应该属于第57和58个民族。虽然官方并没有承认他们的这一身份,但这也不妨碍他们以独立的姿态,存在于黔东南的大地上,并且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麻塘位于凯里西北部19公里,全寨98户,450人,是凯里市最大的(亻革)家寨。相传(亻革)家人为后羿的后代,他们散居在凯里西北的鱼洞、龙场等乡,总共也就1万多人口。(亻革)家妇女擅长蜡染,工艺独特,色彩绚丽,巧夺天工,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如果你来到麻塘,首先会看到寨门牌坊的两根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头戴射日红缨帽羿人风采显神威”,下联为“身穿铠甲蜡染衣(亻革)家英姿展豪情”。这幅对联基本反映出了(亻革)家人最具特色的服饰风采,也是一般人对(亻革)家人抱有鲜明印象的直接来源。他们身着蜡染的刺绣衣裙,外面罩着宛若铠甲的披肩,再加上头盔一般蓝底白面别着红缨的刺绣帽子,威风凛凛,活像一个古代征战沙场的将军。有意思的是,这种“将军”服饰只在女性身上穿着,男性则要从简许多。巾帼不让须眉,这是否是一个母系社会的缩影呢?
与(亻革)家人相比,石龙寨的西家人则显得更加低调、不为人知。石龙寨与麻塘一山之隔,同样位于凯里西北部,因寨内有惟妙惟肖的水牛石、姊妹石、将军石等十大石景,故得此名,具有“十龙归位”之意。石龙寨的西家人,共有56户,258人。爬上寨中主峰——水牛坡,远眺凯里市区,南面的黔阳第一山——香炉山,此刻正在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而那善良好客的西家人,会用热情洋溢的招呼和笑容来对待每一个来到此地的异乡客。传说西家人的祖先是曾经创立过辉煌文明的西夏人。后来蒙古人征讨西夏时,成吉思汗死在了宁夏的六盘山,西夏人就此遭到蒙古人报复,几乎遭遇了灭族之灾。幸存的西家人的先祖们,跋山涉水,一路南迁,最终来到这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就此安家并长居于此。
人口平衡——占里村奇妙的“计划生育”
在美丽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上的山谷间,有一座小小的侗族村寨,叫做占里。这座在地图上根本无法找到的小村寨,创造了两项让整个世界都为之侧目的神奇纪录: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二是整个村子有史以来无任何刑事案件发生。
这听上去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原始落后的小村子,至今仍在使用着原始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古老偏方。占里村有一个沿袭至今的传统习俗:一家一户只能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不能多生,也不能生两个相同性别的孩子。可是生男生女这种医学上也无法解决的难题,久居山中的占里人是如何破解的呢?他们的答案来自于一种祖先发明的草药秘方——换花草。
换花草是一种生长在山上的藤类植物,叶子细而尖,其根部可以制作成药,供人煎服。据说换花草根部有两种不同的形状,如果是横着长的,吃了生女孩;竖着长的,吃了生男孩。村里的人,对换花草的神奇功效,均深信不疑。
更具神秘色彩的是,换花草必须配上另外七八种草药才可生效。而掌握这个神秘配方的人,就是整个村子只有一个被称为“药师”的人。占里村的药师叫吴奶银娇,据她介绍,历代药师传女不传男,秘方要绝对保密,不可泄露,而且只能给本村人服用,否则便会失效。这也让无数慕名前来探究换花草秘密的人,最终只能悻悻而归。也因此,换花草和占里村的古老药术,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让人难以置信。
这种神奇的人口控制术,让占里村民众几百年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因为人口的相对稳定,让老百姓的生活一直衣食无忧。村民们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没有刑事案件发生,也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当然,之所以沿袭严格的人口控制制度,也与占里村的先祖们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先人们能够有此睿智的思想以及高瞻远瞩的情怀,确实让人感慨不已。这是一个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神秘草药背景下所体现的,还是老百姓面对困难时的无穷智慧以及中国人所追寻的真正意义上的生存之道——尊重自然,宁静而致远。
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
如果说占里的人口控制已经让你感觉到从江种种神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瑶族药浴,一定会让你更加深入地体会为什么连出租车公司都要冠以“神秘”之名。
在从江的瑶族村寨中,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个直径1.2米、高1.5米左右的大木桶,专门用来洗澡及药浴。瑶族药浴是从江县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洗浴方式,它古老而又神奇,既可舒筋活络、消除疲劳,又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特别是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效果最佳。据说瑶族药浴的药方有188种,由30多种中草药组成,可以主治47类疾病。
瑶族人一般居住在高山上,由于常年云雾缭绕,容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瑶族人便上山采药制药,保健养生,抵御疾病。瑶族老人常说:“靠山吃山,莫伤其本;靠水吃水,莫损其源;让水常青,让山常绿。”瑶族人采药时,一年只采一面山,来年再采另一面山,以充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用采来的草药做成药浴配方,一直遵循传女不传男的祖训,加上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所以瑶族药浴的配方也就保持了其神秘性,不为外界所知。
如果你来到从江的瑶族村寨,被乡亲们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招待的话,你应该感到自豪,这表明瑶族人民使用了最高礼仪来接待你。据说浸泡在货真价实的瑶族药浴中,不出十几分钟,药汁便会慢慢渗入人体。这时全身会大汗淋漓,有一种酥麻的感觉。等待洗浴结束,只觉得浑身精神百倍,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
目前,从江瑶族药浴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名声鹊起,瑶族药浴已经不像往日那样神秘,它已经走出深山,出现在从江县城的各种浴场里,甚至也出现在了一些大城市的洗浴中心里。当然,至于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货真价实的瑶族药浴,有多少是打着瑶族药浴的幌子招摇撞骗的,也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了。
神秘的牯脏节
牯脏节是贵州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它又被称为“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旨在不忘当年先祖从东方迁徙而来的一切艰难险阻,希冀祖宗显灵,后代人畜兴旺,生活幸福。
整个仪式包括牛旋堂、砍牛祭祖、祭鼓等活动,但都离不开牛和鼓。苗族是一个尊崇牛文化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的牛杀了,为的是敬献给先祖们,让魂归东方的先祖们有牛这种最值得信赖的勤劳伙伴相随。而祭鼓,则源于苗族的女性始祖,据说她们最初是从枫树木芯里孪生的。苗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并不会消亡,只是转移了,他们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就是先祖灵魂栖息的地方。只有敲击木鼓,才能唤醒她们的灵魂。这就是牯脏节最重要的“砍牛祭祖”。
牯脏节有大牯小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而规模较大的牯脏节一般间隔很多年才举行一次。最近的一次极为盛大的牯脏节,举行于2000年12月3~8日,地点在一个叫做加去的苗族村寨。这个位于榕江县计划乡、被群山环抱的小小村寨,因为牯脏节而变得让世人熟悉起来。加去在苗语中是“一个神秘遥远的地方”的意思,这里自古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长期与世隔绝,因此也保留了最完整、最原始也最神秘的苗族生活习俗。加去人是“黑苗”中的一支,是苗族一个强大的支系,有1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的“苗疆腹地”。因为他们平日爱穿黑色的衣衫,而且藏住在高山之巅,人们又把他们唤作“高山苗”。
牯脏节的全部过程,极为繁琐严密,充满了宗教仪式感和神秘程序,三言两语决然说不清楚。无论是加去村还是别的村寨,光是准备工作就得花上数年光景。再加上每次举办牯脏节,承办的村子都要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因此每一座勇敢接过旗帜的村寨,都会受到普遍尊敬。当然全寨人却必须要为此咬紧牙关,共同承担随之而来的经济重负。
下一次牯脏节将于何年何月举办,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届时将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八方宾客,汇集于此,共同感受苗族人最神圣又最神秘的祭祖盛典。
结语
这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那个魔幻现实主义之都——马贡多,这也不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油画,这是中国贵州的黔东南。前两者是虚幻的艺术作品,而后者是宛若虚幻的现实所在。这里数之不尽的神秘与灵性,让我惊叹不已,并且目瞪口呆。而我能够确信的一点是,我所看见的一切只是冰山一角——这里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村寨,或许更为神秘,它们躲藏在某个大山的深处,等待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