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个字,突然之间你怎么想也写不出来?
有没有一个人,你绞尽脑汁也记不起他的样子?
这种熟悉的陌生感究竟来自哪里?
你熟知的字在闹脾气
有一个很好玩的小笑话:有一个同学在语文考试写作文的时候,需要用到“惠”字,但是怎么也想不起这个字如何写。正在焦头烂额之际,他惊喜地看到桌上有个“统一冰红茶”的瓶子(那时候正盛行“再来一瓶”的活动。他想着自己没有一次买中的经历,暗自窃喜。因为没有中奖的瓶子里面通常都会有“谢谢惠顾”的字样,这样一来他的难题便解决了)。于是他满心欢喜地打开瓶子。结果“悲剧”来了——里面写着“再来一瓶”。
希望这个小笑话有让你开心一笑。但是这一次我想和你讨论的并不是“再来一瓶”的惊喜。而是你有没有和故事中的同学一样,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再正常不过、使用频率颇高的“惠”字觉得非常陌生了呢?
你有没有发现你可以非常快地记起一个刚刚认识几天的人的模样,却无法回忆起自己最亲近、最熟悉的人的模样?你绞尽脑汁,但是它就拼命在跟你捉迷藏。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在跟我们“闹脾气”?
其实闹脾气的并不是那些汉字,而是我们的脑神经元提出了“抗议”。
这种对于非常熟悉的事物反而记忆不清楚全貌的现象叫作“完形崩溃”,也被有些学者称作“语意饱和”,同时也跟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密切相关。
为什么如此陌生
让我们对熟悉的字和事物瞬间变得陌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我们对字或者人和事情的记忆,来自我们的视觉刺激。当我们的眼睛接收到外界信息的时候,就会对脑神经元发出信号,提醒它要进行记忆了。于是尽责的脑神经元就会将这些图像一一进行整理和记忆。
其次,如果经常对这些字和事物接触,我们聪明的脑神经元就会不断接受刺激,同时它们也会对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将长时间接触的东西进行想象,把它们形成一个特定的形象进行记忆。比如我们家里面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你看得久了会发现它好像一朵花,或者一个人的脸。你的大脑就是这样通过不断的联想对已看到的图像进行记忆。这一层面的脑部活动就是将我们的视觉信号转化为可记忆的对应的“语意”。
最后,当大脑将视觉信号翻译过来并利用对应的“语意”存储在心里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定性的思维方式。假如你这个时候非要刻意地对某个字或者某个人盯着看,眼部就会再次接受强烈的视觉信息,同时冲击着你的大脑神经元。时间久了,记忆神经元就会感觉到疲倦和懈怠。这时候,脾气不怎么好的他们便开始“罢工”,即使再熟悉的东西,也会使你开始觉得陌生。
因此,持续的、长久的强烈刺激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聪明的大脑尚且会感觉到疲惫,更何况是我们的心灵呢?生理上的“完形崩溃”以及“语意饱和”,提醒着我们心理上的“超限效应”是值得被警醒的。
别让你的心灵负载太多
心理上的超限效应在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的时间过久的情况下,非但不会帮助你行动更加积极,反而会引起极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
这种心理现象提醒我们: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不能让我们的心灵过于操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过于沉重的负担会让心灵偶尔“死机”,甚至让人崩溃。
超限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走向两种极端:有些人一味地溺爱孩子,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孩子的要求,不管对错,都会答应。这样对他们不但没有激励的正面作用,反而滋生了懒惰和不负责任的消极心态。但是有些父母又会对孩子非常严苛,当孩子出现一些小错误的时候,都会严加惩治。他们对于小孩的过高期望没能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反而会产生一种对抗和叛逆的心理。这种由父母施加的“超限效应”在家庭中比比皆是,为了避免超限效应的不良后果,父母需要掌控教育施加的心理额度,让孩子们的心在仍有余地的程度上自由地发展。别让你美好的期待变成了孩子们看得久了、不认识的那个字。
作为社会中的我们,面临的压力更大、更多。这些压力,当然不是来自父母,而是来自我们自身。所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里面,同样不需要对自己要求太高,把自己的日程排得太满。心灵偶尔也需要放个假。
经常喝个心灵鸡汤,让紧张的身体和意识都能够得到休息,会更有效地保证我们的大脑正常而有效地运行,让一切回忆都更加清晰,前途也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