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南梁的开国之君萧衍,本属南齐的皇室宗亲,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任侍中、卫尉等。
萧衍自幼聪敏好学,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早年投拜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同时投拜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青年才俊,还有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称“竟陵八友”。这段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齐武帝在位,萧衍出仕为官,历任卫将军王俭参军,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齐武帝驾崩,皇室内部倾轧,萧鸾废萧昭文,自立为帝。在此过程中,萧衍支持萧鸾有功,进位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第二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三十万军队攻打南齐,萧衍奉命率军驰援,大败北魏军,因功晋升为太子中庶子。继而出任雍州刺史,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
萧鸾在位五年,逝后由萧宝卷即位。萧宝卷暴虐无道,猜忌并妄杀有功大臣。萧衍的兄长萧懿即被冤杀。萧衍不愿坐以待毙,于是联合南康王萧宝融举兵攻打建康。得到征虏将军王珍国内应帮助,萧衍推翻了萧宝卷,拥立萧宝融为帝。萧宝融投桃报李,拜萧衍为大司马,掌管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
大权在握的萧衍不疾不徐,运筹帷幄,直到502年4月,自觉时机成熟,才在好友沈约、范云等的协助下,让萧宝融乖乖地禅位给自己。萧衍接受禅让,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南梁,萧衍即梁武帝。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称帝之初,他吸取了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一个叫谤木函,一个叫肺石函。如果有功之臣没有得到奖赏,德才兼备的人才没有得到任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如果是普通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堪称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
萧衍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要求官员一定要清廉,无论出身门第,只有政绩突出的才能得到提拔重用。这些行为风格和施政措施,使得梁武帝在位,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必须强调的是,梁武帝萧衍的艺术修养和学术成就堪称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早年和他齐名的“竟陵八友”,均各有所长,如沈约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谢朓是著名的诗人。
萧衍在艺术和学术上的成就是多面的。萧衍现存诗歌80多首,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均代表当时最高成就。从就任雍州刺史直到登位之后,他都经常召集志趣相投的文人学士咏诗作乐,有力推动了南梁文学之风的兴盛。
相比较而言,萧衍经学和史学方面的成就更高。在经学方面,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萧衍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另有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共有二百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共一百二十卷。
萧衍在书法、音律、围棋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介于他的特殊地位,这些都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时尚带来不可低估的作用影响。
梁武帝对佛教的笃信也是历代帝王难以企及的,特别是到了晚年,更是如此。
因为笃信佛教,他的性格宽厚仁和。他有一个叫萧宏的弟弟窝藏杀人凶手,萧衍不仅不予惩罚,反而加封官职。萧宏被纵容,不知感恩,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竟然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两人甚至试图篡夺皇位,派人刺杀萧衍。事情败露,刺客被抓,萧衍的女儿无颜再见父亲,自尽。萧衍居然没有降罪萧宏,任其寿终。
梁武帝的次子名叫萧综,其母吴淑媛原本是萧宝卷的妃子,跟了萧衍仅七个月生下萧综,世人皆言萧综乃萧宝卷血脉,而非萧衍亲生。但萧衍仍把萧综视若己出,同样爱护有加,同样封其为王,拜为将军。萧综知道自己身世后,竟然对萧衍心生怨恨。后来,南梁和北魏交战,萧衍让萧综督率各军作战。萧综却投奔了北魏,还改名萧缵,并表示为萧宝卷服丧服三年。萧衍因此撤消了萧综的封号,将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归南梁之意,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终究没有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谥号为“敬”。
也许是萧宏和萧综事件对梁武帝心灵的打击过于沉重,导致他更多地在佛教的教义里寻求精神的慰藉。因为对佛教的虔诚,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等牲畜,而是用蔬菜代替。
甚而至于,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出家。第一次是527年3月8日,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第二次是529年9月15日,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梁武帝再次脱下帝袍,舍身出家。第二天,他亲自主持讲解《涅槃经》。9月25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9月27日,梁武帝还俗回朝。第三次是546年4月10日,梁武帝再度出家,最终由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第四次是547年3月3日,梁武帝又一次出家。这次,梁武帝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之久,直到4月10日由群臣出资一亿钱赎回。
梁武帝笃信佛法的直接后果,是在国内大肆建造庙宇,仅都城建康就有大小寺庙五百余所,耗费巨大;僧尼十万余人,资产丰沃。而他笃信佛教的间接后果,则是侯景之乱,自己身死台城,南梁江山分崩离析。
侯景是鲜卑化的羯人,祖籍北魏怀朔镇,小名狗子,可见出身低微。少年时顽劣不羁,横行乡里。成年后身高不满七尺,但深受边镇剽悍好武风气影响,骁勇有膂力,虽左足生有肉瘤行走不便,但擅长骑射,因而被选为怀朔镇兵,逐渐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
后来,北魏内乱,战事频仍。侯景先是依附尔朱荣,后依附高欢,均战功卓越,权位不断擢升。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成立东魏政权,侯景受到重用,为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独镇河南”,实力雄厚。权位和实力的提升,导致了侯景野心的膨胀。543年,东魏和西魏在邙山大战,东魏获得大胜。侯景也因用计赚取虎牢城,连收北豫州和洛州,被封为司空;545年改授司徒。侯景更加飞扬跋扈。随着高欢年老,高欢之子高澄更多接管权柄,侯景扬言:“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高欢和高澄父子对此也是心知肚明。547年,高欢病重,授计高澄制服侯景之策,并致书召侯景回都城晋阳。不几日,高欢去世,侯景自然不会自投罗网,于是举兵反叛。
面对侯景的反叛,高澄迅速调集重兵平叛。侯景感觉应付困难,先是致信西魏,表示愿意以河南六个州归降西魏,请求支援。西魏对此表现得冷静而又谨慎,仅是授予侯景以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郡公的官爵,却迟迟不肯发兵救援。
侯景于是又投书梁武帝,表示愿意倾尽河南全境豫、广、颍、洛、阳、西扬、东荆、北荆、襄、东豫、南兖、西兖、齐共十三个州降梁,请求援救。
由此不难看出侯景奸猾的本性。他许诺西魏的仅为六个州,许诺南梁的是河南全境十三个州。
对侯景来降,梁武帝喜出望外,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欣然接纳。下诏封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军接应侯景。连番交战,侯景和南梁军队皆被东魏打败,损失惨重。至548年正月,梁朝除了得到侯景及残部800余人之外,之前贪恋的河南十三个州化为泡影。代价则是损兵折将,以及日后的变乱。
在这乱世之中,侯景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投机分子。入梁之初,侯景便欲求婚于王、谢名门,请梁武帝做媒。梁武帝嫌其门第不够,予以拒绝。侯景因而心怀怨念。之后,南梁基于国家战略考虑,准备和东魏通好。侯景出于个人私心,坚决反对。并请缨北伐,遭梁武帝驳回。侯景便生密谋叛乱之心。
侯景利用南梁的社会矛盾,培植自己的势力。萧范、羊鸦仁、元贞、裴之悌等臣相继向梁武帝报告侯景意欲谋反的讯息,梁武帝一厢情愿地认为“景孤危寄命,譬如婴儿仰人乳哺,以此事势,安能反乎?”放任侯景势力滋长。
548年8月10日,侯景以清君侧之名举兵反叛。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临时又过于轻敌,更重要的是对临贺王萧正德(萧衍养子)早与侯景结盟的事实失察,竟然让侯景一路顺利打过长江,进而攻占建康。549年3月12日,侯景占领台城。
侯景带五百甲士闯进皇宫静居殿,梁武帝萧衍见了,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
侯景一时汗流满面,竟被吓得语无伦次。
萧衍再问“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
侯景答:“千人。”
萧衍问:“攻城时多少?”
“…十…万。”
“现在呢?”
侯景语塞。
最后,萧衍说:“你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侯景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侯景因为没有清晰的政治主张,自知凭自己的资历和影响,很难安抚天下,于是想借助梁武帝萧衍,实现个人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向梁武帝萧衍提出了一系列的条件,试图让梁武帝承认他的合法地位。萧衍一概否决,拒绝合作。侯景恼羞成怒,停止对萧衍的所有供给。549年5月,梁武帝萧衍被饿死于台城。
侯景的叛乱最终被以勤王为名的王僧辩、陈霸先所平定。552年4月18日,侯景兵败之后,在逃亡途中被部将羊鹍所杀。侯景之乱前后经历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对当时中国南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了极大破坏。
在政治上,随着侯景之乱的爆发,原本号称“如金瓯一片,无一伤缺”的南梁王朝土崩瓦解,呈现碎片化局面。即便侯景之乱最终被平定,但四分五裂、名存实亡的现实已经不可逆转。萧纪割据蜀地称帝,荆襄的萧詧依附西魏,湘州的王琳依附北齐,萧勃固守岭南……陈霸先脱颖而出!政治格局全然不同往日。
在经济上,侯景叛军一度号令严明,不犯百姓。但在建康鏖战之时,由于久攻不下,本性很快暴露出来。“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及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殴棰,疲羸者因杀之以填山,号哭之声,响动天地。百姓不敢藏隐,并出从之,旬日之间,众至数万……破掠吴中,多自调发,逼掠子女,毒虐百姓,吴人莫不怨愤,于是各立城栅拒守。”侯景公开对麾下将领宣称:“若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梁朝勤王之王师的纪律,比起侯景叛军,也是不相伯仲,致使百姓遭受双重劫难。如王僧辩收复建康,纵容兵士大烧大抢,百姓哭声震天,甚至反而怀念侯景:“佥以王师之酷,甚至侯景。”在双方军队的烧杀抢掠之下,再加上饥荒、瘟疫,江南百姓流离失所,死者枕藉,号称富庶的三吴之地“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在文化上,侯景叛军烧毁南梁东宫三万卷藏书,象征梁朝文治的士林馆也在战乱中化为灰烬。后来,梁元帝江陵焚书十四万卷,东晋以来南方引以为傲的文化典籍收藏,湮灭于侯景之乱及其间接引发的江陵之变中。在此期间,文人学士饱尝离乱之苦,社会文化氛围今非昔比,对江南文化的破坏不可估量。
在社会结构上,自东晋以来,门阀士族为江南地区的统治阶级,南朝庶族地位虽有所上升,但仍无法与士族高门相抗衡。士族往往蓄养大量奴婢,以维持他们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南梁时,江南社会阶层固化严重,阶级矛盾已非常尖锐。侯景利用了南朝的这个痼疾,再加上他曾向王、谢求婚失败,因此对南朝门阀士族也充满仇恨。他攻入建康后,门阀士族遭遇灭顶之灾,除了被屠杀的,还有许多士族饿死。颜之推云:“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与士族落魄悲惨相应的则是奴婢的扬眉吐气,侯景攻入台城后,下令解放被梁朝作为奴婢的北方人,又任用了许多南朝士族家的奴婢为官,使他们纷纷投奔侯景。这或许是侯景之乱在打破门阀士族垄断、促进社会平等进步方面唯一的间接意义。
另外,自东晋以来,南朝一直是北方侨姓士族占统治地位,吴越士族与南方土著只是充当点缀与陪衬,鲜少有与闻机务的权力。侯景之乱使士族遭到沉重打击,不仅庶族寒人地位上升,南方土著豪酋也趁势崛起。史载“梁末之灾沴,群凶竞起,郡邑岩穴之长,村屯邬壁之豪,资剽掠以致强,恣陵侮而为大。”
除了中国南方的形势变化,侯景之乱也对全国的发展形势造成影响。侯景之乱前,南方的南梁和北方的东魏、西魏鼎足而立,被称为后三国时代。变乱之后,南朝一蹶不振,后三国的均势被打破,间接地为南北统一提供了更大可能。特别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乱,国力得到最充分的扩充。除了领土的扩张,侯景之乱给西魏及其后继的北周带来的红利,还包括得到富庶的蜀地,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取得跨有荆益的有利格局,战略地位大大提升;打破四面树敌的局面,外交环境大大改善。
侯景之乱,造成全国范围内南北人员流动频繁,南北各自皇统的神圣性被稀释,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社会心理的认同。对促进南北融合、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