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陈叔宝的劝降文书已经连夜写好,正月二十三日一早,杨广派人前去取了来。展开一看,除了劝降陈朝文武大臣的文书,还有一份正式的降表,内容如下:
臣陈叔宝跪拜大隋皇帝再三叩首言:
昔时侯景作乱,三吴血雨腥风,百姓生灵涂炭,萧梁宗社倾覆。先祖武帝,上承天意,下应民心,诛灭逆贼,安定三吴,开国称制,大号为陈,历经五世,尔来卅又三年矣。
叔宝受命,存续社稷,懵懂无知,才疏德浅。上不能秉承武、文、宣帝之风,下不能造福江南百姓黎民;亲信奸佞之徒,沉迷声色犬马。以致天人共愤,江山失色。
大隋皇帝陛下,雄才伟略,威服天下,心怀苍生,德高量雅。向之叔宝愚昧,妄动刀兵,犯大隋疆土,戮无辜黎民;大隋皇帝陛下以德报怨,修好于陈。叔宝顽劣,不知进退,辜负皇帝陛下美意,殊令天下贤士寒心。故而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兴王者之师,问罪于江右;叔宝为奸人蒙蔽,无悔改之意,存侥幸之想,妄图据长江为险,作无谓之抵抗。王师渡江,势甚疾雷,功如破竹,望风溃走,挡者披靡。
晋王广年少英雄,运筹帷幄,见识深远,文武全才,冠绝天下,威德远播,万人景仰。晋王广不以叔宝鄙陋,倾心而交,苦口婆心;叔宝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心悦诚服,谨以江南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户五十万又五千、宗亲骨肉四百余人,悉数归附大隋皇帝陛下。山河郡县,将卒仓储,尽归纳于图籍,保全于府库。
叔宝性自愚钝,窃念刘禅有安乐之封,伏乞大隋皇帝陛下容之如地,荩之如天,特轸仁慈,以宽危辱。但念先人寝庙,不为樵采之场;老母庭除,尚有问安之所。
叔宝再拜,谨上表归命,待罪以闻。
杨广阅罢,觉陈叔宝文辞质朴,渐脱奢靡之风;态度诚恳,全无虚饰之意,心意大快。特别是看到降表之中有意无意地逢迎自己,更是如沐春风。
杨广再看陈叔宝写给陈朝文武大臣的劝降文书,内容皆大同小异,不外乎说:
自己在位多年,感谢大家的辅佐和效命;自己才疏德浅,没有治理好国家,有愧于江山社稷;如果有举止失当、亏待大家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和谅解;如今陈国气数已尽,隋朝承天意、顺民心,统一天下,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为天下黎民苍生计,我已经诚心归顺于大隋;也请大家认清形势,为黎民百姓计,为自己的前程计,放弃作无谓的抵抗,诚心归降于大隋;大隋皇帝雄才伟略、德高量雅,晋王广文武全才、虚怀若谷,只要你们诚心归降,大隋一定不会亏待于你们,相反,你们还会有更美好的前途和未来。
也都甚合自己心意。
于是,杨广传令,让相关人员立即到自己入住的太极殿议事。
很快,王韶、高颎、裴矩、薛道衡、段达等人依次到齐,杨广先向大家出示了陈叔宝的降表和劝降文书。大家议论一阵,都觉得陈叔宝虽然昏庸奢靡,倒也识得时务。有了他的积极配合,安定江南更加指日可待。同时,他们每个人在心底里,对杨广又多了几分敬重,乃至钦佩。
这几个人,虽然此次伐陈之役,地位居于杨广之下,属于辅佐的角色,但在此之前,无论才智、名望、权位,均各有所长,出类拔萃。
段达身高八尺,仪表堂堂,善于骑射,深谙谋略。在北周时因功被拜为大都督,总领亲信兵,伴随隋文帝杨坚左右,很受信任。此役在杨广身边,担任参军。
裴矩547年出生,现年42岁,经历北齐、北周、隋三朝。自幼才学俱佳,文章华美,杨坚为北周丞相时,便出任丞相记室。现为杨广元帅记室。
薛道衡,540年出生,此时年近半百。他自幼便被誉为天纵奇才,稍长,诗文冠绝天下,曾为内史舍人,掌管隋文帝杨坚文书机密。此次为杨广行台吏部侍郎。
王韶字子相,太原晋阳人,526年出生,已经年过花甲。他幼时方正文雅、颇好奇节,令人刮目相看。北周宣帝时,被拜为丰州刺史。隋文帝受禅,晋爵为项城郡公,食邑二千户,转任灵州刺史,升任大将军。后来,杨坚封诸子为王,遍选朝中德才兼备的大臣辅佐诸子,王韶出任杨广行台右仆射,名为辅佐,实为老师。更兼王韶生性刚烈正直,杨广一直都很敬重他,甚至有一点点怕他。此次出征,王韶又兼任元帅司马。
至于高颎,乃是隋文帝杨坚最为倚重的助手,权势地位和声誉名望,在朝中无人能及。
和他们比较起来,杨广年仅二十,虽然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虽然通晓军事,骁勇异常;虽然贵为亲王,担任伐陈最高统帅,但这些,并没有让高颎等人真正肃然起敬。因为自从出征以来,杨广有大家出谋划策,也不用冲锋陷阵,虽然表现思虑周详、决策果敢、气度宏伟,但终究亮点不足,难以让高颎等人心悦诚服。
但是,在进入建康以后,短短一天的时间,杨广的卓越表现,真正让大家眼前一亮。特别是他的全局观念,洞察能力,以及严谨缜密,都让高颎等人油然而生敬意。
在杨广的主持下,众人根据当前的情报和形势,为各路隋军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战术,原则当然是“招抚为主、打击为辅”。并附同陈叔宝写就的劝降文书,由段达安排使者,及时送达各部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