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怀帝永嘉初年(307—309),汝阳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复了千金,使漕运便利,公私得益。因年代久远渠堰塌毁,所砌的岩石被水冲光,只有基础尚存。本朝太和年间(277—299)重新修复。千金石人西肋下铭文道:如果沟渠年久不通,疏浚者应当在河南城北面,石碛西面,再深深地朝北开挖一道沟渠,使它通向旧时的小丘,汇合旧渠东流,利用老沟开渠,工程容易完成,石碛坚固,有利农事。工程完成后,效果就可见到。边防多事,苦于人力太少,渠堰又刚刚筑成,未遇水患,所以不敢先修备用渠道。如果今后要再动工兴修,那么应从石碛西边挖渠。因此特地写在石上,以供后世贤者参考。即使石碛冲毁了,也有遗迹可凭,根据上面的话,可以向北开渠东与旧渠汇合。旧渠又往东流,晋惠帝在水上造了石桥,据桥西门南边刻着的文字,说晋元康二年(292)十一月二十日,改修石巷、水门,拆除石门枋改为卷洞,上面以石枋覆盖。前后开凿石级接长石障,使南北都到岸上,修筑水流冲击处,凿石以减杀水势。工程到元康三年(293)三月十五日才完成。并把各水门的长宽深浅记在左右两边,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护堤龙尾宽十二丈,石巷通水口高三丈,称为皋门桥。潘岳《西征赋》说:驻马皋门,就是这地方。谷水又向东流,又砌筑了一座石桥,横跨水上,以阻水护城,称为西梁。谷水又东流,左边汇合金谷水。金谷水出于太白原,向东南流经金谷,称为金谷水。金谷水向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的故居。石崇《金谷诗集叙》中说:我在元康七年(297),随太仆出征为征虏将军,有别墅在河南界上的金谷涧中。那里有澄清的泉水、茂密的树林及各种果树,修竹、翠柏以及各种药草,应有尽有。金谷水又向东南流人谷水。谷水又东流,经金墉城北边,这是魏明帝在洛阳城西北角修筑的。在城东北角造起层楼,《晋宫阁名》说:金墉有崇天堂,就是这里。上面架木筑成台榭,就是原来的白楼。都城迁移时,宫殿还未全部造好,皇帝就住到这里来了。在故台土构筑宵榭,所谓高台亭亭玉立。南门叫乾光门,两边建筑两座楼观,观下在濠堑上排列红色的桁条,作为御路。东门叫含春门,北面有门。西面城上排列着观台,每五十步建一垛女墙,观台里放着一只钟,用来配合漏鼓,西北有廊庑连接荫蔽着通道,城墙靠近宽敞的台榭。在炎热的夏天,高祖常来这里避暑。在金墉城中还有绿水池一口。谷水流经洛阳小城北边,小城紧靠旧城,连着金墉城,这就是原来的向城。永嘉之乱,这里造了堡垒,号称洛阳垒。所以《洛阳记》说:陵云台西边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就是这地方。又东经大夏门下,就是原来的夏门。陆机《上弟书》说: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所造。门内东侧,靠城有魏明帝所造的景阳山,余基还在。孙盛《魏春秋》说:景初元年(237),魏明帝极为注重宫殿观阁的雕饰,从太行谷城山取白石英、紫石英及五色大石,在芳林园筑起景阳山,种下松竹草木,捕来禽兽充实其中。当时各种徭役极其繁忙,皇帝亲自掘土,率领三公以下群臣人人出力。山东边,原有九江,陆机《洛阳记》说:九江凑聚成圆形水池,池中筑圆坛,又建三条堤道把池分为三块,与两岸相连。《东京赋》说: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铺满水面,秋兰长遍岸边。如今,山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高岗,江则再也看不出痕迹了。谷水又东流,支流向南流人华林园,经过菜园南边,园中古玉井,井栏都用珉玉做成,用黑石做井口,作工精密,虽年代久远,还没有改变,色泽灿烂如新。又流经理华宫南边,过景阳山北边,山上有都亭,堂上砌方湖,湖中造有御座石,御座前建造蓬莱山,曲池接连着雅座,飞泉吹拂着席位,南面挂着箭靶,席位两边有商高的屏障,背山的堂上,石路崎岖,岩嶂险峻,云浮台上,风入观中,山峦如缨带缠绕,游人在高阁中上下,从曲阶上出入,远望好象凫在水中浮沉,鸾在云中出没。堂中引水从岸上倾泻下来,形成飞瀑,奔流在曲渚间,水声潺潺不绝,竹柏把树荫投在层石上,青草丛丛铺满了泉边,微风吹拂,四周飘散着芳香,这实在是神仙所居之地。这支水向东注入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台,殿基都用洛中故碑叠成,现在台上造了一个钓台。池南有魏文帝茅茨堂,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年间(220—226)所立。这支水从天渊池向东流出华林园;经听讼观南边,就是原来的平望观。魏明帝常常说:刑事案件,事关天下人的性命,每当判决大案时,常常亲临听讼观听审。太和三年(229)改为今名。观的西北边接着华林,有从前罚劳役的刘桢磨石之处。《文士传》说:魏文帝在东宫时,设宴招待文学之士,酒酣,命甄后出来施礼,在坐的人都俯伏不敢仰视,只有刘桢正视着她。太祖以为不敬,送去罚劳役。后来太祖跟在车后步行上城,去查看役徒服役的地方,役徒们都恭恭敬敬,但刘桢却坐着照样在磨石。太祖说:这不是刘桢吗?这石头的特性怎么样?刘桢说:这石头来自荆山玄岩之下,外表有五颜六色的花纹,里面具有坚贞的志向,雕刻不会使它增加文彩,磨砺不会使它增加晶莹,气质真正,禀性自然。太祖说:这个人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恢复他的文学之职。池水又向东流人洛阳县的南池,南池就是过去的翟泉,南北长一百一十步,东西阔七十步,皇甫谧说: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的大墓就是。《春秋》:定公元年(前509),晋国魏献于与诸侯的大夫会聚于翟泉,始议在周筑城。班固、服虔、皇甫谧都说翟泉在洛阳东北,是周代的墓地。今按周烈王葬于洛阳城内东北角,周景王墓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墓之间、广莫门大道的东侧,建春门大路的北边。
这条路就是东宫街,在洛阳的东北。后来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把城扩大了,包括进周景王墓,这就是他的墓地。到晋永嘉元年(307),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两只鹅出来,青苍色的高飞冲天,白色的停在这里。陈留的孝廉董齐说:步广是周代的翟泉,会盟之地,而今鹅色青苍,这是胡人的象征呀,下文还能说下去吗?后五年,刘曜、王弥入洛,晋怀帝出居平阳。陆机《洛阳记》说: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边是翟泉所在之地,不可能在太仓西南。京相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也说今太仓西南的池名叫翟泉。又说:旧说翟泉本来在洛阳北边,苌弘给成周筑城,于是把翟泉围绕在城内。杜预根据这说法,认为这一定是翟泉,其实是不对的。这里后来成为东宫池。晋《中州记》说:惠帝为太子时,出外听到蛤蟆叫声,问人说,这是官蛤蟆还是私蛤蟆?侍臣贾胤答道:在官地是官蛤蟆,在私地是私蛤蟆。于是太子下令道:如是官蛤蟆可给一份口粮。起先曾有谶语:蛤蟆当贵。从前晋朝收愍怀太子于后池,就是这个池。其中一支水从大夏门东经宜武观,宣武观是凭城建造的,不再造围墙,左右有回廊,两旁房屋参差如两翼伸展,南望天渊他,北观宣武场。《竹林七贤论》说:王戎小时长得很清秀,魏明帝在宣武场上筑斗虎场,把老虎关在栅栏之内,叫力士赤膊,轮番与虎搏斗,让百姓观看。王戎时年七岁,也去观看,老虎乘空跑到栅栏边上大吼,声音把地也震动了,参观的人没有不吓得乱退乱跌的,只有王戎直立不动。魏明帝在门上看见了,派人去问他的姓名,认为他与众不同。场西边是以前贾充的宅地。谷水又东经广莫门北边,就是汉代的谷门。北边对着芒阜,连绵的山岭把群山都包围在里边,从洛口开始,西经平阴,全都是芒垅之地。《魏志》说:魏明帝想夷平北芒山,使得一登台就可看见孟津,侍中辛毗谏道:如果九河暴涨,洪水为害,丘陵都夷平了,用什么来抵御呢?明帝才打消了这一想法。谷水又向东弯过南边,经建春门石桥下,就是上东门。阮籍《咏怀诗》:步出上东门,就是这地方。一名上升门,晋代叫建阳门。《百官志》说:洛阳十二门,每门设侯一人,俸禄六百石。《东观汉记》说:郅恽为上东门侯,光武帝曾出上东门,夜里回来叫郅恽开门,他不答应,光武帝叫他从门缝里看看是谁,郅恽说:用火把只能看到远处。于是拒不开门,因此光武帝越发看重他了。这里也是袁绍挂节之处。
桥头建造两支古柱,桥的《石柱铭》说:阳嘉四年(135)乙酉月壬申日,皇帝下令城下挖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地方进贡的东西部由水路运输而来,派中谒者魏郡清渊人马宪为监,建造石桥梁柱,命令工匠尽量发挥巧妙的技艺,垒叠又重又大的岩石,筑得高,跨度大,桥要造得好,路要筑得宽,以便流通万里。河南尹邳崇阝嵬、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椽中牟任防,史官王荫、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缘成旱卑国,洛阳令江双,平阳丞降监椽王腾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动工,八月竣工。这支水从柱边流过,又从乐里弯向东流出阳渠。从前陆机为成都王颖进入洛阳,打败而逃回。水南就是马市,旧洛阳有三市,这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嵇康被司马昭所害之处。北面是白社故里,从前孙子荆与董威辇相会于白社,就是这里。他以同车为荣,所以有《威辇图》。又东经马市石桥,桥南有两石柱,都没有刻字。
汉司空渔阳人王梁在河南为尹,将引谷水以灌溉京都一带田园,渠挑成但水不流,因而罢官。后来张纯在洛水筑了堤坝,使漕渠通水,洛中公私都获益不浅,这条渠现今引谷水而来,是张纯所创。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韧记》都说城西南有阳渠,是周公所造。从前周朝把殷的百姓迁移到洛邑,城内极其狭窄,是个简陋恶劣的地方。晋国把故城成周给敬王居住,秦国又扩大了这座城,把它封给吕不韦,以此推知,这城并非周公一人所造。这支水也叫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说: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边,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说: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从洛口注入九曲渎流至东阳门。所以阮籍《咏怀诗》说: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又说:遥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阳渠水南到阊阖门,就是汉代的上西门。《汉宫记》说:上西门所以不纯白,是因为汉皇家曾在西北蒙难,所以用红漆镶嵌。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迁都,把门迁到南侧。这支水北乘高渠,支流分为上下两支,流经原石桥东入城,经望先寺,寺中有碑,碑侧效法《子丹碑》作龙飞图案,如果是现在雕刻算是好的,但作为古物就算不上好的了。渠水又东经原金市南边,直对千秋门,千秋门就是右宫门。又一支流流入石砌阴沟,注入灵芝九龙池。魏太和年间,都城迁到洛阳,建筑宫殿,修理街渠,一定要把隐藏的东西发掘出来,于是掘出了石雕,一点也没毁坏。只见石工细密,不是今天的石工可比,也是极其精致奇妙的稀珍之物。于是就把它用上。另一支水从千秋门南边流经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这两座门的横木伏上,都刻着云龙、风虎的图像,饰以玫瑰珠石,每当晨光初起或夕阳斜照时,五光十色,斑驳陆离,眩人眼目。又南经通门、掖门西边,又南流东转,经阊阖门南边,按礼》:王有五门,叫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又叫毕门,也就是虎门。魏明帝效法太极图改造洛阳城,在南宫里建造起太极殿,就在汉代崇德殿的故址上,把雉门改为阊阖门。从前在汉代,洛阳宫殿门上的题额,都用大篆,是蔡邕等人的手笔。
从董卓焚烧了宫殿,曹操平荆州后,汉吏部尚书安定人梁孟皇善写师宜官的八分体,请求以写字免他的死罪。曹操认为他的书法很好,常常挂在帐上仰着欣赏,以为他的字胜过师宜官。北宫题额都是梁鹄的手笔,南宫造好后,明帝令侍中京兆人韦诞用古篆书写。都城迁到洛阳后,才叫中书舍人沈含馨用隶书书写。景明、正始年间,又下诏命令符节令江式用大篆全部换掉。
今天宫中题额都是扛式所写。《周官》:太宰在正月把法令悬挂在宫门外墙(象魏)上。《广雅》说:阙,叫做象魏。《风俗通》说:鲁昭公在门上建两座楼观。称为阙,从门,朔声。《尔雅》说:观稼为阙。《说文》说:阙,就是门观。《汉宫典职》说:偃师离洛阳四十五里。远望朱雀阙,郁然一片与天相连,鲜丽高峻极厂。《洛阳故宫名》中有朱雀阙、由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东观汉记》说:西汉末,更始帝从洛阳出发,李松导引车驾,车马忽然狂奔,撞在北阙铁柱门上,三匹马都死了,就是此阙。《白虎通》说:门为什么定要有阙呢?阙是用来装饰门,以区别地位尊卑之用。今阊阖门外两边建造了很高大的阙,与天上星宿相应,虽然不按周礼,但还如象魏的样子。门上加门屏(复思)以代替楼观。《广雅》说:复思叫做屏。《释名》说:屏,是用来遮隔的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