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隋氏县东,谷远县王莽叫谷近。沁水又南流,经阝奇氏县旧城东,刘聪叫詹事鲁繇担任冀州牧,治所就在这里。沁水又南流经阝奇氏关。南与水汇合,水源出东北的巨骏山,从高而下,冲击在大石上发出轰响,因此以水声为名。向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向南与秦川水汇合。秦川水源出巨骏山东边,汇集诸溪水积成河川,又向西南经端氏县故城东边。从前韩、赵、魏三家分晋,把晋君放逐到端氏县,就是这个地方。秦川水向南流,注入沁水。
又南过阳河县东,沁水南流经阳河县故城西边。《魏土地记》说:建兴郡治所在阳阿县。郡西四十里处有沁水向南流。沁水又南流与泽水汇合,泽水从泽城西部白涧岭下流出,东经泽。《墨子》说:舜在泽捉鱼。应劭说:泽在县西北,又东经泽县故城南面,这是用泽名为县名。《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前351),晋国攻取玄武、泽。泽水紧靠城边向东流注,又东汇清渊水,清渊水从县北流出,东南经泽城东边,向南注入泽水。泽水东面有阳泉口,阳泉水从鹿台山流出。山上有水,积在深潭中不流动,泽水又东经阳陵城南边,就是阳阿县的故城。汉高祖七年(前200)把这里封给卞讠斤为侯国。泽水流经山焦山尧山东边,下与黑岭水汇合,黑岭水从西北边黑岭下流出,就是开隥。
泽水向东南硫经北乡亭下,又东南流,经阳陵城东边,向南注入阳泉水。阳泉水又向南注入泽水,泽水又向东南流有上涧水注入,上涧水导源于西北面的辅山,东经铜于崖南面,又经析城山北边。析城山在泽南面,《禹贡》所谓砥柱、析城,直到王屋。山势极为高峻,山顶上却又极平坦,山下有两道泉,东泉浊,西泉清,泉左右不生草木,几十步以外多生细竹。水从山北边向东流入泽水,泽水又向东南注入沁水。沁水又向东南,有阳阿水从左边注入,阳阿水派出北面的阳阿川,南流经建兴郡西边,又东南流经午壁亭东边,向南入山。奔腾的涧水冲激着岩石,落差达八丈之多,回环旋转,向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向南流五十余里,沿溪才有小径,小竹细笋长满了山坡水边,翠绿朦胧,茂密修长,蔚然成为奇观。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沁水南经石门,称为沁口。《魏土地记》说:河内郡野王县西边七十里处有沁水,左经沁水城西边,靠城向东南流去。石门是晋安乎献王司马孚在魏时当野王典农中郎将时所造。按他上表说:我受诏命,兴修河内水利。一到就检查沁水情况:沁水源出铜千山,曲折回环,有水道九百里,从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山岭绵延不断,层岩高峻,一到下雨之时,所有的山谷都水流滚滚,夹带沙石冲下,水闸木门都已腐朽,洪水泛滥,淹没稻田,常常没有好年成。我立即去视察实况,在离堰五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方石几万块。我以为垒方石为门,如果天晴干旱,就增堰进水;如果一下雨,湖泽满溢,就闭闸断水,原来空空的河渠,也足以成河。早涝可由人掌握,国计民生之大事,从此一劳永逸。皇上圣明,希望批准我的请求,下令大司农府拨给人工,不要延阻,及时完成这一工程。皇上下诏照准,于是两岸用方石垒叠起来,连接成门,代替木制门枋,所以过去石门有枋口的名称。用了两年时间完成这一工程,至于灌溉面积等详情,门侧的石铭上都有记载。水西边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洞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这都是自然形成,不是人工凿成的。沁水向南流分为两支,南支称朱沟水。沁水又经沁水县故城北边,这是借水名为县名的。
《春秋》中称为少水。京相说:这是晋地。又说:少水,就是现在的沁水。沁水又东流经沁水亭北边,通称为小沁城。沁水又东流,右边汇合小沁水,小沁水源出北山台淳渊,向南流为台水,东南注人沁水。沁水又向东流,有倍涧水注入,倍涧水从北边五行山流出,向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沁水又东流,有水注入,水从太行的阜山流出,就是五行山的异名。《淮南子》说:武王想在五行山上筑宫室。周公说:五行山极为险峻坚固,只要以此为中心,德政就能被覆全国,物资供给也有回旋的余地,即使有暴乱,那么要攻打我也是极难的。当政者都以为凭此定能保持成业。高诱说:五行山就是今天的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的下党关。有诗说:行走在野王道上困惫不堪,却喜到上党关相逢知友欢谈。就是这地方。沁水南流经城西边,就是原来的国。城南有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周襄王将要讨伐郑国,富辰谏道:这是武王的宗庙之地。京相说:今野王西北三十里处有故城,就是台。
今故城在太行南路上,大路经过城中,汉武帝把这里封给李寿为侯国。水又东南流经孔子庙东边。庙内庭院里有碑。魏太和元年(477),孔灵度等因旧的庙宇已毁坏破落,上表要求修复。野王县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等向皇帝上表立碑于庙中。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立碑还不足以称颂其德,应当立记于此。记的大意说:孔子为大道不行而十分感伤,想北上跟随赵鞅,听到消息说他杀了鸣铎,于是调转车头就回来。这以后,晋人怀念他,在太行岭南给他立庙,这里就是从前孔子调转车头的地方。我按先秦诸子及史籍中都说孔子临河而叹道:我不渡河,这是命啊!这并不是说在太行山调转车头。碑上刻着:鲁国孔氏,在洛阳为官,住在这庙下,岁时进行祭祀。这话就说对了,因为孔氏迁到了山下,追念圣祖,所以在山上立庙以便祭祀,就好象刘累迁到鲁国,把尧的祠庙立于山上一样,并不一定就是孔子调转车头的地方。水向东南流经亭西边。京相说: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处,现在这亭在城东南迁移八里处,是京相弄错了,也许是别处有亭,我没详查。水又向南流注入沁水。沁水东经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太行,道路不通,后来韩国的野王投降了。秦始皇占领了魏东的土地,设置了东郡,卫元君从濮阳迁移到野王,就是这县。汉高祖元年(前206)设为殷国,二年改为河内郡,王莽改为后队郡,县名叫平野。魏时是怀州刺史治所,都城迁到洛阳以后。撤掉了州,恢复为郡治。沁水北边有华岳庙,庙边有柏树几百棵,面城临水丛生在高岗上,荫蔽着河渚,远望一片青葱,景色清奇可爱。这座庙是怀州刺史顿丘人李洪之经营建造的。庙前有碑。是河内郡功曹山阳人荀灵龟在和平四年(463)建造,天安元年(455)立碑。沁水又向东流,有朱沟支流注入。再向东流与丹水汇合。丹水源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的土冈下,俗称源源水。《山海经》说:沁水的东边有森林,名叫丹林,从丹水那里流出的,就是这支水。丹水源出东北,又转弯向东流,左边汇合绝水。《地理志》说:高都县有莞谷,是丹水的发源地,向东南流入绝水。绝水源出泫氏县西北的杨谷,所以《地理志》说:杨谷是绝水的发源地。绝水向东南流,左边汇合长平水,长平水出自长平县西北的小山,东南流经长平县故城西边,就是泫氏的长平亭。《史记》:秦国派左庶长王齿乞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百姓逃到赵国,赵国驻军在长平,派廉颇为将,后来又派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秦国偷偷地叫武安君白起攻打赵军,赵括的四十万兵都投降了,白起把他们全都埋在长平。
《上党记》说:长平城在郡南,秦军驻扎在城西,秦赵二军共用一川之水,溪涧相距五里。秦埋了赵降卒,在营垒内埋了头颅,上筑高台,台在山上,高高突出,至今仍叫做白起台。城左右沿着山是接连不断的沼泽地,南北五十里左右,东西二十余里,都是原来秦、赵两军的壁垒,残壁仍遗存至今。汉武帝元朔二年(煎127)把这里封给将军卫青为侯国。长平水向东南流,注入绝水,绝水又向东南流经泫氏县故城北边。《竹书纪年》说:晋烈公元年(前415),赵献子筑泫氏城。绝水向东南与泫水汇合,泫水源出泫氏县西北的泫谷,东流经一故城南边,俗称都乡城。又向东南经泫氏县故城南边,汉光武建武六年(30)把这里封给万普为侯国。泫水东边汇合绝水,乱流向东南到高都县,右边注入丹水。
《上党记》说:长平城在郡南的山中,丹水源出长平北山,向南流,秦坑赵降卒后,血染红了水,所以叫丹水。这是不经之谈。丹水又向东南流注入丹谷,就是刘越石《扶风歌》中所谓丹水。《晋书地道记》说:县中有太行关,丹溪是关的东谷,大路从这里出去,不再从关上经过了。丹水又流经两个石人北边,石人各在一座山上,倚角相望,南是河内,北是上党。两郡在这里分界。丹水又东南流经西岩下边,岩下有大泉喷涌而出,洪流如巨轮,渊潭深不可测,水藻浮萍茭白野芹,长满水上,一片碧绿,即使是严冬腊月,仍是绿油油的。丹水又向南流,有白水注入,白水源出高都县故城西边,称为长平白水,东南流经天井。《地理志》说: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说: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天井北,故名。所以刘歆《遂初赋》说:奔驰在太行山险峻的路上,进入了天井那个高高的大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晋国征虏将军朱序在太行打败了慕容永,派军队到白水,离长子县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流,与天井溪水汇合,天井溪水源出天井关,北流注入白水,俗称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汇流处称为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经城西边,城在山边,俗称期城,是不对的。司马彪《郡国志》说:山阳有城。京相说: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处有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前369),赵成侯偃,韩懿侯若联合攻打我国的葵,就是这城。丹水又向南转弯,向西流去,有光沟水流出。丹水又西经苑乡城北边,向南弯,向东流,经苑乡城南边,东南注入沁水,汇流处叫丹口。《竹书纪年》说:晋出公五年(前470),丹水干涸三日不流,幽公九年(前425),丹水奔腾而出,与沁水互相冲激,就是这支水。沁水又向东流,有光沟水注入。光沟水上口承接丹水,向东南流,有界沟水流出,又向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南流经成乡城北边,又东经中都亭南边,左边汇合界沟水。界沟水上游承接光沟,向东南流,有长明沟水流出,又南经中都亭西边,向南注入沁水。
又东过州县北,州县,原来叫州。《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周天子把这里赐给郑国的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迁移到这里。有白马沟水注入,白马沟水上游承接白马湖,白马湖又名朱管陂,朱管陂上接长明沟,湖水向东南流,经金亭西边,分为两支,一支东出叫蔡沟,一支南流注入沁水。
又东过怀县北,《韩诗外传》说:武王伐纣到邢丘,把邢丘改为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包围了怀,就是这里。王莽改为河内,是原河内郡冶所。古代这是三河之地。韦昭说:河南、河东、河内统称三河。县北边有沁阳城,沁水经沁阳城南边向东流去。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在县南,积聚成湖泊,几个湖连结在一起,有朱沟水注入。朱沟水上口在沁水县西北承接沁水,自枋口开始向东南流,有奉沟水从右边流出。再向东南流,向右边分为沙沟水。再向东南,在野王城西边向左边分出一条支流灌溉县城四周。朱沟水又东流经野王城南,又转弯经城东向北流注入沁水。朱沟从支流起向东南流,经州城南,又东经怀城南,又东经殷城北边。郭缘生《述征记》说:大河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有人说楚、汉之争时,殷王印管辖这片地方,这是不对的。我按《竹书纪年》:秦军伐郑,驻扎在怀,在殷筑城,就是这座城。那末殷的名称由来已久,并不是从印开始的。从前刘曜任郭默为殷州刺史,监督沿河诸军之事,治所就在这里。朱沟水又东南注入湖中。湖水右边有沙沟水注入,沙沟水分流成为朱沟的南支,东南经安昌城西边。汉成帝河平四年(75)把这里封给丞相张禹为侯国。现城东南有古墓,人们都称为张禹墓。我按《汉书》,张禹是河内轵人,迁居莲勺,鸿嘉元年(前20),年老退职,自筑坟墓,在平陵的肥牛亭造祠堂,就是接近延陵处,上报成帝,成帝下令迁亭。汉哀帝建平二年(前35)死,就葬在那里,所以上述说法不对。沙沟水又东经隰城北边,《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在温逮捕了大叔,在隰城杀了他,就是这地方。京相说:在怀县西南。沙沟水又经殷城城西,东南流入湖泊,湖水又经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东南流注入大河。前辈也都称这支沟为济渠。所以班固和阚马因都说济水到武德流入大河。济水分支不止一条,流经之地各有名称,也就兼有丹水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