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座落于长安县东南的少陵原半坡上,创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8)。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因少陵原突然坍塌,唐代殿宇尽毁,仅存仿木结构砖塔两座: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呈方锥形,共7层,高21米。上层石刻“严主”二字,第三层刻“无垢净光宝塔”。西为华严四祖澄观的墓塔。但不幸的是该塔在清乾隆时从中部被折断,1930年,朱子桥将军到陕西赈灾时在残塔基础仿照唐塔的式样重新续建为今样。塔呈六角形,共5层,高16.7米。第二层刻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也许是两塔的镇慑威力吧,距离崩塌的原边已近在咫尺,却能够岿然屹立,完好无损。寺内最重要的碑石为唐宣宗大中六年(825)所刻的《杜顺和尚行记碑》,现已移往西安碑林博物馆。
华严宗与华严寺都是以《华严经》命名的。《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古印度佛教经典著作之一。宣讲各种教义和各级菩萨的修行过程。华严宗将该经推崇为佛教的最高经典。它的传承系统一般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而其实际创始人则是法藏,他曾被武则天赐号为“贤首”,所以华严宗也常常被称为贤首宗。
杜顺(557-640)是雍州万年(今长安县)人,又名法顺。18岁出家,首先学习禅定,后便在终南山讲授《华严经》。唐太宗曾召他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他的《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著作,为后来华严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弟子智俨承其衣钵,著《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对后世影响很大。再传弟子法藏著《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等,为武则天所宠信,得以参政。唐德宗时,四祖澄观受封“清凉国师”称号,任大僧录,宪宗时又任全国的“僧统”(皆为管理僧人的高官),主持全国的佛教法事。
唐武宗灭佛后,华严宗一蹶不振,智俨门下新罗人义湘将该宗传入新罗国,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本天平十二年(740),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宣扬华严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辩,以奈良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