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平台上的,在这里没有“好生”、“差生”之别。教师将视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来学习。在这个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通过团队的交往和对学习成果的展示,使每个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都得到培养。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行为引导型教学真正解决了技工学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培养教学的难题。
3.行为引导型教学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
随着全球化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的到来,因特网技术把世界上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和各种各样的信息都直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社会和不断更新的技术需要每个人都能及时地去捕捉和学会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进入社会时,原有的知识早就已过时了。此刻,每个人都要学会学习,随时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终身学习的学习社会已悄然向我们走来。学校应当需要培养大量的会学习的人才。行为引导型教学首先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诸多会学习的人必将能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虽然在德国被创立,但目前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我们要在学习国外的先进职业培训的教育经验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为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任何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都有它特有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方法本身就成为它的重要表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也是理解这一模式的关键。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是德国职业培训的主要模式。德国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并以形象思维作为主要思维方式。学习领域的重要之处在于面对现实,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划分了不同的行动领域,用行动导向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并把重点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抽象的公式推导、繁琐的理论验证,这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只有在行动上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抽象的理论描述是无法培养出有职业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
多方的管理资助与教育局限
一、多方的管理与经费资助
由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多层次目标,离不开多方参与,管理上也同样是多方面的。主要管理者是联邦政府、州政府、雇主协会和雇员协会,这四种管理力量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和需求。
在德国,教育主要由州政府管辖,但在职业教育方面,联邦政府的管辖权要大得多。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简称联邦教研部)代表联邦政府负责职业教育基本政策法规的制订和协调。联邦和州政府共同管辖“双元制”职业教育。联邦政府通过制订企业培训大纲来保障和监督企业是否依法实施其责任,具体管理则是依法授权给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负责。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并且有法律规定。联邦政府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向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贷学金、资助特别项目、建设职教设施、资助职教研究所、提供奖学金和开展国际交流等。而职业学校的日常经费则主要来自州和地方政府,州政府负责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责校舍建设与维修,设备及管理人员的费用。
在“双元制”职教中,企业的职教费用由企业自己承担,包括建立职业教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支付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培训津贴等。企业投入的费用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2/3。在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有参与职业培训、为学生提供学徒位置的责任。
没有培训中心的小型企业其学徒需要到大企业的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小企业要向大企业培训中心支付培训费用。
除此之外,德国还通过建立一些基金的方式筹集职教经费,国家也可通过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间接扶持职业教育。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局限性
1.小学四年级分流有违儿童生理发育规律,抹杀了孩子的可塑性,过早为孩子定型,学生四年级如7岁上学,四年级不过才11岁,从生理上讲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有差异性,有早有晚,而且可塑性很强,这样过早为孩子定型,使孩子们失去了后续发展的空间,有违西方所宣扬的人权价值观。
2.职业学校教育的实用主义,使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基础十分薄弱,德国职业教育是理论服务实践,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学什么,虽然针对性很强,但造成学生专业理论薄弱,影响了学生专业后续发展,造成德国人干什么都要再培训再学习,知识缺乏拓展性。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意义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闻名的,德国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可以从一系列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上显示出来。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德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工人。在德国的经济生活中,“双元制”培训模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双元制”的意义是: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职业学校义务教育,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双元制”重视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学以就业。这种模式有十分明显的意义。
一、它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在整个实训与实习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不搞见习、参观,即不搞模拟性的所谓生产实习,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他们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下岗后,他们必须整理工具,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由于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
由于“双元制”实行工读交替、学工结合的学习制度,学生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接着就到企业进行技能的操作训练,这就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在学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在企业参加岗位劳动和参加科技、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学生学到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企业中接触生产实践,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工作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并通过企业来接触、了解社会,在企业实践中锻炼语言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培养自身的情操和伦理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人多数企业认为,与普通专科高等学校和大学相比,职业学院学生在能力、理论和实践相关联等方面确实出色,所以,职业学院的毕业生特别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它促进了校企双方的实质性合作办学,实现了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目标,调动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企合作、实现双赢是当今高职学院发展的方向,而要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必须有一个合作的平台和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双元制”办学模式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制。通过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一方面,学院能够稳定生源和就业渠道,“产品”的进出口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学院可以集中精力来抓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因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训教学和实习活动,学院也不用考虑实训基地和实训师资的问题,减轻了学院的负担,促进了学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依托学院的智力、技术资源,通过“订单式”模式培养自己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解决了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企业从校企合作办学中得到了实惠,其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这就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它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强调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职业学院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的良性就业。
“双元制”最大的特色,就是吸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以企业对人才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学生的毕业论文由企业参与确定并在企业实践。学院设置的专业都是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适应企业需要的学生,这样既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又有利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它对师资队伍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严格要求,为确保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高职教育特点要求职业学院必须有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担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双元制”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学院的基础理论课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和高素质,而且要不断学习,及时地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