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某些科类,尤其是应用科类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很多院校以创收为目的争上同一专业,这样重复设置既容易冲击专业教学质量,也容易导致这些科类人才的结构性过剩。
(4)地方对专科程度的科类专业缺乏宏观调控,不利于高教科类结构的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当其冲的是进行科类结构的调整。而对科类结构的调整主要应瞄准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进行人才需求的预测,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在科类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校结构的优化,改变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加强多科性大学建设,建设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3.形式结构失调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部分高校的规模太小,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从整个形式结构来看,各种教育形式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和相互协作。
(3)普通高教内部的办学形式比较单一,全日制面授的住读生比例过高,电大生、夜大生的比率偏低。
(4)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比重过大,对各种岗位专业培训不够重视。
(5)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法律保障和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制度、措施,使民办高校处境艰难,发展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策略包括:加强各种形式教育之间的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进一步发挥普通高等学校在多种形式办学中的核心和龙头作用,为全面提高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作出积极贡献;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积极探索和建立网络学院等新型高等教育形式;发展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探索和发展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网络学院等有机结合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4.布局结构不均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按三个梯度逐步推进的非均衡发展状态,三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在总体上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的发展格局,尤以东、西部差距最为明显。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办学环境差,学校难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学校少,绝大多数地级市、县级市没有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的布局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又很不容易进行结构调整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的因素,而且从不同角度出发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布局观点。如从办学的效益看,高等学校相对集中在大城市,条件好、信息多,又便于与其他高校的横向联系,但对偏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常有“远水不解近渴”的诸多不便;反之,若只考虑按地域划片,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可能会使那些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的高校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影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此外,高等教育的布局与历史有密切关系。当前的布局状况,并非某种设计的结果,而是多少年来由于各方面因素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因而要加以改变,也绝非易事。而且高等学校的创建、迁徙,是要碰到许许多多难于解决的问题的。所以,在布局结构的调整方面,还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那么,在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相适应。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分层次、分类型指导,各地在规划、调整和设置高等教育机构时,应将各类高等学校统筹考虑。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定位,尤其要配合我国城镇化发展,使高等教育通过中小城市辐射农村。
总之,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应该从整体上进行优化。所谓“整体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其特性,使高教结构整体具有满意功能的过程。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优化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需求引导原则,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总体性原则,必须从全局出发,优化配置资源;三是满意原则。理想的目标当然是最优化,实际上是必须考虑实行的条件和可能性,即不采用最优准则,只能采用满意准则,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可行的途径。
(第三节)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所谓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管理原则,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基于多级的系统管理及运行,保证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的资源建设、整合与共享。它主要包括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学术性教学管理模式两大类。
一、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使用“教育行政学”作为有关教育管理学说的称谓。行政型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利用行政手段和行政资源进行教学管理的活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主要采用的就是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那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
(一)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的特征
行政性教学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组织原理上,长期形成的行政管理模式仍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础;政府对高等学校集权管理导致的高等学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对政府管理模式的仿效性,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活动中得到充分反映。
2.在组织机制上,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中心,致使大学内部管理行政机关化。
3.在权力分配上,学校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务由行政职能部门和行政人员决策为主,学术职能机构和学术人员只是虚设的“门面”。
4.在人员组成上,学术职能机构往往多数由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并负责,致使学术人员发挥不了主导作用。
5.在运作方式上,习惯于用行政职能部门的组织和操作程序来履行学术职能机构的组织和操作程序。
(二)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具有高度的集权性和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弊病,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起到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因它在具体的管理中主要只是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对于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等,因此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
行政型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行政化,行政决策十分强调规范和标准。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其规范和标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一旦规范和标准发生变化,行政决策机能的发挥将会受到牵制,其所追求的目标将受到影响。这就是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表现在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短期效益明显而长期效益不足,即明显的机械性。
那么,根据机械性思维的范式对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决策和计划过于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