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雪下尽了,天上露出一轮清朗的月亮,王徽之见景色清丽,非常喜悦,拿起酒壶就喝了一阵。这时,他突然想念起朋友戴逵来,便急不可耐地要见他,就雇了船只,要去拜访他。
小船划了一宿,才划到戴府门口。可王徽之想了一想,却命令船家带他按原路回去。船家虽然觉得他有些怪,但多划一程能多赚点银子,也就不说什么了。回家后,家人知晓了情况,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见戴先生就回来了?这岂不是空跑一趟?”他笑笑答道:“我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非见戴逵不可呢?”
王徽之的处世能力比王献之要强得多。他不仅仅喜欢写字、善吟风月,对政治权术也十分在行,所以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中书令。
王徽之晚年挂冠辞职,回到家乡想享享清福。谁知人有旦夕祸福,弟弟献之身染重病。他伤心不已,找到一个巫师,向他苦苦哀求:“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快死的人。我的才能比起弟弟来差远了,所以想把自己的寿命给他,让我去死,让弟弟继续活在世间吧!”
巫师说:“这不行啊,你也快要走上黄泉路了,没有给别人的了。”
几天之后,王献之一命呜呼。全家人悲恸欲绝,只有王徽之一滴眼泪也不掉。他坐在灵床上,拿出王献之的琴想弹奏一曲,可是无论怎么弹,都弹不成曲调。他长叹一声,悲伤无限地说:“呜呼,献之啊,你人死了,琴怎么也死啦……”说完,一下子昏厥过去。
因为悲痛过度,王徽之背上的疮痈溃裂不愈,一个月之后也丧了命。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睹物思人,对死者的哀悼。
◎故事出处
《晋书·王羲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出处译文
(王徽之)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王徽之)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王羲之以书法扬名于天下。他将前辈书法家的长处继承下来,再加以变革,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人们非常崇敬他,都管他叫“书圣”。
表现王羲之书艺成就的佳话有很多,古书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王羲之书法出众,且地位很高,所以晋朝官方曾让他书写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祝版”。
到了晋成帝时,人们要将“祝版”上的题词去掉,换上新的内容。可是木工刻削了半天,也没有把王羲之的字迹去掉。人们发现,因为王羲之写字时用笔刚劲有力,字迹已经透入木板三分,想要除去,得花费好一番工夫呢。
◎成语释义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现在人们用它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故事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祭北郊,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出处译文
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优孟衣冠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非常爱他的战马。因为马太重要了,打仗时没有好马真不行,弄不好就让敌人给生擒了。
可是这位楚庄王爱马也爱得太厉害了。他的马要穿绣花的衣服,要住在装饰华丽的房子里,到了晚上,马还要睡在床上,马的食物居然是枣脯!更令人吃惊的是,马死了以后,楚庄王要大臣们给它大办丧事,而且马的葬礼要按照大夫的规格举行。
文武百官都觉得这样做太离谱儿了,个个有心劝谏君王,可是楚庄王却用旨意堵住大家的嘴:“谁敢反对我的主意,我就定他个死罪!”哎呀,劝谏君王还要赔上吃饭的家伙,这位国君也太不通情理了。大臣们只好闭嘴不谈,让楚庄王任意而为。
楚国有一个名叫优孟的乐人,头脑非常灵活。他听说这件事,便想以一种特殊的方法让楚庄王清醒过来。他刚进入殿门,就哇哇大哭起来。楚庄王又惊讶又好奇,连忙问道:“你如此悲痛,都是为了什么呀?”
优孟一边哭一边说:“您最喜爱的就是自己的马,如今它不幸死了,真是可惜。我们堂堂的楚国物产丰富,有的是好东西,怎么葬它不行啊?听说只是按照大夫的礼仪埋葬它,这太不像话了,我请求以君主的礼节将它安葬。”
楚庄王问他:“真要如此,这匹马应怎样安葬方好呀?”
优孟从容不迫地说:“给它用玉雕一口棺材,再选用最好的木材包在外面,命令士兵和百姓来修造坟墓;出殡的那一天,一定要请到外国来宾相陪。除了这些,还要封给死马一万户的封地。如此这番一搞,各国的诸侯才会知道您是一位轻视人、重视马的君主啊!”
楚庄王听完优孟的一番玩笑话,终于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荒唐,也被优孟的一片忠心所感动,长叹一声说道:“没想到我的过错竟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于是,他毅然改变了原来的主意,不再为死马举行什么葬礼了。
楚国宰相孙叔敖为人刚正廉洁,他知道优孟很贤明,因此待他很好。孙叔敖临死前,对儿子留下遗言:“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我死之后,你们的生活肯定会很艰苦,如果实在过不下去,你就去找优孟,亮明自己的身份。凭着我二人的交情,他一定会尽力帮你的。”
几年以后,孙叔敖的儿子穷困潦倒,只能靠砍柴度日,有一天他碰见优孟,就对他坦诚相告:“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曾说,叫我穷困之时找您帮助。”优孟说:“既然如此,我一定想办法帮助你们,请你不要走得太远,如果找不到你就耽误事啦!”
优孟回家以后,把孙叔敖穿过的衣服、帽子找出来,自己穿戴起来,并且开始模仿他的一举一动。经过一年的训练,优孟觉得自己演练起来,已经很像孙叔敖了,就趁楚庄王过生日那天前去祝寿。
楚庄王见他居然装起孙叔敖来,而且装得颇有几分神似,从此更喜欢他了,甚至提出来请优孟担任楚国的宰相。
优孟说:“面对这么显贵的职位,我得回家与妻子商议商议,请给我三天时间吧。”楚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让他回家商议。
三天后,优孟又跑来拜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你的妻子到底跟你说了些什么?”
优孟答道:“她说楚国的宰相太辛苦了。孙叔敖做了宰相,尽心尽力地帮助君王治理国家,使楚国兴盛起来。可是他逝世后,他的儿子连一块立锥之地都没有,只好以卖柴来养活家小。与其做孙叔敖那样的宰相,还不如早些自杀好!”
楚庄王不是个听不进话的君王,听了优孟的话,也觉得自己不照顾忠臣后代,实在有些理亏。于是,他立刻派人找来孙叔敖的儿子,封给他寝丘四百户土地作为封地,让他过上衣食无缺的生活。
◎成语释义
比喻假装古人,或仿效别人的文字。
◎故事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优孟着敖衣冠,仿敖举止,见庄王以动之,王遂召敖之子封之。”
◎出处译文
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一举一动,后来以此求见楚庄王,楚庄王非常喜欢优孟这样,于是召孙叔敖的儿子进宫,赐给他封地。
干卿何事
五代时期,南唐词坛十分兴盛,代表词人有南唐中主、南唐后主、冯延巳等。冯延巳在政坛中屡走红运,曾在中主执政时当过宰相。他的一首《谒金门》堪称扛鼎之作,全词如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接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念情人的女郎。春风将池水吹起了波纹。她闲来无事,就倚在栏杆上,与水面上的鸳鸯为戏,揉搓树上的红杏花瓣。她耐心地等呀,等呀,可是总是盼不来心上的人儿。
由于这首词写得特别细腻、生动,人们都喜欢读,且读完仍在体会其中的情味。中主李璟也很喜欢这首词,经常在嘴上念叨着。有一次,中主碰见冯延巳,就和他开起了玩笑:“哈哈,‘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啊?”
冯延巳知道天子也喜欢他的词,心中自然高兴,于是赔着小心地说:“我的词虽然人人传诵,却比不上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见词坛妙手也恭维自己,心中颇为受用。原来中主也写过一首《摊破浣溪沙》词,他写道: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成语释义
用来嘲笑别人多管闲事,表示和你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故事出处
《南唐书》卷二十一《冯延巳传》。
为人作嫁
唐朝时期,有才华的诗人层出不穷。有一位诗人名叫秦韬玉,虽然名气不大,但仅凭一首《贫女》,仍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影响。
他是京兆人,曾当过唐朝的工部侍郎,他写的《贫女》是一首七律。人们对该诗十分喜欢,以至于后人编选唐诗时,对此诗都念念不忘。
秦韬玉的《贫女》诗是这样写的: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诗人笔下,一位未出阁的穷苦人家的姑娘,因为思想高尚,不去迎合流俗而难以寻觅到适合自己的伴侣。她为此感到忧伤、怅惘,幽幽地进行悲叹。诗的大意是:“我是个穷人家的女孩,从小到大,穿不起绫罗绸缎,就对粗布衣裳喜欢起来。因为家境清贫,我虽然是个成熟的大姑娘,那些巧嘴的媒婆却从不登我的门。现在,人们只对衣着、打扮看重,谁来欣赏我的好思想呢?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针线活儿也非常出众。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向众人夸口,至于把眉毛画得长长的,来向人家讨好,跟别的女子争奇斗艳,我是不愿意去做的。你看我这样的脾气、禀性,与如今的世态人情格格不入,就算找到了良媒,想找个如意郎君不也挺困难的吗?
“唉!我自己的亲事一点希望都没有,叫人心神不定。可是我还要天天手拿金线、银线绣那些绸衣罗裙,无休止地为人家缝制出嫁的衣裳。年复一年,这样的遭遇真叫人心酸……”
诗人在这首《贫女》诗里,借未嫁女子对苦闷的倾诉,喻指那些家境不好的读书人,因为出身贫贱、无人举荐而陷入忧郁之中。这些才智非凡的寒士,整日为人家出谋划策,自己却没有出头之日,得不到赏识、重用,这种状况真是叫人寒心啊!
◎成语释义
表示为别人忙碌,而自己得不到多少利益。
◎故事出处
《全唐诗》卷六百七十秦韬玉所写《贫女》一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出处译文
只恨自己每天手拿金线、银线绣那些绸衣罗裙,不停歇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
东山再起
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士姓谢名安,他在少年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成年以后,他不但学识广博,而且字写得非常漂亮。
谢安不喜欢玩弄权术,不愿意进入政坛,开始只是做了个著作郎,不久就故意称病,辞官飘然而去。他后来在浙江会稽的东山过起隐居生活,经常和王羲之等好友赏玩山水,论诗作文。朝廷听说他名气越来越大,就封他为吏部郎,想借他撑撑门面,他不想为官,就婉言谢绝了。
后来,征西大将军、晋明帝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由于桓温权势浩大,可比三国的曹操,他不敢与之对抗,只得应召前往。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一天,很多文武官员都来欢迎他进入政界。有个叫高菘的官员,平时就好直言不讳,这时索性半开玩笑地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与天子的意思相违拗,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终于改变初衷了!”谢安听了这话,心里非常羞愧。
由于谢安才华出众,官职一再攀升,后来竟然成为当朝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抗击前秦,将强大的敌人打得大败。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归隐后再出来当官,现在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力量,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故事出处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出处译文
你屡次与天子的意思相违拗,隐居东山不出。大家都私下里议论:“你要是不肯出来做官,将使天下百姓怎么办呢?”
举案齐眉
东汉时期,出了个名叫梁鸿的读书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因此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可是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一直读到太学。他读了很多书,学问非常广博。
梁鸿从太学毕业之后,不愿意从政,却对养猪产生了兴趣,因此经常到上林苑中放猪。因为他有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没想到,有一次因为他没留神,家里着起火来,大火烧了邻家房舍。梁鸿是个谦谦君子,主动找到那位邻居,问共有多少损失,然后用自己的猪进行赔偿。那个房主要了他所有的猪,还觉得他赔得太少,抵偿不了损失。梁鸿见他不满意,就索性提出当他家里的用人,用几年的劳动,来赔偿损失。
梁鸿的厚道之举,使周围四邻大受感动,大家都说梁鸿不是平常之辈,责备房主不该将他的猪全部收下。房主听了大家的话,也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就把猪退还给梁鸿,可是梁鸿执意不接受,一个人返回家乡,另谋出路。
家乡人听说梁鸿是个有德之人,于是有很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但不知为什么,梁鸿都一一拒绝。
后来,有一家姓孟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女孩,长得又黑又丑,身体肥硕。她的力气非常大,能轻松地举起捣米的石臼,虽已年到三十,还待字闺中。有一次,她的父母问她,找丈夫想找个什么样的?那女儿爽快地答道:“我只有找到像梁鸿那样的有德之人嫁了,才心满意足!”
消息传开,大家都觉得这位孟小姐说话太不自量力,梁鸿既是饱学之士,理应找一个美若天仙的妻子主持中馈,方合道理。老人们不是常把“郎才女貌”挂在嘴边嘛!
没想到这位梁鸿的看法却与众不同,他觉得只要品德优秀,容貌次一点有什么关系?于是同意娶孟氏为妻子。孟家正为女儿的婚事着急,见梁鸿愿意,就让那姑娘穿着漂亮的衣服,嫁到梁家去。
可是结婚之后,过了七天之久,梁鸿却始终不与新娘说一句话。孟氏觉得非常奇怪,便跪在床下,向丈夫问道:“我听说你有很高的志向,曾经拒绝过不少说亲的人家;我其实与你也一样,对许多媒人都不作理会。现在我被您聘为妻子,感到格外欣喜。但是您七天闭口不言,一定是发现我有什么罪过吧,那我就先向您请罪了。”
梁鸿见她如此谦恭,也就不再隐瞒,坦诚相告:“我想与吃穿俭省的女人共度一生。只有这样的女人,才会和我到深山隐居。现在你穿绸缎、搽香粉,显得非常奢靡,这哪是我希望见到的呢?”
妻子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对丈夫说道:“我之所以穿起绫罗绸缎,是想考验你的志向,看你甘于淡泊的心意是不是坚如金石。其实,我早就准备了到山里隐居的衣服,只等你一句话,就穿戴起来。”说完,她走向内室,更换布衣,又走了回来。
梁鸿见她能够听取夫君的意见,做到穿着朴素,心里非常高兴,说道:“这才是我的好妻子呀!”于是给妻子取名为孟光。
过了一段日子,梁鸿与孟光就离开家园,去霸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朝廷知道了,觉得梁鸿这样德才兼备之人若不出来做官,实在可惜,就派人去找他。梁鸿见局势不对,就更名改姓,使朝廷找不到他。
后来,他们跑到了吴地。梁鸿给一位富人干活,做舂米的工作。他每天干完活回家,孟光就端着饭菜一直举到与眼眉平齐,不敢抬头看他一眼,对他十分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