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解腕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名叫陈泰的大将,历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等,战功赫赫。
有一次,陈泰代理征西将军之职,严防西蜀进犯。没料到蜀军真的来了。据雍州刺史王经报告,蜀国姜维、夏侯霸分兵两路向魏国边境发动攻势。王经汇报情况时,表现出非常焦急的样子。
当时姜维手下有几万人马,已经进驻枹罕地方,想要夺取狄道,灭一灭魏军的气焰。陈泰命令王经向狄道进军,谁知这个王经忠勇有余,武略不足,结果打了败仗,灰头土脸地退到狄道。经过此役,他的人马只剩下一万来人,其余兵众都在战斗中逃散了。姜维大喜,率军把狄道城团团围住,想迫使王经献城而降。
陈泰听说了前线的消息,急忙率领人马前去援救,一路上不分昼夜地前进,途中遇上了同事邓艾的人马,一同来到陇西。
邓艾见局势非常危急,就想放弃狄道,暂保其他城池。他对陈泰说:“现在王经的部队伤亡很大,而姜维取得胜利,军队有高昂的士气,其气势实在难以阻挡。再说,我们是在王经大败之后进攻,将士没有什么信心,到底能不能打赢难说得很。因此依我看来,不如暂时放弃狄道,避开姜维的锋芒。等到他得不到其他利益,松懈下来以后,再想办法救援狄道。这就是失去局部,而保存整体。
“古人曾说:‘毒蛇咬手,壮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来保证身体不被毒害。’《孙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过的教导吗?我的意见有没有采纳的价值,请你仔细斟酌!”
陈泰听罢,想了半天,然后把头摇了又摇,对邓艾说道:“这怎么成啊,王经虽然已经失败,但如果弃他不顾,让姜维趁机向东攻击,占领栎阳,积存粮草,收降残兵,将羌人、胡人招纳到他的麾下,来争夺关、陇要地,那我们就占不到什么便宜了。所以,现在必须速战速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他进行袭击!”
陈泰决心已定,邓艾也只得跟陈泰一块救援狄道。他们派兵进入高城岭,夜里偷偷登上狄道东南的高山,点起烽火,将号角吹了起来。狄道守兵听到号角之声,知道援军已到,于是士气大盛,纷纷请求出战,希望挽回危局。
姜维见到魏国援军那么快就来到了,知道敌军中必有聪明睿智之人,心里又惊又怕,于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样,狄道之围终于被解。
◎成语释义
比喻当机立断,不因犹豫而因小失大,贻误大事。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出处译文
古人曾说:“毒蛇咬手,壮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来保证身体不被毒害。”
孤注一掷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军队大举南下,欲夺取宋室江山。宋真宗听说辽兵的进攻速度很快,想听从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之见,迁都金陵。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说明利害,使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督战。
宋朝前线将士们见天子与他们共存亡,深受感动,努力作战,终于打败辽军。宋军虽然大获全胜,却为了尽早结束战乱,与辽国订立和约,由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白银。这次和约被史家称为“澶渊之盟”。
澶州一战,寇准功劳卓著,所以宋真宗在战后对他十分宠信。
劝宋真宗逃跑未成的王钦若对寇准非常嫉恨,总是想找机会害他。一次罢朝后,王钦若逮住了机会,对真宗说:“陛下对寇准极其尊重,是因为他对天下有大功吗?”真宗说:“正是这样。”王钦若则说道:“澶州之役,陛下怎么不以为耻,还说寇准有功于天下?”
真宗听了,表现出不解的样子。王钦若说:“当初敌人兵临澶州城下,我朝被迫订立和约。以天子的崇高地位,订立城下之盟,难道不是很大的耻辱吗?”
真宗听罢,脸色大变。王钦若见所进谗言奏效,继续说道:“您知道赌博吗?赌徒快输光时,把剩余的钱都拿出来狠拼一把,这叫做孤注。陛下当初就是寇准的孤注啊,寇准这样做,对陛下而言,实在太危险了!”
宋真宗入了王钦若的圈套,脸色阴沉下来,从此对寇准冷淡下去,再也不听他的意见了。
◎成语释义
用来比喻在危急时竭尽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故事出处
《宋史·寇准传》:“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
◎出处译文
赌徒快输光时,把剩余的钱都拿出来狠拼一把,这叫做孤注。
匹夫之勇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打了一场大仗,越王勾践被打败,只得到吴王宫中当三年奴隶,受尽了折磨。吴王夫差认为他的斗志消磨殆尽,已完全被教化为一个奴仆,就放他回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每天都想着如何报仇雪恨。
过了很多年,越国国富民强,军队也很强大,越国将士们好几次向勾践请命出战:“君王,您对越人真是太好了。越国的老百姓无不把您当做生身父母一样敬爱。现在,儿子要为父母报仇,臣子要为君主报仇。请您下达作战命令吧,我们愿意攻打吴国,与暴虐的吴王决战,把他的国家灭亡。”
勾践见将士们的作战要求非常恳切,就召集所有的军队,说道:“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从来不嫌自己手下的士兵少,而是担心自己手下的士兵不能够自立自强。这是因为,士兵们不能自立自强,就会在战场上吃亏。
“我不希望你们打仗时缺乏智谋,只是单凭个人的小勇。如果你们这样做,肯定会败在敌人手里。我希望你们在作战时能运用智谋,团结起来,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君王的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君王的惩罚。
“这样一来,你们就会将敌人打败,得到我的赏赐。如果有人前进时不听从军令,退后时不知道羞耻,我就会很生气,对这样的人进行惩罚。”
越国的将士们都觉得君王说的话对极了。到了进攻吴国的时候,越人都以君王的话作为自勉和勉励他人的格言。全体将士振奋精神,终于把吴国军队打得大败,将吴国灭掉。勾践大喜,觉得自己的精力没有白费。
◎成语释义
原意是个人的小勇。现在多用来形容不用智谋,只凭个人的勇气逞强蛮干。匹夫: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故事出处
《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出处译文
我不希望你们打仗时缺乏智谋,只是单凭个人的小勇。我希望你们在作战时能运用智谋,团结起来,同进同退。
出奇制胜
战国时期,齐国无故进犯燕国,杀死无数燕国将士。燕昭王痛定思痛,任用贤才,提高了本国的实力。后来,燕国大将乐毅联合秦、赵等国,大举进攻齐国,将齐军杀得大败。齐湣王见燕军势大,吓得心惊胆战,连忙逃往莒城。
田单是齐国君王的远亲,人们不知道他有才能,一直不重视他。燕军攻来时,他带着家人逃跑,很快来到即墨。不久,即墨官民共同推举田单,请他做本城军队的统帅。
田单对兵法非常熟悉,而且很聪明。为了将乐毅彻底打败,他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乐毅按兵不动,是想在齐国称王,占据土地。此时燕昭王已死,燕惠王即位,他开始怀疑乐毅,用才能不高、品德不好的骑劫做统帅,罢免了乐毅的官职。从此以后,燕国军队丧失了斗志,士气低落。
然后,田单一面对内宣扬天神会帮助齐国,一面隐藏起精锐部队,请求骑劫接受他的投降。这样一来,齐军士气高涨,燕军则对即墨守军放松了警惕。
紧接着,田单收集了一千多头牛,将尖刀绑在牛角上,将浸过油的芦苇绑在牛尾巴上。天黑时,齐军将牛尾上的芦苇点燃,驱赶牛群踏入燕国军营。燕军面对这种奇特的攻击,不由得惊慌失措,又跳又叫,抱头鼠窜地退去。
田单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军队进攻,很快就将齐国的疆土全部收复。
◎成语释义
在战斗中用敌人料不到的奇兵奇计将敌人制伏,取得胜利。后来也泛指用某种想象不到的方法或手段取得奇妙的效果。奇:奇兵、奇计。制胜:取胜。
◎故事出处
《史记·田单列传》:“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
◎出处译文
战争是用正面的军队同敌人交战,用出其不意的奇兵取胜。会用兵的人能出奇谋而变化无穷。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当朝天子是秦二世。秦二世是个昏庸残暴之人,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但秦朝的力量还是强大的。秦二世派大将章邯统率军队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然后又向北渡过黄河,攻打反抗强秦的赵国。
赵国部队打不过秦军,被围困在巨鹿,就派人到楚国请求派兵来救。楚怀王觉得楚、赵两国都是抗秦的力量,一损俱损,就派宋义做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统率军队救赵。
宋义统率军队来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按兵不动。原来宋义只想保存实力,不愿意和秦军决战。这样,楚军无法前进,宋义又整天在大营宴请宾客,大吃大喝。楚国士兵们则忍饥挨饿,受尽风霜之苦。
项羽见宋义违背怀王旨意,气愤得不得了,于是冲入中军大帐,将宋义杀死,自封为上将军。
项羽夺了兵权,马上派黥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人马去赵国援助,但是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于是项羽就亲自率领军队,直奔巨鹿而去。
楚军刚刚渡过漳河,项羽就命人将全部渡船凿沉,将所有做饭的大锅砸烂,只发给每个战士三天的干粮。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向士兵们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项羽还对部下严厉地说:“我们这次与秦军交战,只能一心前进,不要想到后退。要和敌人血战到底,不取得胜利誓不罢休!”士兵们看到锅砸了,船沉了,如果后退就更加危险,所以都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和秦军战斗。
结果,楚兵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异常英勇。巨鹿之战的结果是,楚军获胜,秦军受到重创,不得已投降楚国。
◎成语释义
砸破铁锅,凿破船只。比喻一心前进,决不后退,形容决不更改、决不动摇的坚定意志。
◎故事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出处译文
项羽让所有士兵都渡河而过,把船都凿沉,把做饭用的器具都摔碎,士兵们只带三天的粮食,以此向大家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防微杜渐
东汉时期,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大臣,名叫丁鸿。他对经书极为通晓,对钻研学问特别有兴趣。
当时,汉和帝虽然贵为天子,却没有什么实权。窦太后把持朝政,为所欲为。窦太后的哥哥窦宪被封为大将军,其他窦氏子弟也身居要职,权势惊人。看到朝廷里竟然形成这种局面,大臣们都觉得汉室江山开始出现危机了,可是谁也不敢上奏章反抗。丁鸿对窦氏一门的专权非常不满,决心要为主分忧。
几年后,天上出现了日食现象。丁鸿就以此为借口,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这是个不祥征兆,皇帝应该注意自己身边的不合理现象。他指出,窦家权势过大,给国家造成了极大危害,这种状况不改变绝对不行。他特别指出,皇帝处理国政,应在事态出现萌芽时就加以防备,这样才能使国家永远太平。
汉和帝本来就对窦家权势过大很生气,这道奏章等于给他收拾窦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于是他将窦宪撤了职。窦氏兄弟看到皇帝要整治他们,回家后就自杀了。
◎成语释义
祸患和错误刚出现苗头时,就应该进行预防制止,不使它得到进一步发展。杜:堵塞。渐:事物的开端。
◎故事出处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出处译文
如果皇帝执掌朝政,能够在事态出现萌芽时就加之防备,国家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可以幸福安康。
望梅止渴
三国时期的一年夏天,曹操率领军队攻打张绣。行军过程中,他们经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到处都找不到水源。士兵们口渴难耐,士气低落,行军的速度慢了下来。曹操觉得这样不行,就命令队伍暂时休息,然后派人四下找水。可是这里是一片荒原,附近没有河流,也没有井,到哪儿去找水呢?曹操就命令士兵挖井,可是挖了半天,一滴水都没有见到。
曹操心想:不能让部队在这无水之地久留,必须想个主意,让大家快点离开这个荒原才行!他想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于是他站在高处,装作有所发现似的,大声对士兵们说:“有水啦!有水啦!”将士们听说有水,精神都旺盛起来,赶紧从地上爬起来,都急着问道:“水在哪儿?水在哪儿?”曹操用手一指前面:“这条道我特别熟悉,前边不远就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味道酸甜可口,咱们赶快走,到那里去吃梅子吧!”
众人听曹操说有梅子吃,马上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就有不少口水流出。将士们嘴里有了口水,就不觉得难受了。曹操抓住这个机会,赶快整顿队伍,发出继续前进的命令,终于带领军队走出了大荒原,来到了目的地。
众士兵走了老半天,也没见到梅林。他们虽然知道曹操在骗他们,但既然到了目的地,可以休息,也就没有什么怨言了。
◎成语释义
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某种愿望难以实现,只能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故事出处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无为而治
古时,舜的品德高尚,在民众中得到赞扬。于是尧派他来管理天下。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曾经派鲧去治理洪水,用了九年的时间还是失败了,舜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用疏导的办法治理,十三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从不用严厉的刑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比如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就让其穿上灰色的衣服来代替;本应该砍头的人,就让其以后只允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欣赏音乐舞蹈,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地坐着而已。”
◎成语释义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故事出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出处译文
不有意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说的不就是舜吗?
忍辱负重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员出色的将领,名叫陆逊。吴国名将吕蒙就是听从了陆逊的建议,假装得病,才使关羽不防备他的。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蜀国的荆州,并置关羽于死地。
公元221年,蜀汉先主刘备为了从孙权手里夺回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关羽报仇雪恨,御驾亲征,攻打东吴。战争一开始,蜀军作战勇猛,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深入吴国达五六百里。刘备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联结了数百里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
蜀国取得的一连串胜利令吴主孙权胆战心惊。他思来想去,决定破格重用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抵抗刘备。
陆逊在吴将中资历不高,这次受他统率的诸将如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有的是随孙氏打了多年仗的老将军,有的是与吴主沾亲带故的贵戚。他们只是把陆逊看成是一个年轻的书生,这次知道他当上大都督来统率他们,心里都不服气,甚至不愿服从命令。